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隐形爸爸”,陪伴孩子共同成长!

2018-11-12 17:07 半岛网-半岛+阅读 (98384) 扫描到手机

半岛记者 栾英杰

从《爸爸去哪儿》到《爸爸回来了》,这几年亲子节目异常火爆,将人们忽视的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被重视起来。然而,日常生活中,“父爱缺失”已成为普遍现象,家庭中频现“隐形爸爸”。11日,青岛二中举办第三届家庭教育论坛,全面解读了父亲在子女成长中的重要性。专家现场支招,敦促爸爸回归家庭教育,给孩子树立好榜样。

调查

超过半数家庭父亲教育缺失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美日韩四国高中生价值观比较研究报告》中显示,在中国高中生眼中父亲是排在第一位的!报告显示,美国(37.4%)、日本(22.9%)和韩国(25.5%)高中生更多地把妈妈排在第一位,分别比爸爸高12.4%、6.0%和1. 8%,美国高中生把妈妈排在第一位的比例最高,而中国高中生把爸爸排在第一位(39. 3%)的比例最高,是唯一超过妈妈(36. 4%)的国家,这说明中国爸爸在孩子成长中扮演者更重要的角色。

然而,据另一调查显示,在中国有60%的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独当一面,父亲真正起到主导作用的不超过15%,由父母共同承担教育责任的只有不到三分之一。青岛二中校长孙先亮介绍,去年冬天高考自招签字排队的家长大部分都是女士,男家长很少。其中一位女家长说,孩子的爸爸在外地工作,不能在身边教育孩子,放学回家孩子总是玩游戏,成绩下滑了爸爸很吃惊,却不知道背后的原因。“了解了这些情况,我决定将家庭教育论坛的主题定为‘父爱伴儿好成长’,让父亲看清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

为了避免家庭频现“隐形爸爸”,孙校长要求爸爸们每周至少和孩子交流一次,一学期参加一次家长会。

父教有利于孩子智力开发

有资料调查显示,常与母亲在一起的孩子对新奇事物兴趣更浓、社交能力更强,而与父亲打交道多的孩子数学成绩较高。因此,做父亲的不要将抚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妻子,父母亲在开发孩子智力时担当同样重要的角色。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孙云晓在家庭教育论坛上指出,由于母亲占了家庭教育的半数多,导致孩子过多依赖母亲,出现了不少问题。“男孩本应擅长运动、使用计算机,动手操作能力强,然后由于父教缺失,男孩普遍存在运动不足,动手操作能力不强,这不利于孩子智力开发。”

母亲教育孩子比较细致,孩子容易产生依赖,自律性不强。而且母亲对孩子的成绩较为敏感,分数下降就会焦虑,很容易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孩子成长需要父母一起提供‘全营养’教育,初中以前孩子更需要母亲给予生活化的照顾,初三以后则更需要父亲参与,在精神上给孩子帮助。”孙先亮说道。孙云晓教授也表示,家庭教育需要母亲的亲密性和父亲的独立性想配合。

“高中是孩子走向社会前的最后一个准备期,父亲在这个时候更需要发挥作用,陪伴在孩子身边。”孙云晓介绍,自己的女儿读高三时,有部门邀请他对南非考察,自己很想去,女儿却希望在关键时期有父亲陪伴,于是他拒绝了邀请,专心陪着女儿身边,和她一起备战高考。“我写了50年的日记,女儿在我的影响下也喜欢写作,从小就在校园担任小记者,如今女儿成为一名派驻国外的优秀的记者,女儿很感谢我对她的教育和陪伴。”

探访

爸爸伴我开启兴趣之路

青岛二中高三学生王新宇的爸爸王由成回忆起自己的成长经历,他说自己的父亲是位匠人,为了挣钱养家,他打磨石头,磨面粉,做豆腐,每一样工作都很认真,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他总是教育我做人要实诚,做事要认真,这种‘匠人精神’对我的生活和工作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王由成说,在教育儿子身上,他也言传身教,遵从儿子内心,陪儿子做想做的事情。

