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遍全国,日入三四百元!近万名职业“萝卜客”的莱西征程
半岛全媒体记者 孙桂东
拔萝卜不仅能成为一种职业,而且全国从事这个工作的农民超过十万人。他们如“麦客”一样,在河北、河南、安徽、厦门、山东不停地奔波,帮种植户拔萝卜。进入5月份以后,莱西店埠镇5万多亩胡萝卜进入丰收季,来自东北、四川等地的职业“萝卜客”纷至沓来,每天收获500多万斤。他们一般从下午五六点钟开始工作,一直忙到凌晨,大多是老乡组团出来工作,有些人甚至是一家三口。一年能忙活8到10个月,平均下来能挣七八万元。职业“萝卜客”大多是五六十岁的农民,没有太多的技术,进工厂也难找好的工作。这些地里的农活,他们干起来不仅得心应手,工作环境也相对自由,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一队伍中来。据从业人员粗略估计,全国干职业拔萝卜的人员保守超过10万。随着胡萝卜种植面积的越来越大,这一人群还在不断增长。
每天500万多斤6成销往海外,小小胡萝卜带动大产业
5月18日,刚刚走进莱西市店埠镇,随处可见种满胡萝卜的大棚,绿油油的萝卜缨子长势喜人。据店埠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这里不仅是春季胡萝卜的主产区还是山东省最大的胡萝卜加工基地。种植面积超过5万亩,有7000多名种植大户。
跟其他地方不同的是,莱西店埠的胡萝卜一年有两季。今年5月份收货的春萝卜,都是生长在大棚里的。秋季胡萝卜要等到11月份前后,才陆续开始收获。
下午5时许,记者来到了店埠镇后屯村的一处大棚。陆续有工人开始拔萝卜,一辆辆货车将萝卜运往工厂。青岛前后屯胡萝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茂岳介绍说,当地大规模种植胡萝卜已经有30多年历史了,他们合作社包含两个村的土地,种植了500多亩,是当地村民的致富宝库。
为了提高品质,他们每年都会从十余个品种里选育最好的,全程施用有机肥。根据胡萝卜的红色程度以及外观,价格略有差别。莱西店埠的胡萝卜有皮红、肉红、芯更红的“三红”美誉。
近年来,店埠胡萝卜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等多项殊荣,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以及中东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差不多有6成销往了海外,”李茂岳说,以前外贸出口的价格要高一些,这两年逐渐持平了。
“咱们这的萝卜不愁卖,订单都是提前一个月就得下”,李茂岳说,中间商4月份就提前过来了,他们根据种植的密度、长势估计。这两年随着种植面积的增大,价格略有下降。以他们合作社来说,现在亩产基本上1万斤左右,价格在6000元到7000元之间。除去各类开支的话,一亩地单季能挣两三千元左右。
“整个店埠镇来说,单季的产量在25万吨左右,”店埠镇政府工作人员说,春季胡萝卜的收获期大概两个月,平均一天要收获500多万斤。胡萝卜的收获对品相要求比较高,如果使用机器划伤或者损坏,就卖不上价了。因此基本上都是人工来拔萝卜。刚开始规模小的时候,本地的村民就能忙活过来。现在随着规模的扩大,加上后期加工等产业链的延伸,产生了大量的用工缺口。因此,也产生了很多专门以拔萝卜为工作的产业农民,高峰期的话人数过万。
双手并用拔萝卜飞快,一天能干“1公里”
职业“萝卜工”每天的日常工作都是怎样的,他们的辛苦又有哪些?5月18日下午,记者在大棚里体验探访了他们的工作。
春节胡萝卜都是在大棚里,中午的温度比较高,他们一般选择下午5点以后开始工作。虽然外面比较清凉,仅仅是站在大棚里不干活,也能感觉到热浪袭来。
一个大棚是两亩地,长度有七八十米左右。在大棚里,他们一般是七八个人组团,然后按照不同的分工来干。今年59岁的吴师傅来自黑龙江哈尔滨,已经干了五六年的时间,他主要负责拔萝卜。双手戴着手套,一米长的胡萝卜很快就被连根拔起。随后,他将这些萝卜整齐地排放在地上,交给后续专门取出萝卜缨的人。
今年42岁的海燕,也是来自东北黑龙江,主要负责去缨的工作。她手里拿着一个小刀,熟练地将缨子去除。同时,她身上还背着一叠塑料袋。完成了去缨以后,她还需要将胡萝卜装进袋里。他们的工作一般按照米来计算,一米的话大概0.65元左右。根据每家种植户的具体情况,会有略微差别。装好袋以后,还会有专门的人员进行装车。
像他们这些工作了五六年以上的人员,技术都比较熟练,一天都能干七八百米。“每天到底干多少,主要还是根据订单来,”海燕说,他们一般从下午5点忙到晚上十一二点,如果量大的话会到凌晨一两点钟。如果订单多的话,一天能干1公里左右。
他们都是一起租住在附近的村里,晚上回去休息以后,第二天下午再接着干活。海燕说,除去租房以及各项费用,一天下来能挣个三四百元没问题。如果勤奋的话,也能挣到五六百元。
