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老妈们可长点心吧,不要再做微信谣言“二传手”啦!

2018-10-18 16:27 半岛网-半岛+阅读 (181553) 扫描到手机

半岛记者 王鑫鑫

“别吃了,难怪医院病人越来越多,看完我崩溃了!”“致癌食物排行榜的前三名!每一口都在滋养癌细胞生长!”这是去年11月,小张的母亲付女士刚玩微信时转给儿子的。时隔近一年,付女士的朋友圈里依然存在着这两篇帖子,其中一篇内容被删除,另一篇无视频法播放。现实生活中,热衷于传播此类健康养生谣言的“小张”的父母们群体非常庞大,这些老年人“二传手”一度成为谣言传播的重灾区。谣言传播存在扰乱视听、危害社会秩序、造成大众心理恐慌等危害。为此,心理医生建议广大老年朋友面对谣言,要多动脑子,少动手指,提高免疫力。

案例:上班族竟然躲不过父母的传谣

去年5月份,一段关于“棉花肉松”的视频在朋友圈里疯传。视频中,两位青岛大妈拍下了“洗蛋糕”的经过,随后,各种版本的“肉松由棉花制成”的造谣视频在微信群中流传。这段视频被大量传播后,青岛某家蛋糕店当天晚上就被市民们包围了。随后,官方发布公告称,肉松蛋糕里洗出棉花的消息不实。于是,青岛警方将编谣传谣的王某、黄某查获,依法对两人行政拘留五日。两位青岛大妈为何会想到水洗肉松蛋糕呢?原来,只是因为她们曾经在网上看到过类似的视频而产生的“联想”。

去年临近休渔期,朋友圈被一则“注胶皮皮虾”视频刷屏,视频中一母亲称早市上买到的皮皮虾煮熟后发现每一只里面都有“胶”,很大一块硬邦邦的,她认为这是黑心商家为谋利搞的鬼,并愤怒呼吁广大网友:“都别买了也别吃了”。造谣有风险,抵制需理智。好吃海鲜的青岛网友看后提出了强烈的质疑。时候也证实次注胶皮皮虾确是乌龙事件。

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许多年轻人吐槽说,他们尤其对于父母转发的健康养生谣言不堪其扰,上班族莫女士就是其中一位。今年刚退休的父母赋闲在家,为了表孝心,五一期间,莫女士给二老每人买了一部智能手机,为了方便联系,还教会他们使用微信。没想到,莫女士的烦恼也跟着来了。“我爸妈几乎轰炸式给我发微信,百分之九十是转发的健康养生类的信息,题目超夸张吓人那种,我一般都不点开。”莫女士告诉记者,她曾经劝说父母不要再轻信这种耸人听闻的帖子,更不要转发给她看,但是父母的回复却是“明明是为了你好,关心你,你不领情也就罢了,还如此不耐烦。”为了不惹父母生气和伤心,莫女士只好由着二老的性子,假装关心着他们的“关心”。

现象:老年人成微信谣言传播重灾区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加入微信大军,他们在利用朋友圈交流心得、分享心情的同时,也饱受各种谣言带来的困惑,甚至不知不觉充当起了谣言的“二传手”。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6月正式上线至2018年7月,“微信辟谣助手”已辟谣文章数达116.42万。而此类谣言传播的主要目标,正是众多“莫女士”的父母们。

“少盐有时候真的会致命”“白米饭是垃圾食品之王”“电吹风用好了能治疗鼻病”……打开老年人的微信朋友圈,形形色色的传言令人眼花缭乱,让人费解。如此,带给我们的直观感受是:老年人真成了朋友圈里健康谣言传播重灾区!相信不少年轻网友有这样的经历:在微信群、朋友圈中,长辈们热衷于转发健康养生、食品安全等类型的文章,有的“一看标题就不靠谱”。对于这样的谣言,如果听之信之,遗患无穷。日前发布的一份调查显示,网络谣言已成为老年人遭遇的许多上网风险之首。

