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周刊丨接“招”自招,备考陪考!两个中考家庭背后的故事

2023-05-29 00:11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260891) 扫描到手机

中考正变得越来越受关注,甚至超过了高考,招生比例是不可否认的压力源。5月中下旬,“中考自招”掀起了一波关注热度。面对近1.5万人报名的自招考试,以“物理+化学”或“物理+历史”的组合笔试及高中面试,是一次机会,也是一场磨砺。年轻的学子们会如何接“招”?

文/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高芳

《五月的第一场冲刺》

       政策的优化调整、放手一搏的尝试,一路闯关的波折……每个备考家庭都有自己需要突破的壁垒。但不管怎样,五六月的主角是花季中的孩子们,故事内容是关于梦想的追逐,在考场里写下青春期对话未来的答案——

入围

“如果只靠语数英三科,孩子上58中是有些悬的……”手机擎在耳朵边,张工不吝分享着儿子平常的学习情况。最近,他的手机经常蹦出一些熟悉的、不熟悉的电话号码——不少同事、朋友向他打听孩子经验。

在前不久尘埃落定的高中自主招生考试中,儿子小张如愿拿到了青岛58中的“入场券”。作为青岛最好的高中之一,58中今年的自招计划是250人,小张考进了前一百名。

“我家孩子是得益于今年的自招政策。”说这话的张工并不是在“凡尔赛”,孩子的成绩他门儿清,“物理和化学两科成绩是非常突出的,平时在级部里排前十名左右;但一加上不太擅长的语文成绩,名次就显得有点飘忽不定——好的时候能考到级部四五十名,不好的时候要一百多名开外。”

如何在日趋激烈的中考大战中制胜,是全家从小张一进入初中就在考虑的事。说起“入局”自招的缘起,还要回到小张初二暑假的那些日子,“如果有一样东西比打游戏更吸引他的话,那就是物理书了,看物理书总是看不够。”

小张书桌上厚厚的学习资料(受访者提供)

对物理展现出浓厚兴趣的小张,要求爸爸提前买回了初中和高中的物理课本,闷在房间里自学。动手能力很强的他甚至从网上买了好多零部件,在书本指引下借助电烙铁焊了一个MP3,虽然音质有些粗糙,但正常播放没有问题。

“咱家要出个理科生了。”学文科出身的张工两口子私下商议着,在横向和纵向比较后,他们对孩子走中考自招这条路没有过多纠结,可以说是全力以赴。

优化后的自招政策确实很有吸引力,一经公布就成了热点、焦点。往年按照1:1.2确定自招资格名单,考生拿到资格后,还需要根据中考成绩再参与一轮淘汰,但今年按照1:1确定自招资格名单,入围考生的中考成绩只需要过“一段线”即可。

(资料图)2022年青岛五十八中考点外的陪考家长

张工从一些新闻报道中看到逐渐上升的数据:“自招第一天报名过万”“局属学校共26所学校自招,总体招生计划3600人左右,报考人数近一万五千人”……

数据体现出的热度并不夸张,张工身边就有实例可以佐证。“在孩子的学校里,往年一个班可能也就十个八个,或者最多二十个学生报考自招。但是今年一个班有三四十人报考自招的都很正常。”

“去年58中普通批录取分数线是333.5,自招分数线是329,只降了4.5分,这对语数英的成绩要求是很高的。”但是今年的政策有所改变,“全市统一命题降低了试题难度,一旦通过了自招,录取时学生投档分数不低于‘局属普高一段线’就够了。”有个保本儿胜出的机会,谁不想让孩子搏一搏?

