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财金领域高层再次“面对面”,释放哪些信号?
10月1日,德国法兰克福,一场时隔四年的对话——第三次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成功举行。
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际局势不确定、不稳定、难预料成为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各国经济都面临着不小挑战。
在此背景下,中德作为全球主要经济体,再次举行财金领域高层对话,加强宏观经济政策沟通协调,深化财金务实合作,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2014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德期间与时任德国总理默克尔决定建立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机制,以加强中德财金合作。2015年,首次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在柏林举行,达成21条共识。2019年,第二次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在北京举行,达成34项互利共赢成果。
可以说,这一对话机制,是中德就财金领域战略性、全局性、长期性问题进行双边沟通和政策协调的重要平台,为推动两国在宏观经济政策、战略性合作、财政政策与金融监管等领域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去年11月,习近平主席会见来华正式访问的德国总理朔尔茨时指出,双方要继续做大共同利益的“蛋糕”。今年6月,第七轮中德政府磋商举行,双方一致同意举行第三次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
如今,中德财金领域高层实现了再次“面对面”:国务院副总理、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中方牵头人何立峰,带领中国财政金融主管部门赴德开展对话,彰显中方对中德合作的重视和诚意。
在变局、乱局之中,中德作为有影响力的大国,能够跨越万里相见,坐下来、面对面交流,本身就对外释放了一大积极信号——合作共赢。
双方重申中德经济合作有利于两国发展,加强双边经济关系有助于实现优势互补,将在公平竞争基础上共同努力扩大双向市场准入,积极推动本国企业赴对方市场投资,减少双向投资障碍。
加强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协调,是此次对话释放的又一个积极信号。
双方承诺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保障供应链畅通,促进开放型世界经济和以世贸组织为核心、以规则为基础、非歧视、公平、开放、包容、公正、可持续和透明的多边贸易体制。
针对国际发展合作,双方同意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
双方将继续加强在二十国集团(G20)框架下的合作,促进全球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维护国际金融稳定。
针对当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正在推进的第16次份额总检查,德方同意中方提出的“IMF第16次份额总检查应确保份额在IMF资源中的首要地位,并反映各成员在世界经济中的相对地位”,即在增加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成员份额方面作出了积极表述。
深化财政、金融领域合作是此次对话的一大亮点。
财政方面,中国财政部与德国经济合作与发展部达成共识,双方将于2024年在北京联合主办中德财政合作对话论坛,深化双边财政合作。中德财政部将继续围绕人口结构变化、财政可持续性框架等重点议题开展联合政策研究合作。
同意就商签新的保险监管谅解备忘录开展沟通;同意就豁免在德中资银行分行子行化监管要求的必要条件开展对话;欢迎符合条件的德资机构参与中国银行间市场;支持更多企业到对方市场发行上市存托凭证;支持中欧国际交易所拓展业务,包括上市中国A股股指期货期权;加强绿色金融、数字金融交流合作……双方在金融监管、人民币国际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等领域达成多项务实合作成果。
对话期间,双方还举行了中德金融界圆桌会,两国金融机构积极参会,就加强金融市场务实合作达成重要共识。
回顾过去,中德合作基础扎实、充满活力。中国已连续7年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超过5000家德国企业在中国发展,2000多家中国企业在德国发展。
展望未来,越是在变乱交织的时代,越需要中德两国人民发扬友好传统、加强交流合作,凝聚智慧、克服挑战、抓住机遇。
德国有句谚语,一个人努力是加法,共同努力是乘法。中德加强财金合作的意义超越双边范畴,不仅有利于两国经济发展,也为促进中欧乃至整个世界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