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东出海记|海蛎子抢鲜上市!六旬夫妻船长凌晨3点出海,忙活一季能挣四五十万

2023-11-11 22:10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209555)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孙桂东

入冬以后,气温开始下降,海蛎子成为最鲜美的海鲜之一。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的东山张村,是传统的海蛎子养殖区,面积超过4000余亩。今年由于气温高,海蛎子提前一个月就开始上市。目前已经进入高峰期,每天的上岸量也有五六万斤。渔民们的收入也很不错,一季海蛎子收入过百万的有五六人,最少也能挣三四十万元。

现场:

提前一个月,海蛎子抢鲜上市

11月11日上午9时许,记者驱车来到东山张村的渔港码头。在岸边上,村里的渔民们正在忙着将刚打捞上来的海蛎子进行分拣,旁边就站着商贩。分拣完的海蛎子经过冲洗装袋以后,很快就被送上车,发往烟台、威海等地。

村民张停桂说,往年的时候,海蛎子上市要等到天气冷了以后,11月底才会陆续上市。今年海蛎子长势非常好,早在10月份的时候,海蛎子就已经达到了8成肥。商贩们听说了这个消息后,纷纷过来订货。所以,这两天海蛎子正是出货的高峰期。据了解,海蛎子一般从8成肥开始上市,随着成熟度提高,价格也会升高。

“目前码头上每天出货量五六万斤,最大的制约因素是人力不够,”张停桂说,整个海蛎子的收获加上后期的分拣,几乎都是人工完成。像他们这些养殖户,基本上凌晨3点左右就出海。来回一趟两个小时,一船能拉回3000斤左右。

凌晨5点左右,他们讲拉回来的海蛎子运到码头上。他们雇的村民就会过来分拣,一般每个小时20元。记者看到,村民们将附着在养殖绳的海蛎子掰下来,然后用工具将空壳砸下来。七八个村民围坐在一大堆海蛎子前面,手里不停地工作。

张停桂说,像他这样的小船,一天能来回干三次,差不多1万斤左右。村民们忙到下午两三点钟,就收拾一下回家了。他们家算是比较大的养殖户,一天出一万斤也是到了极限了。

探访:

穿绳养“蛎” 当地野生海蛎子量少味美

海蛎子如何养殖的,渔民在船上又有哪些辛苦?11月12日下午1时许,伴随着潮水逐渐上涨,记者跟随渔民老张一起出海进行探访。

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老张驾驶着小渔船往他们的海田里驶去。东山张村养殖海蛎子有30多年的历史,这里的海水清澈,富含各类微生物。因此,海蛎子的生长速度比较快,味道也比较鲜美。

海蛎子味道如何,海水的盐度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老张说,他们养殖的区域,海水的盐度都是在最佳位置上。因此,他们的海蛎子不愁销路,而且价格也相对其他地方的产品略高。

记者看到,海田的上方是一排排的浮标,整齐地排列在海面上,跟陆地上的田地一样,场面也非常壮观。在海田里,隔一段路还设置了监控摄像。

老张说,渔民跟农民差不多,只不过是把土地放到了田里。海面上的浮漂,下面连接着一根绳子,绳子上面就生长着海蛎子。在东山张村,海蛎子主要分为两种,购买的养殖苗以及野生苗。

野生海蛎子也是他们这里的传统,但是这两年种植面积越来越小,主要是产量不稳定,经常遭遇减产。老张说,野生苗的生长也是他们村里摸索出来的专有办法,每年三月份前后就会在浮漂下面穿上橡胶绳,等到了夏天,野生海蛎子产卵的时候就会附着到绳索上。生长半年左右的时间,就能够上市了。这些都是野生的海蛎子,虽然产量不大,但是味道非常鲜美。

另外,其他的海蛎子就是从外地购买的苗种。前两年,养殖户们陆续试验三倍体的养殖。“这个是咱们青岛的专家研究培育出来的,明显产量要高,”老张说,同样的苗种,三倍体海蛎子的存活率要高很多。同样的一条绳索,三倍体海蛎子能达到30斤左右,原来的二倍体海蛎子苗只有10多斤。

“今年的产量大丰收,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养殖了三倍体海蛎子,”老张说,今年总体上气温以及环境都比较适合,算是一个大丰收。

算账:

海蛎子大丰收,不少养殖户年入超百万

“今年海边养殖的都是大丰收,”东山张村党支部书记张胜杰说,现在村里的养殖户大概60多户,基本上以海蛎子为主,还有一些海参,总体的面积达到了4000亩,是青岛海蛎子养殖的主产区之一。

张胜杰介绍说,今年主要是因为气温相对较高,海里的微生物也比较丰富,所以海蛎子的生长速度快,存活率也高。以传统的二倍体海蛎子来说,以往基本上一根养殖绳10斤左右,今年好一点的能达到15斤到20斤左右。在加上他们大力引进了三倍体海蛎子,个头大的两三个海蛎子就能达到一斤。目前,三倍体海蛎子的养殖面积超过7成。因此,今年村民整体都迎来了大丰收。

记者在现场看到,养殖户一边将海蛎子分拣批发,另外一边还在将一些吊笼放到海里。张胜杰说,这里面有一些是小的海蛎子,渔民放到吊笼里再养殖一段时间销售。还有一些是已经达到了规格,这会提前分拣完成暂时放在笼子里吊养。等到春节前后价格高的时候,可以快速出货,能卖上一个更好的价钱。

张胜杰介绍说,目前海蛎子的批发价每斤4元左右,随着肥度的进一步提升,价格还会进一步上涨。根据目前的产量估算,村民今年的收入也不错。仅仅依靠这一季海蛎子,收入过百万的就有五六户,一般的养殖户,也能收入三四十万。

“中间还有很多村民过来帮忙,每个人一天也能挣两百多,”张胜杰说,海蛎子的大丰收进一步带动了其他村民的收入。

拓展:

打造特色“海蛎子IP”,引领更多村民致富

凭借良好的水质环境,东山张村的海蛎子个大味美并不愁销路。张胜杰说,每年刚上市,烟台、威海等地的客户就过来提前下订单。他们拉回去经过深加工以后,有些直接销售到国外。虽然村里的养殖面积也不小,但是春节之前基本上就卖完了。

“对于我们而言,东山张村的海蛎子就是一张最亮眼的名片,”张胜杰说,他们希望通过海蛎子,来带动其他产品的销售。此前,他们村里就组织村民学习网上直播带货,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今年12月份,他们打算举办第一次海蛎子节。目前,他们已经跟相关单位协调好,预计12月底就将举办。届时,全国各地的游客都会被吸引过来,村里其他的产品也可以销售出去。

另外,他们还往深加工的方向发展。村里正在跟酒厂谈合作,制作一款海蛎子酒,提高附加值,让村民有一个更好的收入。

海上夫妻档:

六旬夫妻船长和他们的200余亩海田

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了解到,60多户养殖海蛎子的村民,基本上都是以四五十岁的为主。同时,随着这两年人力成本逐渐增高,不少渔嫂也要经常出海,帮忙从海里捞海蛎子。

今年62岁的老渔民张停桂从1991年他下海开始,在海上已经忙活了30多年。刚开始的时候,他们还会养殖一些扇贝,这两年都是以海蛎子为主。

在海上的劳作不仅辛苦,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最近这几年,张停桂的老伴,也经常跟着小船一起出海,两个人搭伴在海上收获。

老张说,他们基本上凌晨三点多就要起床出海,这个时候也是一天里最冷的时候。尤其是到了冬天,穿着棉衣棉裤都能被海风吹透。到了海里,一串海蛎子就得一二十斤,加上海水差不多二三十斤。一趟三千斤,两个人差不多要在海里忙1个小时左右。一般都是在海上干完一趟,才能赶紧吃点早饭。刚开始的时候,他们两只手都被冻裂了,但是还得继续干活。

“年纪大了,越来越干不动了,”老张说,这个活即便是能雇人,你也得亲自下来。如果是别人的话,从海里往上捞的时候,不大关心海蛎子是否会掉到海里。因此,如果遇到人手不够的时候,他们老两口就搭伴一起到海上干活。

他承包了700亩左右,现在真正养苗的大概200亩。对于自己而言,这些海蛎子如果养殖方法得当,加上气候好的话,一年挣个三五十万没有问题。因此,他希望将大部分活交到孩子手里,自己慢慢退居二线。

“当时女婿过来干了不到半年,就因为晕船、太辛苦不想干了,”老张说,海上劳作确实是个体力活,年轻人有更多的选择,他也能理解。但是对于他们夫妻而言,对于这片海还是有很深的感情。一方面已经投入了不少,必须得坚持下去才能收回成本;另外一方面,没有其他的技能,日常出海也已经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