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的生活是怎样的?走进这个博物馆看看就知道了

2018-11-30 12:20 半岛网-半岛+阅读 (130190) 扫描到手机

胶东民俗文化博物馆。

“毡窝”(左)和“蒲窝”(右)。

旧时的“暖壶”。

计量用的“斗”。

计量用的“升”。

文/图 半岛客户端记者 柳静

11月21日,记者来到莱西市水集二村胶东民俗文化博物馆,迈入厚重的大门,一件件民俗老物件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

博物馆内,半岛记者站在一个外表带盖的小型手提包大小的篓状老物件前,猜测这到底是做什么用的。“你们猜猜这是做啥用的?”莱西市水集二村胶东民俗文化博物馆馆长孙宏杰问道,大家猜了好多,依然没有猜中。“我打开你们看看就明白了。”看准时机,孙宏杰边说边掀开盖子,这是古时候用的“暖壶”。半岛记者恍然大悟,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暖壶”,藤编的外衣,内衬保暖层,里面放着一个茶壶和茶杯。保温层内留给茶壶和茶杯的大小刚刚好,并且也有藤编层作为内衬,盖上盖子后严丝合缝,十分精巧。“这是以前有钱人家用的,穷人家里要想保温,只能烧热炕,把壶放在被窝里。”

“这就是大家经常说的‘升米恩,斗米仇’的测量工具。”孙宏杰指着“斗”和“升”介绍说,老祖宗的计量单位讲出来都是大道理,这两种是旧时量粮食的器具,10升等于1斗。每个地方的“斗”和“升”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没有统一的计量标准,同时还分小斗量芝麻或者别的贵重物品,大斗量粮食用。博物馆里陈列的多种“斗”和“升”,一看就是曾经经常被使用的器具,表面有磨损,不过并不影响使用。

旧时穷人和富人用的东西差别明显,穿的鞋子也是有很大区别的。孙宏杰指着博物馆里陈列的几双笨重的鞋子说,一般人都能看出差别,能穿上“毡窝”的一般都是富农,还得是家里的老人家才能用上,鞋子是用毛毡缝制的,穿上非常舒适保暖。有条件比较好的,也会穿棉鞋,鞋子是用旧鞋底缝上鞋面,里面絮上棉花做的。穿“蒲窝”的肯定是家里条件一般的,鞋子是用蒲草编的,有时候为了耐穿还会在鞋子外面缝上一层耐磨的材料。

水集二村胶东民俗文化博物馆里的老物件还有很多很多,半岛记者会带着大家继续探秘,敬请关注。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目击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半岛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