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海马”品海阳非遗|郭城摔面:摔出一碗好味道

2023-05-15 07:22 闪电新闻阅读 (403574) 扫描到手机

如果说以一种食物来代表海阳美食,“郭城摔面”绝对是首选,这碗始于清康雍年间的摔面,距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据悉,“郭城摔面”最早出于郭城村,如今已经成为海阳及周边地区一种具有独特文化底蕴的地方小吃,鼎盛时期,“郭城摔面”店面、摊位涵盖了大半个胶东半岛。

与其他拉面的制作不一样的是,“郭城摔面”和面过程中不用蓬灰,制作过程关键的第一步是在调面的同时放入“一把碱,一把盐”,老艺人们所说的“碱是骨头,盐是筋”。一个“摔”字,是“郭城摔面”制作过程最大的特色。用摔代替了“揉”,面粉里面的蛋白质聚集形成面筋,反复摔打,面筋里的麦胶蛋白分子之间迅速粘接,形成更为紧密的网络状凝胶结构,使得面条更有弹性、韧劲。摔条、抻条、出条、下锅、捞面、浇汤......一套“组合拳”下来,一碗新鲜的“郭城摔面”就可以端上餐桌了。

在海阳,凡提到面食就让人想到“郭城摔面”,提到它,就很容易联想到“常论郭城摔面”,从15岁开始,姜常论到郭城开始学习摔面手艺。五年的学徒时间让他成为远近闻名的摔面师傅。2012年,姜常论来到海阳城区,开办了他自己的摔面店。虽然店面不大,可凭借着精湛的手艺,摔面店生意一直不错。2014年的一个冬日,清晨到市场采购食材的姜常论看到环卫工人忙碌的身影,后主动到海阳环卫部门联系,表达了自己想为环卫工人提供免费早餐的想法。姜常论说,自己小时候吃过不少苦,也经常在寒风里赶大集做摔面,起早赶集路上遇到最多的就是环卫工人,“知道严冬里干活是什么滋味,这也是我能想到的最力所能及的回报”。

寒冬时节,当大多数人还沉睡在梦乡,“常论郭城摔面”店内就已经亮起了灯。揉面、煮鸡蛋、熬骨汤、准备小菜……姜常论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为的就是让清晨劳作的环卫工人们吃上一顿热乎的早餐。在海阳有两家“常论郭城摔面”馆,其中一个店面是姜常论的弟弟在照看,每年最寒冷的季节,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两个店面每天每个店都有四五十位环卫工前来就餐,除小凉菜外,每人一个煮鸡蛋,大碗摔面一碗两碗管饱。10年时间,姜常论始终坚持。

除了时代坚守的手艺,还有生存的信念,以及流淌在血脉里的勤劳和坚守。作为烟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姜常论先后收徒多人,相同的经历让他倾心传授。在学徒中有好多是家庭条件相对较差的,他不仅分文不收,还管吃管住。在姜常论看来,钱多钱少只是数字,做点自己力所能及对社会有贡献的事,才是人生价值的体现。2020年10月份,姜常论荣登中央文明办发布的“中国好人榜”。

一碗朴素的摔面,既是简朴的果腹之物,也可加入各种卤料,衬托任何食材,容纳万千滋味。在“面”食系列中是一枝独秀,在海阳周边县市及青岛、威海等地也有不少摔面馆,传播流转之间,“郭城摔面”衍生出不同的形态和口味,有的虽已不再叫“郭城摔面”,但其内容与制作方法仍与“郭城摔面”如出一辙,一脉相承。

2010年,郭城摔面被列入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在海阳大街小巷,有“郭城摔面”馆30余家,各面馆中传承人也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完善摔面技艺,在保留传统技法的同时,探索新的发展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