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谏携新书亮相青岛书城 转型让大家“重新认识”

2018-12-16 22:36 半岛网-半岛+阅读 (146804) 扫描到手机

□文/半岛记者 黄靖斐 图/半岛记者 夏楠

12月16日,著名作家连谏携新书《连谏中短篇小说集》亮相青岛书城签售。和过去的作品一样,这部中短篇小说集以生动的故事和语言、深刻的内质感动读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连谏透露,小说集收录了9个故事,是自己历时8年的积累,她也在有意识地转型,“目光从家庭伦理中跳脱出来,开始将视野放到更广阔和更深层人物及时代命运中”。“好的故事依然光芒万丈”,连谏愿意通过新作品让大家重新认识一个有着更高写作价值的连谏。

短篇揭示的矛盾更尖锐

从2010年,连谏每年写一部中篇小说,这也是她给自己规定的任务。对她来说,写中短篇和诗歌,就是业余爱好,不指望靠这个养家糊口。和写长篇更多的“杜撰”不同,连谏的中篇小说素材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基本都有原型,“《老莱》关注的是社会底层边缘的两个卑微人物,这是我写的第一个中篇,写完发在了《中篇小说选刊》,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回乡》则写的是两个农村老人到城里‘暂住’到儿子家里,所产生的两代人的冲突,这也是时代本身的冲突”。

连谏的长篇经常以青岛为背景,但中短篇小说,她则认为“放到哪个城市都可以”,甚至刻意虚化城市特征,从一定程度上说,她在短篇中所揭示的社会矛盾更尖锐。谈到最近“又被影视公司看重”的作品,连谏透露,半年之内她可能会扎堆出书,“有一部长篇是我去年春天写的,叫《你好,1978》,现在已经下印刷厂了,估计明年1月份就能印出来。目前已经卖掉了电视剧版权,预计2019年年底开机”。

执迷大数据是神经质

连谏小说的故事性一直为业内和读者所称道,采访中她认为,“小说还是要讲究文学性的,我想在休闲阅读的基础上,给读者传递一点点价值观,把故事讲好就是第一步,就像老师讲课一样”。

很多人认识连谏,是从影视剧开始的,以她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门第》《暖爱》都获得了很高的收视,但连谏却说,她从来没有把小说刻意“影视化”,“写作的时候一定要很纯粹,要一门心思想把故事讲好,而不是想这个故事能换多少钱,能不能出版、赚多少版税,这样想就会有负担,故事就不会好看”。因此,她在写作时,对着电脑就只想一件事,“给一个朋友讲故事,但我不知道他喜不喜欢,我一定用最平白的语言、最曲折最引人入胜的故事吸引住他,让他听懂了,而且不会离开。小说跟电视剧一样,都是用故事来勾住读者,我比较在乎读者愿不愿意读我的故事”。

近几年来,很多编剧在创作时非常讲究“大数据”,就是在某一集的某一点就要出现戏剧冲突,连谏对此并不认同,“我做过一次编剧,但很不成功。我的每一部长篇小说都卖出了影视版权,但我从来不考虑大数据”。可能影视公司比较迷信这些,连谏表示理解,“一部影视剧投资至少几千万,谨慎很正常,但过分了就是神经质,我觉得大数据就是一种神经质,所谓的大数据是对影视行业的一种糟蹋。很多影视作品的收视率、网络点击都是假的,根据一个假的数据怎么能分析出正确的结论呢?”

告别家庭伦理“舒适区”

从开始写作到现在,连谏也会不自觉地给自己划分“创作阶段”,“比如2010年之前主要给期刊写都市小说,赚稿费维持生计,后来我发现写一部长篇就能够保证生活,就把重心放在了长篇上”。前几年连谏主要写家庭伦理、情感小说、悬疑小说,“从去年开始,我试着让自己转型,写婆婆妈妈的太多了,应该把头抬起来,看得更远一点。”连谏说,这样的转型并不是因为创作瓶颈,也没有特别的经历所触动,“家庭伦理是我写作的舒适区,我太驾轻就熟了,写得多了,就怀疑自己是不是退步?写作是我的工作,我要做一个对自己有要求的人,要求自己上进一点。”

虽然在写作上要告别“舒适区”,但在家庭生活中,连谏则是一个热爱舒适区的人,“家庭生活越好,内心越安定,越能好好写作,我们家的成员都爱看书,也比较讲道理,整个家庭气氛还是很祥和的。我才能心无旁骛地去追求另外的东西,比如写作,比如思想上的升华,如果生活是鸡飞狗跳的话,我想根本没有精力去写作”。

很多人说,女作家的婚姻生活容易不幸福,但连谏说,如果她的感情出现问题,肯定是写不出东西来的。“只有生活安定,我才能坐在电脑前写作,我知道家庭就在背后,没有任何问题”。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目击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半岛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