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艺”山东——四位传承人见证文化“两创”这十年

2023-11-28 18:21 大众日报阅读 (492063) 扫描到手机

十年弹指一挥间,刹那芳华尽释然。

过去的十年,是山东省践行文化“两创”的十年。优秀传统文化奋起发展,濒失技艺再发新芽。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勇于挑担的人,扁担的一头挑着“守艺”,另一头挑着“创新”,而最重要的是“传承”。

艰难“守艺”

2017年,潍坊刺绣代表性传承人李银凤的《张大千花鸟条屏》卖出了13.8万元的高价。同年而校,泰山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范正安已周游20多个国家,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常客”。作为齐鲁大地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工作(下称:文化“两创”)的大背景下,两人目标一致,却敛后疏前。

回忆过去的十年,李银凤说:“我其实有愧于这门技艺。”她曾定下目标:让潍坊刺绣革故鼎新,撬开高端市场的大门。

2008年,坐拥近千万人口的潍坊虽有“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之名,干的却是制作拖鞋、靠垫的粗活。因收入捉襟见肘,“绣女”们纷纷转行。这一年,作为“逆行者”的李银凤形单影只,仍有一腔热血。

2012年,有喜有忧。被评为市级非遗传承人后,李银凤萌生“退”意,直到听过范正安的故事,对“守艺”才有了更深的体悟。

“困难在所难免,不能让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丢在我们手里。”范正安的这句话令李银凤如梦方醒,自此,“守艺”一词在她心里扎下了根。

不久后,潍坊市送出一剂“强心针”,使李银凤和潍坊刺绣如沐春风。随着“九千绣花女培训工程”的启动,当地政府如泰山可倚,成为潍坊刺绣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最坚实的后盾。

乘此东风,李银凤的作品屡获大奖、捷报频传,在摒弃了拖鞋、靠垫之后,一跃成为刺绣收藏家的“座上宾”。

如今的李银凤还有一个身份——“造梦师”,不仅让20名徒弟吃上了“潍绣饭”,还使4000余名年轻人初步掌握了“潍绣技艺”。

李银凤的身后,是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巨大成果:2021年11月8日,潍坊荣膺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称号。截至目前,潍坊已发展各类传统工艺企业和家庭作坊近2000家,年产值超200亿元,约10万农民因此获益。

大胆“创新”

在距离潍坊约150公里外的青岛,身为平度草编工艺代表性传承人的李秋菊从“行程轨迹”上看更像一名商人。常折返于国内外的她,凭技艺叩开了国际一线奢侈品品牌的大门。

“草编是我打小就会的‘手工’,也是乡亲们贴补家用的活计。能与国际一线大牌合作,有运气的成分,却不全是。”李秋菊说。

今昔之感,往事历历在目,当年决定让草编产业化时,“非遗”还是个新词。那时候,“如何获得订单”才是李秋菊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平度市新河镇,有着400多年的草编历史。因背靠青岛港,新河草编和其他非遗产品有了先一步远赴重洋的机会。早在2016年,青岛文化产品出口总额就已达到7亿美元。从产品体系上,工艺美术及收藏品占比更是高达58.3%。

2007年,新河草编入选青岛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后,李秋菊便与美国塔吉特公司、梅西百货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也为新河草编此后“享誉国际”,打下了基础。

2018年,国际知名奢侈品品牌“MICHAELKORS”与李秋菊的公司成功“牵手”,紧随其后的是COACH、ZARA……新河草编因此有了定义世界潮流的资格。

“外国人喜欢我们的传统艺术,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影响他们,大胆创新让我们变得更自信。”李秋菊说:“2021年新河草编总产值达到30亿元,其中80%来自出口,剩余的是国内市场从零到6亿元的突破。”

文化“两创”的十年,青岛同样收获满满。非遗传承与保护,市级以上非遗项目从2013年的77个发展到如今的207个。以国际贸易口岸为“跳板”,越来越多的非遗产品实现了“乘船出海”。

为了更好地推动草编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近两年,李秋菊开始频繁出入大学校园,她要招募更多年轻设计师参与草编产品的设计研发。“创新,应该再大胆一些。”李秋菊说。

激活“传承”

非遗发展,重在传承。但荆棘塞途,路在何方?直至杨氏锔艺传承人杨涛成为高校客座教授,半生困扰,豁然开朗。

10月26日,放下教案走出课堂,杨涛如拨云见日,“没有非遗传承和文化‘两创’,我走不到今天。”

杨氏锔艺传至杨涛,已历经五代。在千年瓷都淄博,锔瓷这门手艺曾灿烂辉煌。至上世纪八十年代,行当日薄西山,一心想要“接班”的杨涛,被父亲“拒之门外”。

心有不甘,逆水行舟,杨涛曾耗时十余载,辗转各地拜师学艺,苦心钻研“独门秘技”。终于,多年执着换来门庭若市,但苦尽甘来的他却愈发苦恼,“来的多为找寻灵感的‘过客’,学艺者寥寥无几。”

2013年,山东文化“两创”大幕拉开,淄博《2013年第一批重点文艺作品项目专项文艺创作资金扶持方案》的出台,一石激起千层浪。敞开“钱袋子”,支持非遗传承,杨涛和他的锔瓷技艺喜迎丹凤朝阳。

染丝之变,换得华彩“转身”。次年,通过对残瓷的二次创作,杨涛使自己的手艺“重获新生”,从锔补瓷器到装饰瓷器,瓷器与锔瓷的角色互换,令人拍案叫绝。“入室弟子”随即而来,锔艺传承由此荡开。

文化“两创”的十年间,淄博堪称好戏连台:设立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扶持和打造非遗品牌、开展非遗展示展演活动……非遗传承之路可谓越走越宽。泰山皮影戏传承人范正安曾对此娓娓不倦,“此前,泰山皮影便被当地学校编入校本课程,如今成效显著。淄博让锔匠‘变身’教授,使非遗传承又有了新高度。”

心宽一寸,路宽一丈。十年后的淄博,今非昔比,已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4项,省级项目73项,市级项目387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5人,省级传承人23人,市级传承人211人。

文化“两创”这十年,山东因举措必当而卓有成效: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8个,国家级名录186项(列全国第二),省级名录1073项,国家级传承人88名,省级传承人421名。与十年前相比,省级名录项目新增近2倍,省级传承人数量近乎翻番。

策划 张召兴 刘芝杰

记者 李振兴

摄影 李亚平 张子良 刘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