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话新气象!信号山路25号“焕新” 青岛市作协“迎中秋•庆国庆”欢迎作家“回家”

2023-09-27 00:07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28682) 扫描到手机

原标题:共话新气象!信号山路25号“焕新”,青岛市作协“迎中秋•庆国庆”欢迎作家“回家”

半岛全媒体记者 黄靖斐

中秋国庆节前夕, ”焕新“的信号山路25号院内,营造出一派温暖的”家“的氛围。 9月26日,青岛市作家协会举办“迎中秋庆国庆”欢迎作家回家活动,来自全市各区的作家们艺文学的名义相聚,在作家之家青岛市作协团圆。此活动由青岛市文学创作研究院、《青岛文学》编辑部承办,旨在强化作协服务广大作家和文学爱好者为第一任务和目标。

文学创作更需要报团取暖

     作家“回家”活动凝聚起了“文学一家人”的情感力量,从踏进“信号山25号”大门开始,作家们就深深地感受到了“家”的体贴与温暖,极具意境的“桂花亭”“玉兰厅”内也摆上了月饼,作家们“团圆”齐聚共话新气象。

青岛市文联党组书记徐树成在致辞中表示,欢迎作家“回家”活动,对于挖掘和团结基层作家,打造一支结构合理、梯次分明、创作力强的作家队伍,营造多出人才、多出作品的竞争激励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学创作有时候需要单打独斗,很多时候还需要抱团取暖,相互鼓励借鉴,打开彼此的格局。作家阿占在现场动情地表示,“文友之间对文学的交流,没有功利,也特别正向”。她在活动现场看到很多会员带着礼物“回家”,“这种仪式感就像女儿儿子亲戚回家了一样,这一瞬间让我很感动。”

对于资深作家许晨来说,“作家回家”这一活动意义深远且重大,“信号山路25号的焕新,新气象、新面貌,让人非常振奋。”青岛的作家中秋前夕大团圆,大家的“亲情”“友情”也高度升级。许晨表示,青岛作家有“面朝大海”的优势,应该更具包容性,“不管是原籍青岛,还是后来来青的作家们,只要到了这一方土地,我们就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青岛作家’”。

信号山路25号见证文学传承

    信号山路25号对于青岛作家来说,更是意义特殊的文学地标。一代代作家、诗人、编辑都曾在这里辛勤耕耘,为青岛文学的发展和培养文学新人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青岛作家们秉承文脉传承,讴歌新时代,不断向文学“高峰”迈进,陆续收获了“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等重要文学奖项。

作家阿占介绍,“院落所处的是丘陵地带,进来是有渐次变化的,有台阶在延伸,因为年代久远,这些百年老树在证明着在这个院落里发生过多少不可复制的文学事件。”大家的齐聚、回归,其实也是文学工作者的传承。

“对青岛一代代的作家来说, 信号山路25号都是一个向往之地,是创作生命和精神的坐标。”阿占回忆,1999年《青岛文学》刊发了她的一组散文《寂寞相随》,当时的主编是徐红兵邀请她来,“那是个微雨过后的下午,我就在院子里坐着,他跟我说了很多鼓励的话。那是我第一次在《青岛文学》发表作品,2000年,在《青岛文学》还专门搞了一场作品研讨会,我的作品也在其中。”

许晨也和信号山路25号也有着很深的渊源,“最早我是《青岛文学》的作者,上个世纪90年代,我第一次来这里,这就是文学的殿堂。”那时候许晨还没有转业,还在济南。“后来我开始进行和海洋有关的文学创作,就又来到了青岛,真是冥冥之中的缘分”。

此次来参加活动的还有00后的新生代作家,小诗人张开元是一名高二的学生,这是他第一次来到信号山25号,“感觉特别有文化底蕴,特别喜欢这里。”

张开元透露,他一开始喜欢文学是受到妈妈的影响,“妈妈也是青岛作家的一员”,自己在阅读时开始喜欢上了诗歌和散文,从而开始自己的诗歌创作,现在写了近50首,在《诗刊》和《青岛文学》上发表了近20首。“这次见到了李林芳老师,包括以前也读过她的书、诗集,经常跟诗人韩宗宝叔叔交流,在创作上受到了很多青岛诗人前辈的影响。”从老一辈作家,到中生代、新生代,信号山25号承载了青岛文学一代代的传承。

 10位基层一线作家首次“回家”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作家“回家”活动特地邀请了10位基层和最一线的作家。青岛市作协主席铁流介绍,这些基层作家中,有一线工人、有老师、有网络文学作家,“他们过去很少参加文学活动,甚至有的没有参加过,有的也从来没有走进过这个大门,我们邀请他们来,旨在强调作家协会今后要下沉手臂,关心和呵护基层作家,让青岛所有的作家、文学爱好者都能走进这个大家庭里。”

基层作家秋也就是是莱西的一名基层作家,对于她来说,三十年前刚开始写作的时候,青岛信号山路25号就是她心中的圣地。1991年,青岛市作协举办首届青岛诗歌奖,秋也获得青年组三等奖,受邀来青岛领奖。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农村文学青年,那是她第一次来青岛。

秋也此前在很多城市打过工,她说的。写作是从自己的家出发,远远地走出去,品味透彻乡愁之后,又一点点回归的过程。“作为一个写作者,没有来过青岛市作协所在地——信号山路25号,是一个很大的遗憾,让我惊喜的是,这次青岛市作家协会圆了我的梦想!”

“容貌”焕新后的信号山路25号,有了更加浓厚的文学氛围。院内新修建了两座古香古色的亭子,分别命名为“玉兰亭”、“桂花亭”;三位文学泰斗鲁迅、老舍、闻一多的形象雕塑也于当天揭幕,倍增艺术氛围;院内还开辟有一处沙龙空间,命名为“信号沙龙”,各界艺术家可在此畅谈艺术分享,传播艺术信息,培养各类艺术人才;并修有一间茶、咖啡室,方便作家们在温馨的气氛下交流心得。同时,青岛市作协办公区内安装了高清数码投影仪,可以为作家朋友们举办作品研讨会、新书分享会。

青岛市作协主席铁流表示,在中秋国庆节前夕举办“欢迎作家回家”活动,营造青岛市作家协会家的气氛、家的氛围,“是我们由衷的心愿和希望,也是青岛市作家协会今后努力的方向。”

中国作协会员刘真骅,青岛市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市文联名誉主席吕振宇,山东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青岛市文联原主席纪宇,青岛市文联原党组书记、副主席孙宪政 ,青岛市文联原党组书记、副主席牛鲁平,青岛市文联原副主席程基,山东作协原副主席、 青岛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许晨 ,青岛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尹来成,青岛市文联党组书记徐树成,青岛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粟云海等参加了此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