正因此,一些网友感叹,谣言带给自己的困扰,不仅是“父母竟然相信”,更是“父母竟然要求我们一起相信”,以至于“躲过了各种微商、晒娃、自拍,却躲不过爸妈的传谣”。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6)认为,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60%谣言来自微信,微信正在成为谣言传播的主渠道,而朋友圈为谣言传播提供了便利。调查显示,“60后”和“70后”倾向于认为自己的平辈朋友爱转发真伪难辨的信息,而“80后”和“90后”倾向于认为自己的父母长辈爱转发此类消息。这说明,在人们的印象中,中老年人更容易被谣言蛊惑。

原因:老年人甄别信息真伪的能力较弱

为什么中老年人更容易对朋友圈的谣言信以为真,被谣言蛊惑并热衷传播呢?“无根据的事例+不严谨的论述+不科学的结论”,类似谣言文章存在不少破绽,为何却能得到“银发族”的青睐呢?

为此,记者采访了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科主任姜桂兰给出了分析,她将原因归结于老年人的“好奇心”“热心”“好心”三个方面。“好奇心”指老年人刚学会使用微信,对于网上的一切信息都感到新奇,忍不住转发。“热心”指自己上了年纪开始关注健康养生,看到此类信息就热心转给身边人。“好心”指有些谣言带有诅咒性质,老年容易被谣言中所谓的亲情、灾难等绑架,怕殃及子女亲人,于是不顾一切地转发求心理安慰。仔细推究这些文章还会发现,它们抓住了老年人害怕衰老和生病的心理,通过“有毒”“致癌”“致死”等刺激性语言,配合看似“专业”的名词、“确凿”的数据、“客观”的实验,让他们产生焦虑和恐慌,从而落入谣言的圈套。此外,有些老年人网龄短,不了解网络世界信息繁杂的特点,甄别网络信息真伪的能力较弱,时常被网络谣言误导,成为谣言传播的“易感人群”。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6)显示,微信中,最常出现的谣言有:健康养生类、食品安全类和人身安全类。这三类谣言都与人们的安全健康相关,也最具欺骗性。对于十分重要但是真伪难辨的信息,70.3%的受访者都表示“宁可信其有”,这正是谣言能发挥作用的土壤。

报告还显示,由受访者称转发信息到朋友圈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人,这也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便利,因为很多谣言都涉及食品安全、健康养生等实用信息,人们在自己相信之余,也希望能分享给亲朋好友,使他们也从中受益。该行为是出于利他目的,但实际可能使人不自觉地成了谣言传播的帮手。

建议:面对谣言,要多动脑子少动手指

让老年人远离网络谣言,还需要从多方面努力。

作为我们每一个人,在网络中自觉践行“七条底线”,首先要加强分析思考,增加辨别是非能力,做到“不信谣”。其次要树立责任意识,作为一名网络参与者,面对谣言,我们要把好手中的“发布”和“转发”按键,看到这些谣言不再传,净化微信朋友圈,让微信谣言终止于你我之手,做一名微信谣言的终结者,而不是微信谣言的“二传手”。我们在“不传谣”的同时,更要积极举报违法信息、友善提醒身边人不要被谣言所迷惑,同时还要行动起来,做正能量的传播者,让微信朋友圈成为一个纯净、充满正能量的空间。

青岛网警提醒广大市民,应注意识别和自觉抵制网络谣言,做到不信谣、不传谣。特别是对未经核实的信息、缺乏科学依据的信息、断章取义的信息,不要轻易相信,不要随意转发,更不要推波助澜,故意扩散谣言,一旦触犯法律,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青岛满恩健康科技公司成果专家团队成员段若男提醒老年人,平时使用微信应先学会鉴别信息来源,多关注权威公众号的权威专家,避免道听途说。可从朋友圈学习实用知识,比如膳食平衡、营养均衡,靠谱的养生保健方法等,做到未病先防。此外,作为子女,平时要多给父母一些关心,不能对父母使用智能手机不管不顾。作为父母,要学会理性思考,储藏正确的知识,以后再遇到类似谣言时就可以“见招拆招”啦!

最后,呼吁相关部门出台相关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震慑那些谣言制造者、传播者,通过相关举措警示他们不要胡作非为,也给运营企业上紧发条,督促他们从源头上加强审核监管,下力气压缩谣言的生存空间。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目击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半岛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