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信箱旁的摄像头给拆了 但领导内心的摄像头谁来拆掉

2023-11-13 15:42 大众报业·半岛网阅读 (88586) 扫描到手机

一个安装在“院长信箱”近旁的摄像头把广西大学搞得焦头烂额,在这两天的舆论场上陷入了被声讨的困境。这所大学随后的回应倒是滴水不漏,先承认自身考虑不周,没顾及到教职工的隐私权益,再连忙表示已进行了彻底整改。

 此前把院长信箱放在摄像头的监控范围内,是无心之举还是故意这么做,已经没有深究的必要。重点在于,一旦有了摄像头,那些心里有问题、肚子里有不满的教职工,就畏手畏脚不敢投信向院领导反映,那么广西大学这个学院的日常管理,有多少让人忌惮的“潜规则”“弯弯绕”就可想而知了。

如果反映问题的勇气完全源于匿名带来的安全感,如果隐私得不到充分保护就只能选择噤若寒蝉,那么这样的言路环境其实是被高度污染,也是有强烈压迫感和窒息感的。

 不得不说,某些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为了收集本单位职工的意见、投诉、举报而设置的内部信箱,实际上就是个应付上级、糊弄下级的摆设,是个按照管理制度不能没有,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有了还不如没有”的摆设。在不正常、不健全、不起作用的问题处理机制下,被暗地记仇的领导秋后算账、穿上了小鞋,被怕受牵连的同事敬而远之搞得形单影只,这都是一个大概率被披露身份的“投信人”要面对的实际后果。所以,很多人不是不想光明正大地提出问题,而是对实名举报后会随之而来的冷暴力遭遇感到害怕。

 其实,我国从秦至清的历朝历代都不允许“匿名举报”的行为,甚至会对匿名举报者处以极刑。《唐律疏议》中给出了解释,称这么做是“塞诬告之源,以杜奸欺之路”。而借助“匿名”的漏洞进行诽谤污蔑,至今仍是匿名举报的主要弊端。

 但既然时代进步了,法制完善了,观念提升了,手段高明了,能够在给予“匿名举报”权益的同时,也尽可能保证调查的准确、严谨和公正,并可以惩戒心怀鬼胎的诬告者,那么对于如何用好“匿名”这个方式,就应该更努力、更有效地做到“扬长避短”,而不是“因噎废食”。

 领导信箱旁那些看得见的摄像头给拆了,可藏在领导们不容质疑、不许批评、不能跌份的潜意识里的那些看不见的摄像头呢?谁来拆?拆不拆得掉?能不能拆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