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试,天塌了,我顶着”
“只寿光富不算富,把技术传出去让全国富”
“给多数人干的,不是给少数人看的”
“干大事就得吃大苦,急难险重的活儿,一把手必须靠上去”
“共产党的官是百姓的官,百姓的官就得时刻想着百姓”
被称为“新时期县委书记的榜样”
3月13日,潍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讣告,潍坊市委原副书记、市政府原市长王伯祥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3月13日8时28分逝世,享年81岁。
王伯祥,男,汉族,1943年2月生,山东省寿光市化龙镇北柴西村人,中共党员。曾任山东省寿光县委书记。王伯祥被称为“新时期县委书记的榜样”,他创造性地领导了寿光的蔬菜生产、寿北开发及工业项目的升级改造,创建了全国闻名、江北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为寿光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2021年,在接受采访时,王伯祥说:“共产党的官是百姓的官,百姓的官就得时刻想着百姓。干大事就得吃大苦,急难险重的活儿,一把手必须靠上去。”
上世纪80年代,在任寿光县委书记的五年多时间里,王伯祥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掀起了一场改变农民命运的“绿色革命”,把占全县总面积60%的不毛之地变成全县的“粮仓”和“银山”;发展壮大骨干企业,打响工业翻身仗。不仅让寿光摘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而且给寿光人民留下了一座座搬不走的金山银山。
王伯祥在寿光的五年间,寿光企业总产值翻三番,利税增长近十倍。他为寿光留下了3.3万个蔬菜大棚,120万亩收益可观的棉田、盐田、虾池,4千家蒸蒸日上的企业和10万多个“万元户”。
2009年,习近平在会见王伯祥先进事迹报告团时指出,王伯祥同志是新时期县委书记的榜样。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王伯祥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打造寿光蔬菜品牌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典型代表”。
2019年9月,被授予“最美奋斗者”。
“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这是王伯祥改革攻坚的制胜法宝和成功密码,也是这位改革先锋的初心所在和动力源泉,也是这位“百姓书记”被寿光人民口口相传,念念不忘的根源。
“百姓书记”,一路走好!
他走了,留下了那一棚棚的寿光蔬菜……
每日凌晨2:30,寿光农产品物流园的蔬菜买卖交易后,发往各地的商超和市场,最终出现在全国人民的餐桌上。
从贫困落后县摇身一变,成为“中国蔬菜之乡”,寿光见证了原寿光县委书记王伯祥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如今,王伯祥虽去世,却留下了那一棚棚的寿光蔬菜。
2021年,在接受记者采访之时,王伯祥卸任寿光县委书记已近30年,但他一直关心着寿光蔬菜的产业化发展,他始终强调,“共产党的官是百姓的官,百姓的官就得时刻想着百姓。”
在全国冬暖式大棚的发祥地——寿光市三元朱村,至今还保留着在王伯祥支持下搞起来的第一代大棚。
这代大棚,见证了王伯祥立足寿光市种植蔬菜的传统优势,全力扶持推广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历史。
1986年6月,王伯祥担任山东寿光县县委书记,当时,寿光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那如何让寿光富起来?“刚当上县委书记的时候,我就想着让人民有钱花,那就在蔬菜上做点文章。”
1989年8月,正是青玉米抽缨孕籽之际,王伯祥决定要砍掉20多亩长势正旺的玉米,进行冬暖式蔬菜大棚试验。
“尝试新鲜事物,不会一帆风顺的,我得带领大家有决心搞起来。”王伯祥深知,蔬菜夏天是草,冬天就成了宝,只要琢磨透技术,在寿光也能建成冬暖式蔬菜大棚。
在王伯祥的动员支持下,寿光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带领村民们建起了17个冬暖式大棚。第二年,17个大棚平均纯利润2万多元,造就了17个双万元户。王伯祥当即拍板在全县推广,紧接着,五千多个大棚在寿光拔地而起。
“全县里五千多个大棚,没有一个不丰收的。”寿光市三元朱村原村主任王佃科回忆,寿光积累了全国领先的蔬菜种植技术和经验,寿光一年要外出五千多位技术员,专门教授大棚蔬菜种植技术。
30多年来,寿光蔬菜大棚不断地创新发展,从烧煤的“土棚子”到“晒太阳”的第一代冬暖式大棚,再到现代化的第六代智慧大棚,发生了一场改变农民命运和改写农业历史的“绿色革命”。
第六代大棚不仅种植面积从1亩增加到2.5亩,全部使用自动卷帘、温控、喷药、补光和水肥一体化等智能装备,大大缩短了农民的劳作时间,提高了蔬菜质量和产量。
