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报个税App发现大问题,真相来了!

2019-01-05 16:20 央广新闻阅读 (175188) 扫描到手机

由国家税务总局开发的个人所得税手机App软件则从2018年12月31日起已正式上线。但有网友在使用时发现“竟然查到我从2015年开始就被挂在其他的单位了。”

用个税App填报个人信息时,不妨多留个心眼。如果在APP内发现“被入职”从未见过的陌生企业,可以通过在App上发起在线申诉解决。

网友:莫名被一企业“雇佣”2年

近日,有网友在使用该App填报个税专项附加扣除信息时发现了莫名其妙“打多份工”的问题。

一位网名为“Asaikana”的网友就在其个人微博反映:“装了国家税务总局的个人所得税app。结果填完一看,里面的我的任职受雇信息里,竟然除了本职工作,还多了一家完全不认识的上海的食品公司,和我一点交集都没有。”

上述网友还写道,“竟然查到我从2015年开始就被挂在其他的单位了,2017年开始在这家食品公司每个月都有0纳税的记录。

这种到底是什么情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其实,2017年曾有报道:上海闵行居民戴先生明明无业20年,有关材料却显示:从2005年以来,先后有两家公司一直向他支付薪水,但他对此一点都不知晓,也从没领过这些钱!对此,当时的涉事公司曾明确告诉记者,“冒用信息是为了给临时工发工资!”

当时正因为当事人无从核实,直到在申请经适房时,才发现两笔来路不明的工资,让原本够条件申请经适房的他一度被排除在外。

企业冒用信息可能为避税

如果该网友能够100%确认该公司此前从未和他发生过经济往来,那么他很可能是遭遇了个人身份信息被盗用的情况。之前,蓝白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陆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

据陆胤介绍,冒用他人信息签订劳动合同可能分为两种行为,第一种是个人冒用,例如实际用工人员没有到达法定用工年龄或是自身有不良记录无法被录用单位录取等。

另外一种就是企业行为,即通过各种渠道获得身份信息来绑定利益。“例如之前,一个单位用工人员的收入是9000元,就可以利用三张身份证,拆分成三个人的收入,做到个税起征点之下,就达到避税的效果。”

那么这些身份信息又是如何获得,并签订劳动合同的呢?

对此,陆胤表示,获得个人信息的途径很多,例如身份证外借流出,“也不排除通过非法途径购买身份信息。一些企业往往会把这些冒用人员的工资做在纳税标准以下,每个月再向有关部门进行‘零申报’即可。”

危害:导致纳税人年度综合所得升高,影响个税缴纳

相关专家表示,由于新个税法明确居民个人取得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为综合所得,按纳税年度合并计算个人所得税。

如果信息被盗用,可能导致该纳税人年度综合所得升高,最终影响个税缴纳。

解决办法:若无经济往来,可APP线上申诉

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已于2019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由国家税务总局开发的个人所得税手机App软件则从2018年12月31日起已正式上线。

某税务资深人士告诉记者,个税APP上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可以核验信息,避免身份证被盗用,无故多纳税。

上海市税务部门明确提醒需享受附加扣除的市民,如果个人纳税人在注册个人所得税APP时对任职受雇信息有异议,可以在APP上发起在线申诉,保障自己权益。

对此,记者也查询了APP的相关功能,发现操作也颇为方便。

首先点击个人中心中的“任职受雇信息”,如发现页面内公司与自己从来没有经济往来,可直接点击右上角的“申诉”按钮,申诉类型选择“从未任职”即可。

不过,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还是要好好回忆下这些信息中是否有过经济往来或曾任职公司,这些都是证明公司曾为你申报过个税的凭证,都不用申诉。

国税总局提醒,当心假个税APP蹭热点

随着新个人所得税法的实施,一批仿冒国家税务总局“个人所得税”APP的软件也悄然现身网络。其中有一些是正规公司开发的,也有的来路不明。

记者从手机软件商店里输入“个人所得税”后搜索,除了国税总局版的APP外,包括“全国个税计算器”“全国个税查询”“个税小帮手”“个税管家”“个人所得税计算器”“新个税计算器”“个税助手”“个税在线”“51个税管家”等一大批与计算个税相关的软件全被搜索出来。由于新实施的个税法增加了很多个性化扣除内容,因此这些“个税”APP基本都需要用户填报很多个人信息,包括配偶、子女、老人的身份信息,以及住房情况等内容。

对此,国家税务总局也发文提醒纳税人务必通过税务部门官网下载正版APP,如发现可疑程序及时向税务机关反映。国家税务总局提醒,纳税人可通过国家税务总局官网、各省税务局官网及主要收集应用市场下载正版APP。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目击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半岛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