“孩子的努力总算有了回报,是有一些幸运在里面的。”面对众人的羡慕之情,张工谦虚地回应。

听他这么说,小张撇撇嘴:“爸爸,你怎么不说是我凭实力呢!”笑眯眯的张工立马板起面孔,“学习的路长着呢,可不能骄傲……”

虽是这样教育儿子,但是张工明白,今年自招笔试统考增加了“普适性”,但就另一方面来说,竞争也进入白热化,有的高中报录比达到9:1,“没点儿真刀真枪,很难脱颖而出。”

闯关

自招考试可谓是一场学霸间的PK,白热化的竞争下,不是每个高手都能顺利地攻城拔寨。对于在市北区一所私立初中就读的小林来说,刚刚经历的那场“自招风云”,就好像在烈日晴空的夏日里,突然遭遇了一场暴风雨。

5月19日,备战近三年的小林通过了青岛17中的中考自招笔试,5月20日收到面试通知,全家人都高兴坏了。

这所中学的自招计划是200人,报考人数达到了1000多人;面试名单按照自招笔试成绩1:1.3划定,小林的笔试成绩排在230多名,“面试分是20分,加上这20分,孩子应该能冲击一下进入前200名的分数线吧。”妈妈单莹心里这样盘算着。

面试要求考生7点20分之前到校,5月21日一大早,单莹开车送儿子去参加面试。目送15岁的小林和一众同龄人满心欢喜地走进17中校园,准备接受他们人生中第一次决定未来命运的面试。

单莹和一众家长满心期盼地守在学校门口,“聊天的时候,听到别的学生家长在讨论,笔试成绩是位次分,不是原始分,他们还把如何赋分给我讲解了一遍。”她立马就紧张起来了,“坏了,我们理解错了!如果不是挤进前200名附近,是很难靠面试分突破分数线的,应该给儿子提前打‘预防针’啊……”

大约10点半钟,小林走出考场,信心满满地和妈妈说:“面试形式非常人性化。”单莹从儿子的语气中明显感受到,他对自己的面试表现还是很满意的,“他一直觉得,过线,应该差不多。”

“260个人参加面试,分成30多个组,一组7个人,4组人同时面试,我分在19组,所以等的时间长一些。”回家路上,小林一直兴奋地分享着自己人生第一次面试的场景,恨不得把每个细节一一复原给妈妈听,“题目是分析校训中的一个‘行’字,形式是小组讨论制,这样的氛围缓解了紧张,比一个人面对很多考官要轻松很多,大家一起讨论,让话题像击鼓传花一样……”

单莹一边机械地回应着儿子的分享,一边却在心里打鼓,“按照笔试的位次分,面试即使满分,也很难摸到招生线,就像家长们议论的,排名靠后的孩子去面试基本就是‘陪跑’……怎么跟孩子说?”

5月22日自招名单公布,小林没有过线。

当天下午从学校回家,小林一直低着头不说话。第二天早上单莹叫他起床时,他顶着黑眼圈说:“妈妈,上午想请个假,我想休息一下……”

单莹明白,儿子正在消化人生的第一场挫折,他需要调整。于是她立马给儿子班主任打了电话,电话那头的班主任却有点着急:“今天要进行模拟考试,咱俩应该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不能由着孩子的性子啊。”

班主任的建议让单莹有点不知所措,她试着跟儿子沟通:“能不能上午去上学,下午再请假?”

没想到小林的情绪一下子爆发了,直接大哭起来,“我就是想休息一下,怎么了?!”

单莹意识到:有些东西比考试更重要。她摸着儿子的头安抚说:“如果觉得确实需要休息,妈妈顶着雷也支持你。”

一上午,小林只是躺在床上睡觉,挂着泪珠的脸慢慢放松下来。中午起床后,走出房间的他喃喃道:“妈妈,我去上学吧。”

送儿子走到学校门口,单莹给他整理了一下书包的肩带,拍了拍他肩膀:“儿子,挺起胸来,没什么大不了的。”

上晚自习的时候,班主任给单莹发来一段视频:小林跟自己的好朋友坐在一起,埋头写着作业。心悬了一天的单莹这才稍微得到一些安慰,“这个年纪的孩子,心事很少跟父母说,但只要能和朋友待在一起,就说明他已经试着在打开心门了。”

单莹了解到,班主任为了开导小林,特意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他:“1000多人报名,能考到200多名,已经非常优秀了。”