三元朱村村民王聪是村里的“棚二代”,“每一个种棚人都是师傅,我们只要种好不愁卖。”王聪种植着四个大棚,每天早上摘好菜,就送到村口的蔬菜专业合作社,“吃水不忘挖井人,多亏了王伯祥书记和老一辈人的艰苦奋斗。”
“干大事就得吃大苦,急难险重的活儿,一把手必须靠上去。”这是王伯祥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寿光交通闭塞,一旦遇到风雨天气,蔬菜运不出去,农民便血本无归。
从1986年开始,为了蔬菜流通买卖,寿光蔬菜批发市场三次扩建,占地面积也从20亩扩大到600亩。
如今,寿光农产品物流园除了销售本地菜,还承担冬季南菜北运、夏天北菜南销的重要功能,成为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高峰期日交易量1万吨左右,蔬菜交易品种300余种,辐射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
正像王伯祥设想的那样:这个蔬菜批发市场越来越红火,交易量越来越多,在寿光形成了一个江北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老百姓不管种什么样的菜,种多少菜,拿到这个市场上,没有卖不了的。”
在“量”上再突破、在“质”上再提升。2018年,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落户寿光,这里的一粒种子、一棵菜,都严格按照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发布的种植规范进行种植。
“我们发布的‘日光温室全产业链管理技术规范番茄、黄瓜’两项农业标准是国内第一次制定,可以说填补了一个空白。”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综合科科长孙明告诉记者,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推行从种苗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标准,通过执行标准,让蔬菜生产有标可依,实现蔬菜产品的高质量、高品质、高颜值。
目前,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已集成2369条相关标准,形成14大类182个品类的蔬菜标准数据库,编制完成37种蔬菜的54项生产技术规程,发布7项行业标准、10项地方标准和55项团体标准……“我们制定的标准,也是基于王伯祥书记带着寿光人民打下的好基础。”孙明说,“寿光模式”加快由技术输出向标准模式输出转变,目前已向全国26个省区市提供了农业问题集成解决方案。
“寿光有一个特点,不论哪一届县委班子,都是把蔬菜放在第一位。”王伯祥很是欣慰,“寿光标准”正在更高平台、更全链条上助推全国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寿光的路子也越走越宽,越走越广,越走越好。
2018年12月,王伯祥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王伯祥,2009年12月入选“中国好人榜”。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他全力扶持和推广寿光冬暖式蔬菜大棚试验,创建了全国闻名、江北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他离任20多年被老百姓念念不忘,被誉为“新时期县委书记的榜样”。本篇内容根据王伯祥自述整理。
1986年以前,寿光还是有名的贫困县。寿南土壤肥沃,水利条件也比较好,但寿北占全县面积近56%,却全是盐碱地。夏天水汪汪,冬天白茫茫,草木不生,晒盐也不能晒,贯穿南北的弥河每到雨季就泛滥成灾,比起周围的县市区,寿光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非常艰辛,甚至有些人以外出乞讨为生。
我干县委书记,就得撑起寿光这个家,就要尽心竭力给老百姓办事,让寿光富起来,让老百姓有饭吃、有钱花,过上好日子。回想当时,我主要干了三件事,也可以说是打了三场战役。
1989年,王伯祥在寿光蔬菜市场调研
第一场战役是推进蔬菜产业化。
寿光南部种菜的历史非常悠久,明清时候蔬菜品种就达到40多种了。但那时候都是种园子,“一亩园,十亩田”,这是老百姓致富的途径,就算是在“以粮为纲”的计划经济时期,寿光人也没丢掉老本行。
1983年大家一股脑地种白菜,2500万公斤全烂地里了。这说明,发展蔬菜得搞市场、搞流通。可那时刚改革开放不久,人们对市场姓“资”还是姓“社”没有定论,认为搞市场风险很大。这个时候,我必须拍板。我说,只要对群众有好处,咱就大胆干。如果有什么责任,我一个人承担。就这样,一个20亩的蔬菜批发市场在九巷建成使用。后来,经过三次扩张,扩到600多亩。
蔬菜批发市场建成以后,我就想,要是冬天也能大面积种菜就好了。正好,那个时候听说大连瓦房店的韩永山冬天不生炉子就能种出来黄瓜。我就派当时三元朱村的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去学这个技术。但当时韩师傅是连姐夫都不肯教的,更何况我们这些大老远跑去的外人。我跟王乐义说,给他优惠条件,不愁他不来!第三次,我们终于把韩师傅请到寿光来了。
