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平洋远航31天昨日返青 "科学"号满载而归

2018-11-06 07:06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阅读 (95267) 扫描到手机

11月5日中午,“科学”号综合考察船抵达薛家岛码头。

文/图 半岛记者 徐杰

远航31天、行程5600多海里后,11月5日中午,“科学”号综合考察船圆满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18年西太平洋开放共享航次”科考任务返回青岛母港。据了解,本航次科考获取了西太平洋水文气象、海洋生物生态、化学和地质沉淀物的相关数据和样品,其中包括紧随台风“玉兔”获取了第一手观测资料,并在国际上首次获取西太平洋中部型厄尔尼诺全水深数据等。

远航31天航程超5600海里

5日中午,在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薛家岛码头,淅沥的冷雨并未影响到一群人在码头上等待的热情,他们在等待着“科学”号综合考察船凯旋。

中午12时许,海上的薄雾中,“科学”号的身影越来越清晰,不少科考队员看到岸上前来迎接的同事、家人,纷纷来到甲板上,向岸上的人群挥手致意。

半岛记者了解到,“科学”号本航次执行的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18年西太平洋开放共享航次”科考任务,自10月6日从青岛出发已远航31天,航程超过5600海里。本航次中,“科学”号搭载了国内8个单位的25个国家级科研项目,共有80名科考队员参加了此次科考任务。

待“科学”号稳稳停靠码头后,记者登上了这艘科考船。

据袁东亮介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西太平洋开放共享航次”自2010年开始至今,已经开展了8个航次的科考,而作为这一开放共享航次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他已连续多年带队远航科考,获得了对西太平洋海域长时间一个序列的常规数据积累,对充分认识西太平洋打好了坚实的观测基础。

紧随台风获取一手观测资料

本航次科考任务中,科考队员们共完成70个作业站位。在强台风“玉兔”形成后,在附近海域执行作业任务的“科学”号,迅速赶到台风过境海域进行海水采样,获取了台风“玉兔”过境后的第一手水文观测资料。据袁东亮介绍,台风能将海水搅动得很深,他们获取的海水等样品对于理解强台风对海洋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本航次执行首席科学家王铮告诉记者,他们还取得了中部型厄尔尼诺期间在西太平洋靠近西边界流附近的全水深观测数据,这在国际上尚属首次,获取的这些数据对于理解西太平洋深层的变化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在西太平洋成功回收并重新布放了包括沉积物捕获器的两套物理水文-地质沉积物测量组合潜标,这两套潜标取得了一年的连续观测资料,这也是国际上首次在西太平洋进行物理地质的综合调查。

除了综合考察外,本航次中,科考队员还对国产的波浪滑翔器、高频漂流浮标等海洋仪器进行了成功海试。据了解,波浪滑翔机是利用波浪的上下运动产生水平推动力,只要有波浪,这种滑翔机就能一直往前运动。并对大气多要素进行了走航观测,完成了多联网和微塑料水平拖网等。这些观测资料的成功获取,有助于加深对该海区环流及气候变异、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认识和理解,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