第二天,单莹发现放学回家的儿子在电脑上浏览一些自招信息,他解释说,“想看看我熟悉的一些小学同学,都考到哪个学校了。”单莹听了长舒一口气,“我心想,他能去面对‘自招’这两个字,说明这个疙瘩在他心里已经解开大半了,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吧。”

虽然经历了一场“风波”,但也让单莹母子看到一条愈发清晰的未来之路。

小林的成绩属于中上游,短板就在语文这一科上,“语文对他来说就是玄学,这份卷子可能做得顺手了,阅读理解看懂了,就答得很好;要是阅读理解看不太懂,得一半分也很正常。”后来,小林在化学这门课上找到了自信,课堂上老师经常表扬能解出难题的他——“等你高中开窍了,就是一匹黑马。”

“等考上高中,我要争取做化学课代表。”小林如此憧憬着,让单莹在儿子的眼里看到了光,“要知道他是喜欢当‘群众’的那种性格,人群中总是默不作声的那个人,很少说要去争取什么东西。”

现在,单莹觉得,经历这种挫折也好,“有些坎儿,需要靠自己去过——这是成长的必修课。”母子俩已调整好心态,准备再次冲击两周之后的中考。“17中有个卓越班,咱就以这个为目标,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单莹这样鼓励儿子。

“人生无完美,曲折亦风景。你越过一座山,自然会看到另一种风景。”单莹想在中考过后,把这些关于人生的道理再慢慢讲给儿子听。

后援

每一次,考场之外都是另一场“考试”,主角就是考生的父母,他们中的许多人也是第一次当“考生家长”。面对大考,他们与孩子一样毫无经验,摆在面前的,同样是一张需要回答的试卷:关于期待、关于陪伴,也关于为人父母的再一次成长。

而属于他们的这场考试,其实早于5月之前就开始了。

从今年4月份开始,单莹的全身就起满红疹,她是过敏性体质,症状的全面发作却跟一些词有关:熬夜、作息不规律、焦虑、疲劳……

从小林上初中开始,单莹就将自己的工作时间长期调整为夜班。她的生活就像一台上了发条的机器:早上5点多起来做早饭,6点多送孩子上学,晚上8点半从夜班岗位上短暂离开一会儿接孩子放学,把孩子送回家再折返单位,一直到凌晨下班。睡眠被打碎成零零星星的片段,囫囵觉不足5个小时。

小林也遗传了妈妈的过敏体质,学业压力重时,经常诱发过敏性哮喘,母子俩常常奔波在医院。“三甲医院都看遍了,医生也没办法,本身过敏这个病症受精神压力、休息等因素的影响就比较大。”无奈之下,单莹选择长期吃中药调理,给儿子打了一种见效快一点的抗过敏针剂,一针就要3000多块钱。

进入初中,很多家长会选择“组团”接送孩子,排好值班,轮流去,这样会节省很多个人时间。可单莹依然采用亲自接送的“笨办法”,路上单程就要花掉半小时,她将这视为一段重要的亲子时间。

“孩子每天早出晚归,在家里是没有时间跟你交流的。”单莹关注过不少青春期孩子与父母发生冲突,在家摔键盘、扔书的例子,“也不能怪孩子,在这个生理快速发育的时期,他们急切想塑造出一个自我来——以前我都是听你的,现在我想听我自己的。本来就是一个非常矛盾的时期。”

她为此浏览过很多心理课程的视频,有专家介绍,跟青春期的孩子沟通要“多说废话”。她把这一点记在心里,在车上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学校吃的啥?”“哪个菜好吃?”母子俩聊的都是这类话题。

作为妈妈,单莹觉得家有考生,不是“接送”和“弄个饭吃”这样简单的事情,背后需要付出的东西太多了。

作为爸爸,张工也有同样的感触。为此,他将每周五晚定义为“亲子时间”。

儿子小张从上小学开始就分床单独睡觉了,这一晃七八年时间,父子俩没有同床睡在一起过。反而到了初三备战的这段时间,每个周五晚上,张工会陪着儿子挤在一张床上,“聊一些学校有意思的事,比如他们怎么跟班主任斗智斗勇,儿子会像讲故事一样讲得眉飞色舞。”