那时候发展大棚菜,农民一没钱二没技术,难度非常大。村民听说要搞冬天不生炉子的大棚,说啥也不信。韩师傅一再保证没有问题,但始终没有一个村民响应。加上当时人均收入不过百元,一个大棚却要投入六七千元,就更没人愿意尝试了。
1991年,王伯祥(右)在蔬菜大棚
当时正是玉米刚鼓苞的时候,毁青苗是要犯错误的。乐义拿不定主意,就打电话请示我。我综合了大家的意见,搞大棚试验只要对群众有利,就应该大胆干!不过咱不蛮干,拿不准的事情就先试点,成熟了再推广。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干部。我就提出来,发动党员带头,头一年搞大棚,一切损失县里挺着。所幸17名党员搞了17个大棚全部试验成功,平均每个大棚收入2~3万元。
但是一人富不是富,我得让老百姓都富起来,把这个技术推广出去。我们聘请韩永山当了县里的技术顾问,他和王乐义四年跑遍了寿光22个乡镇,640个村,建了20万个大棚,户均收入达2万多元。
第二场战役就是寿北开发。
由于自然原因,寿光南富北穷现象严重。我是从寿北农村走出来的,寿北的困境我很清楚。作为书记,我不能看着寿光近一半的人受穷,必须要开发寿北,让寿北人民也过上好日子。
当时,我和大伙儿一再调查、研究、座谈,大家都认为随着改革开放和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这个地方还是有资源的,可以养虾、晒盐,从南边引过淡水来可以种棉花。寿北开发并不盲目,成功的把握比较大,只要因地制宜,把盐碱滩都搞成高标准的台田、盐田、养虾池,老百姓就能吃上饭了。
1987年寿北开发建设场景
1988年,王伯祥(左三)在盐场调研
1986年,寿北会战持续了45天,我们发动了20万劳动力,修路筑坝,修沟渠,建了11万亩高标准台田,5万亩养虾池。类似这样规模的工程,我们连续干了五年,终于把盐碱滩变成了聚宝盆。
第三场战役是为工业翻身打基础。
当时的寿光工业总产值,在潍坊12个县市中排倒数第三。现在大家都知道“无工不富”的道理,但在当时,农业才是党委政府的工作重心。我觉得,在农业打牢的基础上,还是要走工业强县之路。
寿光的工业没怎么起步,干好了也得三五年才能见成效,很多人提醒我,摆弄工业企业风险太大,不要干。但是,万丈高楼平地起,总得有人打地基。县委的工作是给老百姓干的,不是给少数人看的。错失了发展机遇,耽误了经济发展,我就是寿光的罪人。
那时候,推进企业发展和改革,转变观念非常重要。我带着70多人到南方先进的地方取经,配套了一系列优惠措施,鼓励企业发展。五年后,寿光不仅脱贫,而且工业总产值翻了三番,利税增长近10倍。
寿光经济能够发展起来,是几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的“接力跑”,是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做的这一切,是党员干部的分内之责、原有之意,共产党的县委书记就应该这么办,为老百姓着想,为老百姓办事。我只是给寿光的发展打了个底子。
王伯祥:退休后,没事了我就喜欢回寿光老家走走看看,一听说我去了,也总有人迎上来跟我打打招呼,给我讲讲自家的变化。这块当年的不毛之地,如今早已跻身全国百强县。寿光蔬菜批发市场的建设更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蔬菜面积发展到60万亩,总产量45亿公斤,农产品物流园日交易量最高可达到1500万公斤,成为全国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可以说,寿光是一年一个样,2017年还被授予“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寿光现代化的蔬菜种植大棚
现在的寿光市一角
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我获得了“改革先锋”奖。这个奖,是对我在寿光五年半县委书记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寿光人民从解决温饱到走上致富之路最大的褒奖。接过获奖证书的那一刻,我深切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对我们基层干部群众的关心和鼓励。新时代条件好了,我希望,现在的年轻干部们不怕任务艰巨、不怕责任重大,敢于挑起重担,敢于克难制胜,敢于奋勇争先,为老百姓办更多的好事实事。
今天,寿光农产品物流园已经成为全国蔬菜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寿光被誉为“国际蔬菜产业硅谷”……看到这些,很多人就想起一位老人——原寿光县委书记王伯祥,就是他改写了中国“菜篮子”发展的历史。
退休后的王伯祥衣着简朴,还时刻牵挂着菜篮子,他深邃的目光时刻注视菜乡和菜农。这位老人心中有民,他牢牢把握了“心中有民”这一从政之道,把为老百姓拔穷根、走上富裕之路一直放在心中。