“每逢寒暑假,我都会带着儿子去旅行。10年间我们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沿途一起研究各地的古文化,儿子也因此爱上了古文化,今后想学习历史方面的专业。”王由成还和儿子一起在万象城、博物馆等地办了展览,展示了敦煌之美。“我的艺术之路始于爸爸的支持,从5岁开始爸爸就带我一起学习二胡,我上课,他旁听。”青岛二中高一学生周海峰说,7岁那年第一次参加二胡比赛,上台前很紧张,爸爸全程陪着他,鼓励他,演出结束,他抱住了爸爸,那一刻他深刻体会到了“爸爸是最坚实的靠山”。

孩子更希望爸爸陪伴

孙云晓教授表示自己去过40多个国家,特意观察了每个国家每个家庭父母带孩子的不同方式。他发现,妈妈单独带孩子出去玩,活动范围一般很小。爸爸带孩子出去玩活动范围却很大,孩子可以尽情去做喜欢做的事,胆子也变得很大,玩得更开心。

在女儿小的时候,李硕由于工作繁忙,周日晚上回家,周一早上5:30又要离家去工作,回家时间女儿都睡觉了,根本没有时间和女儿交流。有一天下班早,妻子带着女儿来到窗前等待着他回家。李硕带着头盔,穿着雨衣赶回家和女儿相见时,女儿却认不出爸爸。那一刻起,李硕意识到陪伴的重要性。“为了陪在女儿身边,我调整了工作单位,每天都回家陪伴女儿,15年的陪伴,我感受到了亲情的重要性。”

自“二中·半岛杯”学生记者征文大赛启动以来,很多投稿学生选择了“家庭教育”这一话题,讲述妈妈教育的作文较多,写“爸爸”话题却不多。香港路小学董小菁说她爸爸对待事情十分认真,但有时会为了“鸡毛蒜皮”的事情和妈妈理论,让她有点受伤。“我认为最好的家庭教育是有柔有刚,有温柔有严厉,找到两者的平衡很难。过于温柔,让孩子产生依赖;太严厉,时间久了孩子会叛逆。父母共同参与到家庭教育中,孩子才能得到最好的爱。”

建议

父亲要成为孩子好榜样

针对四年级至初二学生的调查显示,中小学生会把父母当成自己的榜样,初二以后,发现父母的一些坏习惯及不礼貌的行为时,便不再把父母当成榜样,选择影视剧中的人物当成榜样。“作为父亲,不要以为自己永远都是孩子的榜样,要把最积极的一面展示给孩子,若出现说话不算话,公共场合大声喧哗,闯红灯等行为,孩子便不再把你当成榜样。”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孙云晓表示,教育好孩子并不靠学历、收入,而是靠好的教育理念和方式。

陪伴孩子不能等待

“教育的秘诀是真爱,孩子的成长不能等待,父亲陪伴最重要。”孙云晓曾在一次讲课时遇到一位企业女经理,她的父亲在她上一年级的时候去了青海工作,却没有断了女儿沟通交流的机会,他们一直保持着书信联系。“一年级开始我便给爸爸写信,那时候识字不多,经常写错别字,爸爸总是先给我纠正错别字,再给我回信。一年级到大学,总共写了2000多封信,爸爸虽然没在我身边,却一直陪伴着我成长。”女经理认为,她的成功和爸爸父亲的书信关系很大,爸爸给了她很多指导。

父亲要培养孩子好习惯

家庭是培养习惯的学校,父母是培养习惯的老师。孙云晓说,中学阶段孩子不愿意受父母约束,帮孩子养成自我管理习惯格外重要。“我朋友的孩子去美国上中学,他父亲就要求每天写日记,并通过邮件的形式发送给他,经过统计一年竟写了30多万字,孩子说很感谢父亲帮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他每天过得很充实,生活也有了希望,最后考入了美国著名高校。”

父亲要给孩子积极的教育

“父亲在跟孩子交流是要注意自己的‘解释方式’,多给孩子‘积极解释’。”孙云晓提到,当孩子数学没考好,很沮丧,说自己讨厌数学,怎么学都学不好。常见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真笨,以后扫大街吧!”“别难过,我和你妈都没有数学细胞。”这不但打击了孩子,还坚定了孩子“学不好”的心理。换一种积极的解释,“别灰心,肯定能学好。你小时候数学都很好,这次肯定因为没准备好,以后多请教老师,下次一定能赶上去。”这样孩子才会有学习的动力。

孙云晓表示,消极解释把失败原因解释成永久的、人格上的、不可改变的,而积极解释则是把失败原因解释成暂时的、偶然的、可以改变的,两种解释会对孩子的人生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目击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半岛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