 小张在学习之余喜欢玩魔方解压(受访者提供)

关灯后的氛围,让父子俩的聊天兴致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细心的张工当然不是关心那些学校“八卦”,目的无非是观察一下儿子在学校有没有遇到一些问题,再是帮他把注意力从学习上挪开。

轻松的话题让时间过得很快,经常一聊一个多小时,转眼就到12点半了,儿子会嗔怪一声:“都怪你,我本来想早睡觉的。”听着儿子入睡后鼾声均匀,在房间里微微传开,张工也会觉得很享受——“儿子愿意跟我聊天了。”

家庭中为小张中考做出“牺牲”的还有8岁的妹妹,自招考试前一周她就被送到了离学校比较远的爷爷奶奶家,由老人每天打车送她上学放学。

“老二简直就是中考路上的拦路虎。”张工打趣道,热情的妹妹总想找哥哥说话,常常借口借橡皮、借笔等溜进哥哥的房间,看他上网课,盘腿坐在旁边看哥哥写作业。如果被父母摁在自己房间里,也要借口出来喝水,趿拉着拖鞋在地板上发出声响,以吸引哥哥的注意力……无奈之下,张工只能“狠心”将她临时送走,虽然每天她都带着哭腔给妈妈打电话:“想妈妈,想回家……”

在小张冲刺中考时,张工努力营造一个静音的氛围,“家里电视成摆设了,一年到头可能只有春节期间开两天。”

未来

自招,相当于额外给了孩子一次中考的机会,谁不想试试呢?

“你会发现有几所学校报名自招的人数特别多,因为他们自招考的科目是物理和历史,不是考物理、化学。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没有完全做好自招准备的人,为了碰运气,会去试一试。”张工说,但班里也有的孩子不为“自招”所动,一门心思准备凭裸分冲击高中大门的。

(资料图)2022年青岛二中结束面试的考生走出考点

“儿子刚上初中时,我像打鸡血一样提了一句口号,叫‘全年无休’。”单莹笑着回忆了一个场景:有一个朋友,家里的孩子已经初中毕业,曾经劝她:要降低标准。“我当时很不服气,供孩子读书,我花了钱,为什么要降低标准?”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单莹跟孩子一起成长,心理也有了变化。“你对孩子要求低的话,他反而压力小,有的时候还是一种促进。”

“有一段时间,特别是初二下学期,他老想出去走走。”单莹一时没明白儿子的意思,就按照小林的提议到了台东步行街,“我以为他想逛逛吃的,可是他就低着头一直走,也不说话。”

第一次陪儿子散步时,单莹吓坏了,她知道儿子是个不爱活动的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反常,“他能一直走,走一个多小时,他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着。”

等到走累了,小林停下来说:“我想喝个奶茶。”单莹顺势问道:“你怎么了?”:“没什么,就是挺累的,想走一走,释放一下。”听儿子这样回答,单莹这才明白,“孩子只是想脱开书本,转移一下注意力。”

此后每隔两三个星期,单莹都会陪儿子去台东步行街散步,“这样的行走就像一个充电过程,只要走完,他的情绪就好了,就像达到满格一样。”

在夜深人静的街道尽头,母子俩到达步行的终点。路灯映照下,是小林沁满汗珠的脸。单莹会心疼地安慰他:“终有一天你会发现,你的付出一定会有收获。”

儿子在私立学校上学,不菲的学费大部分由单莹的父母承担,这让她倍感压力,曾经跟父母聊起这个话题:如果儿子考不好,会觉得对不起父母的这份心意。

老母亲却不以为然,反过来劝单莹:“你的付出我们都看到了,作为家长,只要尽力了就行。而且我们更看重孩子的身心健康,这远比成绩要重要。”

“不管是全力冲刺,碰机会试一试,还是淡定坚守,都是各自的路,找到自己合适的就好。”张工也主张要放平心态,这就像人生要路过的很多十字路口一样,十五六岁的花季人生才刚刚开始,眼前的路口,只不过是万千选择里的一个,执着努力的人,未来都不会错。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张工、小张、单莹、小林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