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返校,不愿沟通,回到校园焦虑不安……“疫情后遗症”咋治? 学校为学生心理“号脉开方”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金鑫
“乙类乙管”政策实施后的首个开学季备受关注。孩子们顺利地回归正常的校园生活,是社会、学校、家长的众望所归。但同时,持续的疫情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可避免地造成一些影响,关于学生心理问题的报道不时见诸媒体。有青岛的学生家长表示,焦虑、抑郁、沟通等问题不断出现在孩子身上,亲子关系受到影响。新学期和新的疫情防控政策之下,如何为学生们舒压成为一些学校工作的重点,还有学校请来第三方机构为学生专业“号脉”。2月13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开学“疫情后遗症”
学生焦虑家长犯愁
“孩子疫情网课在家期间真的很崩溃。整天在家憋着,女儿本来脾气挺好,结果出现脾气暴躁,不愿意吃饭等问题。”市北区一所小学的五年级学生家长王女士,最近对孩子的教育问题犯了愁。她发现疫情这3年孩子变得易怒,不愿意和家长交流了。另一位市南区初二年级学生的家长马先生,则觉得自己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下降了,哭的次数增多,而且总是喊累,逃避学习和外出锻炼。
对此,教育专家表示,孩子出现“疫情后遗症”不是个例。青岛超银学校心理健康研究中心主任蔡艽芳告诉记者,“疫情后遗症”的表现有多种情况,如学生出现疫情过后不愿返校,回到校园后焦虑不安,学生不愿与外界沟通,与网络接触过多导致视野局限,有的学生情绪不稳定甚至影响生活……
蔡艽芳说:“经过前期数据筛查,我们发现需要辅导的学生中,超过45%的问题来源为亲子沟通。”她认为,疫情期间,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更多受家庭影响,困在家里的时间过久,孩子们无法走出家门舒缓身心,无法及时融入户外活动,不少家长也不懂如何与孩子正确沟通,久而久之,则会引发心理问题。
学校开学重点工作
添了心理健康教育
记者采访发现,目前很多学校把新学期的重点工作放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这是有别于以往新学期的一个变化。
2月13日上午,青岛宁安路小学的学生们在专业辅导师的带领下有针对性地进行特色心理辅导。记者在现场看到,学生们参与的“认识我自己”“为你点赞”“心理之窗”“心理画”等心理疏导活动都颇具针对性。教育专家表示,这些心理疏导活动配合上户外拓展活动,为的就是让学生们早日恢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
“疫情期间我有些不自信,很少与同学沟通,感觉和大家失去了联系。”青岛宁安路小学五年级五班的范琳卿同学说,在与同学们一起参加拓展活动时,大家相互配合,不仅发现了对方的优点,还驱散了心理上的雾霾。
“这是疫情后首次邀请专业机构进校园,为孩子们疫情后的心理健康问题‘号脉’,期望通过专业测评,看看孩子们疫情后的心理状况。”青岛宁安路小学教导主任王晓辉说,学校会将疫情后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形成专业报告,进行详细分析,为有需要的孩子进行个案辅导。
助孩子打开心扉
家庭教育最重要
围绕疫情后心理健康问题,同样的“号脉”活动也在青岛超银学校展开。开学前,学校从老师和家长角度入手,全体老师开学前全部进行心理健康培训,还为家长准备心理健康课程,通过家长的自我调整帮助孩子适应开学节奏。
“疫情后更需要多方引导,保证孩子的心理健康。”蔡艽芳表示,青岛超银学校将针对各学段情况,分类发放调查问卷,进行学期初的全员心理筛查,为使筛查结果更客观,还将结合家长、老师的评价建议,综合评估,最终汇总分析后,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疏导。
青岛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会副会长王国梅认为,青少年本身处在心理健康发育期,心理变化大,尤其在疫情期间,容易有心理困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很多,如果处理不好容易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她认为,提前、着重为疫情后学生心理问题“诊断”很重要。
“学校和社会开展的心理健康课程、指导性访谈都能帮助孩子打开心扉。最重要的还是家庭教育,家长与孩子共同进步,特别是与孩子开展心与心的交流,关注到孩子的内心世界,多学习科学的亲子关系疏导方法。”王国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