到2022年GDP达1.6万亿 青岛新旧动能转换定目标

2018-09-21 07:40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阅读 (162065) 扫描到手机

半岛记者 娄花 李晓哲

9月20日,半岛记者获悉,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通知,明确提出青岛市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发展目标规划范围为青岛市全域,规划期为2018至2022年,展望到2028年、2035年,是指导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制相关专项规划、制定有关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根据规划,青岛将着力打造国家东部地区转型发展增长极,努力当好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争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国际海洋名城,打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奋力把青岛建设得更加富有活力、更加时尚美丽、更加独具魅力。

“互联网+”指数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规划》提出,到2022年,青岛要基本形成新动能主导经济发展的新格局,经济质量优势显著增强,创新引领、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国际海洋名城影响力显著提升。

经济实力实现位次前移。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新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全面提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万亿元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比重提高到11.5%左右,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21万元/人。“互联网+”指数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产业结构加快迭代更新。质量变革成效明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现有传统产业基本完成一轮改造,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2%,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6%左右,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2.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达到20%左右。

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00户

创新能力迈向国际水平。动力变革取得突破,全社会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升,创新在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实力中的战略支撑作用更加凸显,高端人才引进、创新载体建设、关键技术突破、骨干企业培育等实现重大跃升,海洋科技创新、高铁技术等引领发展潮流,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00户,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3%,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7%,PCT国际专利年申请量达到1100件。

营商环境达到国内一流。效率变革加快推进,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进一步提高,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包容创新的审慎监管服务新机制成熟完善,创新创业生态活力彰显,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服务质量优的政务环境全面构建,维护市场公平有序和工作生活便利化的一流环境基本形成。市场主体达到175万户,其中企业85万户以上,更多大企业成为全国500强、进入世界500强。

民生保障水平进入全国前列

开放优势取得全面拓展。国际城市战略深入实施,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和区域发展战略取得重大进展,自由贸易港建设力争突破,贸易投资便利化程度显著提升,国内国际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初步建立,全球贸易节点城市地位明显提高,国际贸易总额达到1380亿美元,全面实现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境外投资贸易“三位一体”的现代国际贸易发展。

生活品质得到明显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加快构建,城乡环境更加优美宜居,市民享有更优质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有品质的文化服务,民生保障水平进入全国前列,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成现实。

2028年基本完成这一轮动能转换

到2028年,改革开放50周年时,基本完成这一轮新旧动能转换,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转高效,要素投入结构、产业发展结构、城乡区域结构、所有制结构持续优化,市场活力充沛,发展动力强劲,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到2035年,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法治政府基本建成,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率先走在前列。

《规划》在构筑动能转换发展新布局上,通过对区域布局实现了全盘统筹发展。《规划》提出,青岛要全面融入省“三核引领、多点突破、融合互动”的动能转换总体格局,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分区,明确各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坚持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空间布局与功能布局相统一、要素聚集和制度创新相协调,构建“全域联动、四区引领、多园突破、一带提升”的新旧动能转换发展布局,推动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有序的开发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