进厂“洗萝卜”省内人员居多,一家三口入厂年入近20万
不仅拔萝卜需要工人,后续的加工也需要大量工人。来自济宁的房先生今年52岁了,已经在莱西胡萝卜加工厂干了五六年。当时也是听老乡介绍,莱西店埠这个地方胡萝卜比较多,而且工作相对轻松,收入也还可以。
他在加工厂里主要负责装卸工。卡车将胡萝卜运到工厂以后,他们负责送到传送带上。经过机器的清洗以后,光滑亮丽的胡萝卜便呈现出来。记者在现场看到,他们还会进行简单的分拣,将开裂、形状不好的萝卜分拣出来。现在的萝卜成品率都很高,但是为了方便运输,必须放入冷库中降温,”李师傅说,一般需要放置两三天时间,让胡萝卜降到3℃以下,这样在运输的过程中更容易保存。
房大叔说,莱西这边不仅是种植胡萝卜,也是加工胡萝卜的重要基地。本地的胡萝卜下市以后,工厂还会从内蒙古、河北等地购买胡萝卜,进行简单的加工以后出口国外。像他们这些工人,一般能从5月份干到元旦前后。一年工作六七个月的时间,收入也能达到五六万。
厂子里二三十名工人都是他们的老乡,他对象跟儿子也都在这里干活。儿子负责包装盒、对象负责分拣。一家三口算下来,一年毛收入能达到近20万。
“我们在这个工厂干了很多年了,老板也比较好,”房大叔说,在工厂里的以山东本地人包括济宁、枣庄的比较多,他们平时就住在工厂提供的宿舍里。一家三口在这干活,收入也不错,相互之间还有个照应。如今,他们儿子已经26岁了。全家人希望一起努力赚钱在老家买套楼房,让儿子尽快成家立业。
“拔”遍全国,职业“萝卜客”超十万人
拔萝卜能干几天的活?干了10多年的王文中回忆,当时过年回家听老乡说在莱西这边,拔萝卜的活还不错。当时,他的第一反应是不靠谱。但是,老乡告诉他,这个地方的种植面积有几万亩,一季就能干2个月。
“当时第一天干就中暑了,躺着歇了一个星期,”王文中说,看着很轻松,但拔萝卜是个体力活。干活的时候,你得一直弯着腰,刚开始到了晚上都累得睡不着觉。两只手不停地干活,长时间也很酸痛。
但是,相比于去工厂而言,这个工作更加自由灵活。不像工厂里,在流水线上干活,一天的时间也比较固定。尤其是对于他们这些本身就种地的人,拔萝卜没有什么技术门槛,主要就是个体力活。因此,从那个时候开始,他每年都会到莱西干活。
时间长了以后,周边的亲戚朋友也都加入进来,慢慢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王文中说,最早的一批拔萝卜的工人应该是河北的。当地有老板去外地种萝卜,随着规模扩大以后,当地的工人忙不过来,就开始找人去干活。
随着国内萝卜种植面积的增大,需要的拔萝卜工人越来越多。王文中说,主要以四川、东北地区的居多,现在不少山东人也开始加入这一行业。
同时,他们的工作也不限于某一个地方。“现在的信息跟交通都很发达,”王文中说,哪个地方有萝卜种植产业,什么季节能收获,他们这些人基本上都知道。他给记者举例说,像是刚过年的时候,他们到临沂兰陵县干了一个多月。兰陵县也是最近三年才开始大规模种植萝卜,他们从收购商那里了解到信息后,就主动找当地的种植户,将拔萝卜的活承包下来。
而且,根据每个地方萝卜收货的时间不一样,他们一年四季都闲不下来。王文中说,比如过年以后,他们往常会去厦门等地,到了5月份以后会到莱西。然后干两个月左右,再到河北等地。到了11月份以后,会再次回到莱西一直干到过年。
“一般能干十个月左右,过年休息两个月”,王文中说,如果肯干的话,一年收入个七八万没有问题。
人物:
60多岁夫妻档:有活干比闲着好
“年轻人不愿意干,年纪太大的又干不了”。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在大棚里负责拔萝卜的工人,年龄多在50岁到60岁之间。
今年66岁的杨大叔来自黑龙江,算是其中年纪比较大工人。杨大叔说,他们以前就是在老家种地,后来听老乡说拔萝卜收入更好一点。于是,他就跟老伴一起出来打工。
杨大叔说,拔萝卜是个体力活,不论是年轻的还是年纪大的,一天忙下来都是腰酸背疼。像他这种年纪大的,一直拔萝卜手腕都熬不住。这两天,他不得不贴上了膏药缓解疼痛。不过,地里的活干起来到没啥难度。而且,种了一辈子地,相比于去工厂里干活,他更喜欢在田地里忙活。
他们老两口有一个女儿,已经在杭州结婚成家。家里也没啥需要照看的,老两口一年到头基本上就跟着萝卜的收获路线走。从年初干到年尾,没人也有个五六万的收入。
“只要还能劳动,就想自己挣点钱,少麻烦一下儿女,”杨大叔说,儿女挣点钱也不容易,老两口在家也没什么事就一起出来打工。这样也不用问孩子要钱。有多余的钱,还能帮衬一下孩子。
记者了解到,这些职业拔萝卜的工人,有不少多是这样的夫妻档或者家庭档。大多是五六十岁的农民,没有太多的专业技术。进工厂干活,也没有太多合适的工作。而随着店埠镇胡萝卜深加工产业的延伸,不仅拓宽了当地村民的致富路,也给越来越多这样没有专业技术的农民提供了新就业途径,充实为了他们的钱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