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聚焦丨怼交警的“奥迪男”,真实身份来了!媒体发声:张口造谣岂能无责
5月24日,
黑龙江哈尔滨一男子驾车违停,
执勤交警上前核查时被怼,
此事引发网友关注。
5月27日,哈尔滨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发布通报:涉事车主系服装公司员工,所驾驶车辆是其父亲购买的私家车,已对其进行行政处罚。
通报显示,5月24日10时许,在哈尔滨市道里区友谊路与上海街交叉口,车牌号为黑AFK××8黑色奥迪轿车在车行道违章停放。执勤交警对车主高某予以口头警告,告知其驶离。高某语言指责并阻碍交警执法,引发网络关注。调查处理情况如下:
一、涉事车主高某,男,41岁,系哈尔滨市某服装公司的员工。
二、高某所驾驶车辆是其父亲购买的私家车。
三、因其违章停放、严重阻碍交通秩序,并阻碍现场交警执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警方已依法对其进行行政处罚。
事件回顾
近日,有网友发布视频称,哈尔滨一男子驾车违停,执勤交警上前核查时,竟然遭到车主一顿怒怼:“我跟你说了多少次,我车坏了,我等拖车呢,小孩(交警)我跟你解释解释不清楚。”
随后,执法交警表示,“不管你出于什么原因都不能违规停车。”结果该男子一边开车门一边说:“我跟你说了我办事,我跟你说清楚没?小孩,还给你解释,看给你傲的,你叫什么名字。”
由于视频中男子身着黑色夹克携带公文包,开了一辆黑色奥迪,不少网友表示,男子为哈尔滨市副市长谭某某。
5月26日,哈尔滨市市政府办公厅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部分网友称上述与交警发生争执的男子为哈尔滨副市长系谣传,“这肯定不是真的,不是我们副市长,视频中违法的人是谁我也不清楚。”
媒体评论
北京日报:
“副市长”违停还怼交警?张口造谣岂能无责
连日来,哈尔滨一男子疑似违章停放车辆并回怼交警的视频在网上传播。
这一事件引发关注的原因有二:一是涉事男子态度异常嚣张,还反问交警姓名;二是有人言之凿凿说,涉事男子为当地一谭姓副市长。不少围观者和自媒体自动脑补了一场官员怒骂交警的闹剧,并按照熟悉的“剧本”添油加醋。警方尚未说什么,诸位网络福尔摩斯不仅“门儿清”,而且已经给当事人“定了罪”。
然而,警方一纸通报彻底打了这些人的脸——涉事车主为一服装公司员工,所驾车辆为其父所买。也就是说,谭市长纯属“躺枪”,莫名被“键盘侠”抨击了一番。回看这场风波,网络“侦探”说得有鼻子有眼,但依据不过是当事人的奥迪车、白衬衫、黑夹克以及大致身材。在其眼里,这些“厅里厅气”的要素就是“证据”,然后就可以肆意编造官员作威作福的故事了。这种逻辑何其荒谬。如今警方调查澄清了谣言,那些恶意猜测、胡乱扣帽之人应当负何责任?还是毫发无损,收起长舌又转战下一条新闻评论区了?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如今成为网络日常。比如,同样是这两天,还有另一则视频热传——理发店内,一熊孩子剪断了一顾客的长发,这位顾客索赔后遭遇网暴。“小题大做”“头发再美也掩盖不住内心丑陋”之类评论,让其倍感冤枉。明明当事双方都已达成解决方案,一些网友还大当“道德判官”,拿污言秽语抨击这位顾客,其实没比惹事的熊孩子文明多少。
网络带给我们发声的便利,却从未赋予我们妄言的自由,网名与头像更不是作恶的挡箭牌。一些人穿上网络“马甲”,动辄站在自以为的道德制高点上喊打喊杀。殊不知,这是侵害他人名誉和隐私,不仅缺德,更可能违法。在网络舆论的发酵下,任何小唾沫星都可能演变成一场个体所不能承受的暴风雨。在人人都有“摄像机”的情况下,每一个“路人甲”都可能成为新闻事件的主角。一旦网络秩序失守、法治缺位,谁都有可能沦为下一个受害者。
