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门亮成绩单:三千公共服务事项过半"零跑腿"

2018-12-14 06:56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阅读 (67169) 扫描到手机

半岛记者 李晓哲

12月13日,2018年市政府部门向市民报告、听市民意见、请市民评议活动中,再有三个重量级部门登场亮相。其中,市政府办公厅聚焦发展难点、改革热点、民生痛点,履职尽责狠抓落实,在营商环境上出实招,在便民利企上办实事,在改善民生上求实效,在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推进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提升值守应急能力等方面呈现许多亮点;市海洋与渔业局拓展市民亲海空间,全力保障水产品绿色健康;市金融办推动普惠金融再添新军,让金融服务实体力度不断增强。

市政府办公厅

市区两级公共服务事项一次办好比例达91%

今年以来,岛城持续推进青岛口岸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助力外贸稳定健康发展:加快口岸通关、物流“并联”作业改革,实施“411”查验作业机制,平均作业时间较2017年底缩短47%;进口提前申报比例由以往不足3%上升至15.9%;山东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口岸物流协同平台试运行,进口集装箱提货单、设备交接单全国首例电子化流转,真正实现“只跑一次腿”;青岛港承诺进口货物提离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卡口24小时面向出口企业开放,出口货物实现直接集港。较2017年底,进、出口货物整体通关时间分别压缩44.6%、53.6%。

岛城还依托全市“一张网”的电子政务优势,发挥鹰眼大数据监测平台作用,将涉港企业全部纳入监测范围,检查了19家港口经营许可企业、8家旅行社,查处涉港出口骗税企业16户,查补增值税835.9万元、所得税550.4万元。推进口岸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首批发布8家青岛口岸航运诚信企业,海洋经济团体联盟制定了1+7联盟诚信公约和行业自律公约。大力推进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在2018年中国开放数林指数排名中,位列全国地市级(含副省级)第三。市区两级统一发布公共服务事项3302项,除个别特殊事项,100%实现网上办理,一次办好比例达到91%,“零跑腿”比例超过50%,超额完成年初预定目标。建成“青岛政务通”,整合26个部门的150多项高频服务,实现企业、市民统一入口“掌上办理”。开通全市134个镇(街道)网上政务服务站点,解决了群众办事最后一公里问题。推进省级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选取李沧区、城阳区作为试点单位,指导制定五大领域完整规范的政务公开事项目录、标准和工作流程。全年共开展市政府部门“网络在线问政”413场,参与网民32.5万,答复问题近万个。

岛城创新建设市政府应急指挥值守平台,实现了触发式智能值守系统、应急资源“一张图”、视频监控“一张网”、应急动态数据互联互通、“青岛应急”APP、移动应急指挥平台等九大核心功能,不断提升全市值守应急水平。

市海洋与渔业局

确保餐桌安全,11个月抽检水产品1025批次

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严格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要求,全面推行湾长制,启动编制海湾保护总体规划,明确在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等方面26项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并逐一落实。加快推进胶州湾红岛段、红石崖段和西海岸段岸线蓝色海湾整治修复项目,组织开展大公岛保护与开发利用示范项目和灵山岛、竹岔岛等生态岛礁整治修复项目。加强胶州湾、西海岸国家级海洋公园规范化建设,鳌山湾省级海洋公园获批。组织实施“海盾”“碧海”专项执法行动,查获违法倾废船、盗采海砂船各1艘,依法拆除前海一线海域残存养殖设施15处、违建码头1处、涉海违建1处,恢复海域面积70余亩。提升海洋防灾减灾能力,海洋预报手机客户端和海洋减灾决策服务系统上线运行,及时发布预警信息160余万条,强化浒苔自然灾害联防联控、源头治理、精准打捞,累计打捞浒苔6.5万吨,最大限度减少浒苔到岸率。中央、省环保督察对本市实施“蓝色海湾”“南红北柳”“生态岛礁”等海洋生态修复工程、率先推行湾长制、加强胶州湾保护等给予肯定。

同时,市海洋与渔业局强化渔业资源养护,提升远洋渔业发展水平,加强渔业对外合作。将海洋牧场示范区和渔港经济区作为新渔业发展重点方向,研究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项目实施方案,探索将时尚、旅游、文化等元素植入传统渔业。目前,全市注册远洋渔业企业31家,远洋渔船165艘,其中作业远洋渔船119艘,国内首批欧式围网设计金枪鱼捕捞专业船赴印度洋作业,全市远洋渔业作业区域实现四大洋全覆盖。编制《青岛市海洋牧场建设规划》,全市建成11处休闲型海洋牧场和全省首个公益型海洋牧场,其中6处获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约占全国1/10。在胶州湾、灵山湾、崂山湾等重点海域,加大对虾、梭子蟹、牙鲆鱼、金乌贼等优势水产苗种放流力度,放流苗种12亿单位。1~11月份抽检水产品1025批次,合格率达到99.3%,确保让市民吃得安全、放心。

市金融办

“科技+金融”,成立全省首家科技小额贷款公司

小额贷款公司是经省地方金融监管局批准设立的正规地方金融组织,是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围绕国家供给侧结构改革,本市在小额贷款公司设立培育中调整思路,以优化布局、突出特色为方向,提高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018年青岛市新培育设立小额贷款公司2家,其中新成立的青岛市高新区高创科技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是全省第一家科技小额贷款公司,是“科技+金融”的融合尝试,公司成立后将专注解决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难题,通过发挥组织形式优势为科技型小微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助力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壮大,助力本市新旧动能转换和科技金融试点城市建设;此外,本土优质企业海信集团也于今年8月成立青岛海信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以更好开展上下游供应链服务,促进企业产融结合、升级发展,也可以给小微企业提供更多的金融供给,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今年以来,青岛市金融办按照稳中求进总基调要求,继续监督指导全市小额贷款公司围绕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等金融领域薄弱环节拓展业务,主要业务指标同比显著增长。据统计,自小额贷款公司开展试点以来,全市小额贷款公司向社会投放贷款的历年累计额已超过700亿元,其中投向“三农”和小微企业的贷款占比超过85%,充分彰显普惠特色。

为了加强对这支正规队伍的监管,促进信贷服务规范开展,市金融办近年来先后开展小额贷款公司“现金贷”业务专项排查、小额贷款公司网络小额贷款业务专项排查以及小额贷款公司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重点风险排查等重点工作,确保经批准成立的小额贷款公司不发生非法集资、暴力催收和发放高利贷行为,小额贷款公司其他方面的规范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在此市金融办提醒社会公众,借款要到正规小额贷款公司,防范那些打着“小额贷款”旗号,误导公众认为是正规小额贷款公司的组织机构,避免陷入“套路贷”等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