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洋48航次凯旋,六大成果看过来

2018-11-07 18:16 半岛网-半岛+阅读 (130862) 扫描到手机

半岛记者 孙桂东

2018年11月7日,由自然资源部批准、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组织,“大洋一号”船执行的中国大洋48航次圆满完成在西北太平洋的深海资源和环境综合调查以及“海龙”系列无人缆控潜水器(ROV)系统的试验与应用任务,返航青岛。

中国大洋48航次于7月31日从青岛起航,历时100天,航程约1.3万海里,分为两个航段执行,期间停靠浙江舟山进行补给和人员轮换。自然资源部北海分局负责“大洋一号”船船舶保障和技术支持,航次第一、二航段领队由北海分局派出,航次首席科学家由第二海洋研究所派出,先后共有来自国内24家科研单位的66名科研技术人员以及31名船员参加航次调查工作。

中国大洋48航次调查区位于西北太平洋,该海域是海山富钴结壳资源最具开发潜力地区,目前国际海底管理局核准的5份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其中4份位于西北太平洋海山区,包括我国的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区。同时,开展“海龙”系列重大装备,包括6000米级“海龙III”ROV的试验性应用调查以及11000米级“海龙11000”ROV的试验。

航次第一、二航段领队孙利佳和陆会胜表示,中国大洋48航次调查任务具有时间紧、作业区域跨度大、调查项目多等特点,在西北太平洋海山环境调查、重大装备试验与应用等方面取得多项成果。

一、首次在海山区采集到铠甲虾样品

通过对Lander、鲸落长期模拟诱捕装置等所获取样品的初步统计和鉴定,采集到上百只底栖生物标本,其中首次在海山区采集到铠甲虾样品。通过生物拖网等装备采集到浮游生物网样25份、水采样品6份、以及维嘉海山东北部1个一年期的环境参数连续观测数据。将为了解西北太平洋化能生物群落与海山底栖生物群落的连通性提供支撑,丰富了富钴结壳合同区的环境基线数据。

二、开展生态系统调查,采集多类群底栖生物标本近百只

在西北太平洋马尔库斯-威克海山区两座海山系统开展了生态系统调查,采集多类群底栖生物标本近百只,并获得大量影像资料,初步结果表明该海山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空间变化及控制机制与麦哲伦区的采薇、维嘉两座海山(我国富钴结壳勘探区)类似。通过大尺度水体生态系统调查,获得浮游生物网采样品150份和水采样品88份,同步测定了13个垂直剖面的水体物理海洋特征和海洋化学特征。这将为我国倡议的西北太平洋富钴结壳区域环境管理计划提供支撑。

三、获取了丰富的西太平洋深海生物基因资源样品

获取了丰富的西太平洋深海生物基因资源样品,还获取了西北太平洋调查区海水和沉积物微生物DNA现场提取样品75份,现场寡营养细菌富集培养样品36份、海水微生物液体富集培养样品103份、深海表层沉积物微生物液体富集培养167份、平板培养500个、沉积物样品采集72个。

四、国内首次系统观测记录了栖息于富钴结壳矿区海域的17种大洋性海鸟

国内首次系统观测记录了栖息于西北太平洋(富钴结壳矿区海域)的17种大洋性海鸟,初步了解了这一海域的海鸟种群分布特征。在西北太平洋调查区及航路采集水体微塑料样品34份、放射性核素样品32份、海面漂浮垃圾观测14次。这将为综合评价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远洋渔业和船舶运输、全球气候变化等活动对西太平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数据支持。

五、初步形成“海龙III”ROV系统取样方法体系

成功实施了“海龙III”ROV系统在多种复杂环境下环境和资源调查项目,优化了“海龙III”ROV系统的作业模式,初步形成“海龙III”ROV系统取样方法体系,充分表明“海龙III”ROV系统具备了在全球深海海底开展常规科学调查的条件和能力。

六、创造了国产ROV系统的最大潜深

“海龙11000”ROV系统顺利完成6000米级试验,最大潜深5630米,创造了国产ROV系统的最大潜深,ROV本体水下工作时间长、状态稳定、完成了标志物投放、摄像和与船联动等试验工作,具备了开展进一步应用性试验的条件。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目击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半岛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