如果说,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方式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那么寿光农民则是以勇气、勤劳和智慧改写了中国“菜篮子”发展的历史。而当年带领寿光农民搞蔬菜产业化、建起全国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让“冬暖式大棚”走向全国的,正是寿光人民念念不忘的“百姓书记”王伯祥。
“我1986年上来干县委书记时,正是邓小平同志提出来温饱问题解决后,我们的人民群众和我们的国家如何富起来、怎么样富起来的时候。特别是农村老百姓反映尤为强烈的问题:没有钱花。”一说起当年,王伯祥非常动情。“我干县委书记,就得撑起寿光这个家,就要尽心竭力给老百姓办事,让寿光富起来,让老百姓有饭吃、有钱花,过上好日子。”
“一亩园,十亩田”,寿光南部有“种园子”的历史。1983年,大家一股脑地种白菜,2500万公斤白菜全烂地里了。这件事刺疼了当时任寿光县长的王伯祥,他有了发展蔬菜得搞市场、搞流通的思路。可那时刚改革开放不久,人们对市场姓“资”还是姓“社”没有定论,认为搞市场风险很大。
“这个时候,我必须拍板。只要对群众有好处,咱就大胆干、勇敢改,如果有什么责任,我一个人承担。”就这样,一个20亩的蔬菜批发市场在九巷建成使用。后来,经过三次扩张,扩到600多亩。
蔬菜批发市场建成以后,王伯祥又有了一个想法:要是冬天也能大面积种菜就好了。听说大连瓦房店的韩永山冬天不生炉子就能种出来黄瓜,王伯祥就派当时三元朱村的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去学这个技术。但当时韩师傅是连姐夫都不肯教的,更何况外人。王伯祥给王乐义打气说,给他优惠条件,不愁他不来!三顾茅庐,才把韩师傅请到寿光来。
当时人均收入不过百元,一个大棚却要投入六七千元,农民没钱没技术,听说要搞冬天不生炉子的大棚,说啥也不信,始终没有一个村民响应。加上当时正是玉米刚鼓苞的时候,毁青苗是要犯错误的,干部们也打怵。就在大家都拿不定主意犹豫时,王伯祥综合了大家的意见,搞大棚试验只要对群众有利,就应该大胆干!“不过咱不蛮干,拿不准的事情就先试点,成熟了再推广。”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干部。王伯祥提出来,发动党员带头,头一年搞大棚,一切损失县里“挺”着。王乐义率领17名党员建的17个冬暖式大棚取得成功,平均每个大棚收入两三万元。
一人富不是富,得让老百姓都富起来。1989年12月,王伯祥找到王乐义,希望他把冬暖式大棚向全县推广。他对王乐义说:“你当支部书记,是为咱三元朱村,我当县委书记为全县人民啊,咱俩的目标是一致的,全县人民大啊。”就这样,寿光聘请韩永山当了县里的技术顾问,让王乐义和韩永山师傅做指导,王伯祥这个县委书记亲自干组长,在全县推广种菜技术。
王伯祥和王乐义四年跑遍了寿光22个乡镇,640个村,建了20万个大棚,户均收入达2万多元。到王伯祥离开寿光时,给寿光留下了33万多个年均收入2万多元的蔬菜大棚。
今天,寿光三元朱村至今保留着王伯祥为推广冬暖式大棚送给他们的吉普车,这辆跑遍寿光的吉普车见证着蔬菜产业革命的进程。
一抹绿色铺就了寿光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厚重底色。回顾这场王伯祥倡导推广,席卷全国、给无数人带来实惠的“绿色革命”,而在王伯祥看来,“这是我这个县委书记的责任。”这简短的话语,正是这位“百姓书记”的初心。
2分钟追忆潍坊市委原副书记、市政府原市长王伯祥
1986年6月,43岁的王伯祥出任寿光县委书记。彼时的寿光是有名的贫困县。在任5年多的时间里,搞蔬菜产业化、建起了全国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让“冬暖式大棚”走向全国,组织了寿北开发,把不毛之地变成了“聚宝盆”,这位“百姓书记”带领寿光人一步步走上了富裕之路。
此外,王伯祥还发展壮大骨干企业,打响工业翻身仗。1991年10月,王伯祥调离寿光。前来送行的人越聚越多,大家纷纷握住王伯祥的手,含泪送别他们的“百姓书记”。
五年间,他为寿光留下了3.3万个蔬菜大棚,120万亩收益可观的棉田、盐田、虾池,4千家蒸蒸日上的企业,10万多个“万元户”,带走的却是一辆小货车就能装满的家当,其中最贵的就是一台旧冰箱。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王伯祥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打造寿光蔬菜品牌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典型代表”。2019年9月,被授予“最美奋斗者”。
“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这是王伯祥改革攻坚的制胜法宝和成功密码,也是这位改革先锋的初心所在和动力源泉,也是这位“百姓书记”被寿光人民口口相传,念念不忘的根源。
大胆试,天塌了,我顶着
只寿光富不算富 把技术传出去让全国富
“给多数人干的,不是给少数人看的” “百姓书记”王伯祥带领寿光人将昔日盐碱滩变成聚宝盆
半岛新闻综合整理 素材据闪电新闻、齐鲁晚报、大众日报、果然视频、速豹新闻、新黄河、新华社、中国文明网、潍坊日报、潍坊融媒、潍坊文明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