中央网信办近日发布消息,3月10日以来,重点平台累计清理违规信息141.09万余条,处置违规账号92.76万余个,其中永久关闭账号6.66万余个。相关部门不会对“键盘伤人”坐视不管。不要不明真相、张口就来,不要人云亦云、跟风起哄,这是一场场风波留给我们的警示。
红星新闻:
怼交警的“奥迪男”真实身份来了,对公共疑问不妨尽早充分回应
针对网传“副市长违停还训斥交警”一事,哈尔滨市公安交通管理局27日发布通报称,涉事车主高某,系哈尔滨市某服装公司的员工;高某所驾驶车辆是其父亲购买的私家车;因其违章停放、严重阻碍交通秩序,并阻碍现场交警执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警方已依法对其进行行政处罚。
网传视频显示,执勤交警上前核查时,遭到车主一顿怒怼:“我跟你说了多少次,我车坏了,我等拖车呢,小孩(交警)我跟你解释不清楚”“我跟你说了我办事,我跟你说清楚没?小孩,还给你解释,看给你傲的,你叫什么名字”。路边违停,交警口头警告劝离,结果遭怼。这样的事如果是发生在一般车主身上,可能未必算得上什么大事,大概就是态度不好、言语争执的问题。如果上升到一定程度,交警可以进一步采取执法措施,犯不着让这么多网友过多关注。但此事中,车主“黑色夹克携带公文包”的装束加上说话的霸气,以及奥迪车辆的特征,让一些网友联想到车主的身份背景,比如是不是有一定级别的公职人员?
有网友认为该男子与哈尔滨市某位副市长的长相相像,由此“对号入座”,让此事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据此,相关方面确实有必要作出回应,毕竟这已经涉及当事人的个人清白。
现在来看,虽然官方通报未直接提及被怀疑的“副市长”,但介绍了当事人的身份,也公布了车辆来源,辟谣意味是很明显的。不过,此事在24日发生,随后很快就有疑似“奥迪男为副市长”的传闻流出,并引发网络关注和质疑,到27日才有正式的官方通报作出回应,这样的释疑效率并不算高,在事实清楚明了的情况下,不如早一些作出权威说明,回应舆论关切。
值得关注的另一点是,在相关针对副市长的传闻出现后,就有人质疑,最早称违停男子为该市副市长的网友是否构成造谣。其实,结合此事的特点来看,相关言论是否构成造谣有商榷空间。如果网友系认为二人之间存在一定相似度,才发出两者为同一人的言论,那背后未必有刻意针对具体当事人的恶意。一定程度上,这也是对执法公平的一种监督。因此,当地是否会对相关网友作出处理,也不妨及时给予说明,避免事件继续引发连带的猜疑。
一句话,围绕此事的一切公共疑问,理应得到解答。释疑越充分,公信力也就越有保障。
极目新闻:
哈尔滨警方通报“奥迪违停事件”,不是“副市长”,这事也还没完
近日,哈尔滨市一男子疑似违章停放车辆、被交警口头警告后回怼交警的视频在网上传播,引发关注。有网友称,视频中的男子疑似哈尔滨市某位副市长。
这一传言不胫而走,被传得绘声绘色,俨然就跟真事儿一样,结果,警方通报一出来,如以往很多次一样,打了造谣传谣者的脸。通报称,涉事车主高某为某服装公司员工,已被行政处罚。他所驾驶的车辆,是其父亲购买的私家车,之所以做派“官腔官调”,完全就是个人耍派头。
回头想想,指认这个男子为副市长,其实并没有太多的依据,只不过有网友带个了头,指出这个男子开奥迪、穿行政夹克,说话气势凌人等特点,认为他打扮得“局里局气”,很符合人们对领导干部的印象;然后又有人贴出了副市长的照片,带了一波“长得像”的节奏,就让很多人信以为真,甚至还有人说“越看越像”。但官方辟谣之后,也有网友对比了两人的正面照片,就怎么看怎么不像了,可见,谣言永远起源于偏见,却真的很难止于智者。
一个非常简单的谣言,为什么快速发酵成为舆情热点?
