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讲故事!名家写范文,带来不一样的启迪

2023-06-08 08:46 大众报业·半岛网-半岛都市报阅读 (706476) 扫描到手机

正像高考作文题解析中所说,故事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都有听故事的经历,对各类故事的力量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真切感受。那对老师、作家来说,会怎么讲述自己的故事呢?又到一年高考时,本报继续邀请名师、名作家同写高考作文,为千万考生加油、鼓劲!

讲好有力量的中国故事

丁旭东 青岛58中语文教师,从2020年至今,担任青岛市高三模拟考试阅卷组组长

漫溯历史,我们从“烛之武退秦师”这一故事中感受到表达与交流的艺术,“游褒禅山记”这一故事中启迪无数青年“尽吾志者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智慧。我们为何说好故事可以改变个人命运,展现民族形象?我们又该如何讲出属于青年人的时代新故事呢?

好的故事,并不是声色犬马的“扣人心弦”,也不是一夜暴富的“网红励志”。好的故事应是能够承载一缕人间烟火、一份社会责任、一串思想名著、一段时代缩影的永恒记忆。一个人如果不读好的故事,便不会有奋进创新的力量,“饱食中日”“拜佛烧香热”思想屡禁不止便是实证;同样的,一个民族如果无法书写好的故事,则民族精神会不堪一击,民族团结力也成为妄想,“历史虚无主义”的叫喧令人愤懑,数典忘祖之徒令人心寒。可见,讲好有力量的故事于人于国意义重大,需要探究。

讲好有力量的故事,能使个人心灵启迪,改变命运,收获成长力量。

学习青年榜样,钟芳容从小便深爱樊锦诗“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的故事,受其影响,于故事中获得对考古的兴趣,纵使被“没钱途”的声音干扰,但“坚守敦煌”的力量使其坚定考入北大考古系,未来可期。桂海潮震撼于“2003年杨利伟飞上天空”这一故事,坚定了他“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磐石信念,同样,“桂海潮”的故事也伴随着神舟十六号飞船升空响彻华夏大地。我们再次坚定,再受鼓舞,读书真的可以改变命运!毫无疑问,好的故事如灯塔,照亮青年人前行的路。

讲好有力量的中国故事,人民至上、责任担当的大国形象跃然纸上。

5G覆盖、北斗组网,新赛道上科技创新的中国故事令世界惊艳;脱贫攻坚、医保覆盖,人民至上是中国故事最动人的篇章;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故事中的责任与担当。好的故事如船桨,助力民族的巨轮远航,身为未来掌舵手的我们,又怎可不用青春与时代作笔,将壮美的故事书写在祖国的山川大地之上?

好故事裨益如此,我们又该怎么讲好故事、书写故事呢?我们希望,一批又一批青年人,在好故事的激励下,踏上逆行苦旅,向田间地头,向贫困深山、向“从零开始”的科研关卡奔去,我们希望中国少年更加积极向上,少年中国迎来万丈霞光!

中国故事重千钧

刘耀辉 青岛科技大学文会学者特聘教授,青岛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少年王阳明》等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很会讲故事,而且非常擅长把故事的维度和作用都发挥到极致,由此创造了许多沉甸甸的中国故事。从《论语》中的圣贤故事,到《史记》中的英雄故事,再到王阳明《传习录》中的智慧故事、曹雪芹《红楼梦》里的悲剧故事,读过的人们都知道,这些纯正的中国故事都有着重逾千钧的力量。

毋庸讳言,眼下西方的确比我们会讲故事。但是我们不能就此认输,认为自己将来也比不了西方。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中国人已经凭着勤劳与智慧在经济上超越了西方一个又一个强国。谁敢说在讲故事方面,未来我们就不能实现逆袭呢?但有的人却非但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反而妄自菲薄到了一种可怜的程度,竟然把我们暂且不如西方会讲故事归结为是因为中国故事不如西方故事有力量。这样的论调可以说已经错到了根子上,必须溯本清源,以正视听。

俗话说得好:“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故事属于文明的结晶,各国各民族的故事原本是应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从这个角度出发,那种认为外来故事比中国故事更好的观点,显然是不值一驳的。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牛郎织女、白娘子传奇,唐宋笔记里集腋成裘的奇闻逸事,于宫闱深处走来的《长恨歌》,挥洒着民族气节的《桃花扇》,乃至《聊斋志异》中的狐妖、画皮,哪个又没有醉人的风致呢?——它们或处庙堂之高,或在江湖之远,或阳春白雪,或下里巴人,或“天若有情天亦老”,或“任是无情也动人”,在深度、厚度与温度方面,较之西方的故事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由此可见,在讲故事这方面,我们决不能“言必称希腊”,而应该首先继承发扬好本民族的故事传统。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去描绘农民耕田兼耕心的苦乐,摹写城市建设者所抛洒的汗水,雕琢边防战士那坚毅的眼神,从而创造出一个个崭新的中国故事。

请记住,书写这个国家未来的绝不是什么西方式的英雄,而是我们这一代中国青年。中国青年好,则中国故事强;中国青年若能孔武有力,则中国故事必可重逾千钧!

有一个故事在远方等我

周蓬桦 中国作协会员,山东省作协散文创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山东省散文学会副会长

记得,作家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会后,受邀到瑞典文学院做主题演讲,题目即是《讲故事的人》。由此可见,讲故事是一名职业写作者的最基本训练,否则就很难完成一篇小说。纵览身边的一些写作同道,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有人把一个故事写得绘声绘色,但讲述起来却磕磕绊绊,听了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让我恍然有悟,至此明白一个事实,文字写作和口头表述是两回事情,属于两种技术含量较高的专业技能。

至于我本人,幼年起即对各类故事十分着迷,一度对故事里发生的事件坚信不移,这是故事本身的魅力所在,它深深地影响了我的成长和精神底色。诸如在小学课文里,一则叫《猎人海力布》的故事至今难忘,大意是年轻猎人海力布在一次打猎中救了一条小白蛇,小白蛇送给他一块神奇的宝石,这块宝石含在嘴里可听懂飞禽走兽的语言,但他不能向任何人泄露这个秘密,否则就会变成一块石头。然而有一天,他听到鸟儿迁徙时说即将发生山体崩塌,洪水要淹没周围的村庄,海力布赶紧劝乡亲们迅速撤离,村民们自然不相信他的话。这时,海力布毫不犹豫地说出了实情,自己变成了一块石头……

记得,学完这篇课文后,我曾经无数次想象自己就是海力布,当面对人生的重大抉择时,也会像他一样化为一块永不枯烂的石头。而且,我坚信大地上所有的石头都是有灵魂的,尽管它们不具备生命的流动感和表达能力,但其内心明了人世间的一切爱恨情仇,储存凝结着宇宙与时间的全部奥秘和神秘能量。

当然,除了石头,我对生活中会讲故事或身上有故事的人也抱有诸多好感,觉得这样的活法是有趣的,不那么矫情和虚伪。依照职业习惯,我会从某一则故事里提取主题和精华部分,然后分享给读者和一些三观对路的朋友。每一次外出,当我收拾好行装,坐上飞机或者高铁,即便目的地是遥远的荒山戈壁、千里大漠,我也兴致勃勃,坚信有一个美好的故事在远方等我。嗯,不管怎样,这种感觉让我对未知的事物仍然有所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