首先是因为现在的网络信息过于芜杂,传播十分迅速,尤其是情绪传播,几乎都是瞬间引爆。该奥迪车主明明有错在先,却毫不知错,还盛气凌人地怼交警,质问交警叫什么名字,称其为“小孩”,这种极其不合常理、过度嚣张的行径,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背景”和“特权”;
而且,妄图用特权挑衅法律,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此前被曝光的也不少。一旦再发生类似的事件,网友就会习惯性地质疑,是不是当官的又来耍特权了?情绪一炸锅,理智就跑路,谣言自然就传得更快了。
值得反思的是,这件事是5月24日发生的,相关视频在网络上流传了两天,但引爆舆论不过就是一天之内的事,而官方通报是5月27日中午才出,但此时各种不实消息已经传得漫天风雨了。
其实,交通执法都有执法记录,违停的到底是不是副市长,应该不难核实,就这么一件简单的事而言,这个通报速度虽然不能说是慢,但确实也不算很及时。
如果谣言在满世界狂飙,真相还在慢悠悠地穿鞋,负面影响一旦形成规模,再想消除就是难上加难。所以,打击网络谣言,要有速度和力度,不然就很难打得赢。
如今,光处理了违停,澄清了“不是副市长”,这事还不能算完。一方面,因为谣言传播太广,影响了官方发言的公信力,还有很多网友发出疑问,一个普通人会那么打扮吗?其父能买得起奥迪应该也不是一般人吧?可见,对谣言斩草不除根,就会歪风吹又生。
另一方面,这一谣言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对于副市长本人的声誉是一种诋毁,也制造了情绪对立,伤害了公众信任,于法于理都应该彻查根源,坚决打击,严肃追究编造者、转发者及管理者等人员的相关法律责任,让造谣传谣者付出代价。
我们当然希望所有人,都能具备理性和甄别力,既能为网络监督贡献力量,让不正之风无所遁形,又能严守言论底线,明辨是非,拒绝谣言,但这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轻松做到的。要让真相要跑赢谣言,才能夯实信任,要对谣言绝不容忍,才能守护真相。
相关阅读
公安部部署开展为期100天的网络谣言打击整治专项行动
今年4月14日,据央视新闻报道,为有效净化网络环境,依法打击网络谣言,公安部网安局近日部署开展为期100天的网络谣言打击整治专项行动。
近年来,一些社会热点事件中网络谣言乱象频出,严重扰乱网络秩序。专项行动将坚持依法打击和综合整治相结合,聚焦网络谣言扰乱网络空间秩序的突出问题,依法打击一批恶意编造、传播网络谣言的组织者、策划者和主要实施者,依法打击一批借热点事件造谣引流、非法牟利的“网络水军”团伙,依法整治一批网络谣言问题突出的互联网企业,清理关停一批违法违规网络账号,坚决遏制网络谣言高发频发态势,切实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
公安部网安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公安机关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以打开路、以打促治”的思路,在依法开展打击整治的同时,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强化网络生态综合治理,形成网络治理强大合力,更好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努力使人民群众上网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公安机关提醒广大群众,净化网络环境,打击网络谣言,需要广大网民共同努力。希望广大网民保持理性思考,提高防范意识,积极抵制网络谣言,携手共建清朗网络家园。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综合整理,素材来源:光明网、平安哈尔滨、中国新闻社、封面新闻、北京日报、红星新闻、极目新闻、央视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