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们的定心丸”!基层医生王德华数十年如一日待残疾人如亲人,电话留给患者有求必应

2023-03-18 19:11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63979)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春红

“他是我们的定心丸,在他那里我们不被歧视、不被冷漠,更多的是如家、如亲人般的幸福感受……”这是一封来自李沧区肢体残疾人协会的感谢信,信中讲述了医生王德华为残疾人付出的爱心故事,短短千余字,饱含浓浓感激之情。记者联系上了写信人和王德华医生,了解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为残疾人免费上门送诊,垫付药费,研究心理学更好地解决患者病痛,将电话留给患者有问题随时解决……

对患者需求他有求必应

王德华是残疾患者的“定心丸”。

写信人之一的陈瑞云是王德华接触到第一位残疾人,今年76岁,是一名二级肢体残疾人,同时患有糖尿病,心梗方面的问题。时间追溯到2012年,陈瑞云到医院看病,作为她的主治医师,王德华不仅给予她对症的精准医治,还帮助行动不便的她打饭、用轮椅推她做CT。无微不至的关怀让陈瑞云感到十分温暖,两人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上门出诊、接送住院已是家常便饭。陈瑞云说:“我基本上有什么事,就随时给王医生打电话。”

陈瑞云之前一直和老伴两个人生活,两人相依为命。去年,老伴因病去世给她带来了很大的精神打击,情绪变得消沉低落。当一个人孤单,情绪无法排解时,她就会给王德华打电话。王德华的心理疏导和精神安慰,使她心情改观,渐渐正视自己的变故和现实。

“春天了,有没有出去旅游,去看看花呀?”“你去旅游了吗?”“我最近很忙,哪有时间啊。”这是17日他俩的通话内容,在一来一回的对话中,陈瑞云语气变得轻快,还像小女生一样笑了起来,谈到这里的时候,记者看到王德华的脸上也洋溢着笑容。

“从恐惧到安心,感谢你坚定的付出。”陈玉梅是另一个写信人,她今年60岁,是一名肢体一级残疾人。因为患有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病,常常需要住院治疗。“因为残疾,我常常被一些医生冷落,他们异样的眼光让我心里很难过。”陈玉梅心思细腻敏感,遇到王德华后,她的求医之路变得更通畅。陈玉梅说:“我还记得第一次去中心医院看病的时候,王德华医生扶着我,帮我抬上门口台阶。”

在住院期间,王德华经常用轮椅推着陈玉梅去做CT,一路陪同安慰,减轻她治疗时的心理压力。除此之外,王德华不定期还会到陈玉梅家里免费上门送诊,量一量血压、测一测血糖、聊一聊近况。记者跟随了王德华医生最近的一次义诊,“德华,你帮我看看我的牙什么时候去治?”“我最近这边骨头疼用不用去拍片?”“测血糖的这个针疼不疼,要不我不做了,我害怕。”短短半个小时,王德华几乎没有停歇,他在完成各项检查的同时还耐心地解答陈玉梅的问题,安抚着她敏感的情绪。

王德华的付出也让陈玉梅的家人受益匪浅。义诊结束后,陈玉梅的老伴和王德华聊了许多陈玉梅最近的情况,临走前,他紧紧握住王德华的手连连道谢。“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有什么事随时给我打电话。”王德华说。

十年如一日照顾十多个残疾患者

不止一个、两个,而是十多个;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十多年。

记者了解到,除了陈瑞云和陈玉梅,肢残人协会还有很多人,十多年来都得到过王德华的医治和贴心帮助。他们都患有慢性疾病,每次住院王德华主动成为他们的主治医生,医治并帮助他们。

“德华来啦,快快快,进来坐。”宁长年是王德华本次义诊的另一位残疾人,刚推开家门门,就看见卧室里的宁长年起身并用洪亮的嗓音招呼着我们。记者了解到,宁长年今年61岁,小时候因小儿麻痹症致残,他患有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同时伴有肥胖症等并发症。

一进门,王德华就忙着给宁长年量血压、测血糖、做心电图,一套检测过后,他才坐下,与宁长年聊天。宁长年表示,最近觉得心脏有点不舒服,王德华详细询问情况后,用刚出来的心电图纸做开药单,在上面认真写下了治疗的药物。“这些药需要饭前空腹,用温开水或凉开水服用。”王德华细心地叮嘱道。宁长年拿到“药单”笑容满面。小心放好“药单”后,宁长年向记者诉说了残疾人看病的不易,但王德华是真心实意为他们着想。“我在中心医院住院的时候,他经常到病房来嘘寒问暖。‘今天心情好不好?恢复的怎么样了?到饭点了用不用帮忙打个饭’……王医生真是个好医生!”,说完宁长年用力地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

江洪石父女也是受王德华帮扶的残障家庭之一。今年65岁的江洪石是一个单亲爸爸,女儿患有智力残疾。2022年正月的一天,江洪石突然感觉四肢僵硬,不受使唤,他急忙给王德华打电话。听完江洪石的描述后,王德华第一反应是可能是突发性脑梗死,并立即联系院方派车把他接到医院。

因为送医及时,江洪石得到了较好的治疗。记者了解到,由于家庭情况特殊,父女的经济来源只有江洪石每个月2000块的退休金,每个月除去吃饭、拿药基本上没剩下多少了。江洪石在医院住了七八天,花费1000块钱左右。考虑到父女俩经济困难,王德华自掏腰包,为其垫付部分医药费。在住院期间,江洪石的女儿不小心滑倒了,疑似骨折,王德华知道后立马带她去拍片子,并联系骨科大夫诊治。

在王德华看来,他只不过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王德华说:“他们血压血糖控制不好了,会给我打电话,一般我下班后就过去帮他们看看,把药物给调整一下。”在助残日、肢残人日、国际残疾人日等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王德华还会带礼物去看望他们。

学心理学抚慰患者心灵

仁心仁术是王德华的人格写照。

王德华自2010年起就是李沧区中心医院内科的大夫,擅长内分泌疾病的诊疗,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有一些慢性病时间久了就会出现一些并发症,例如糖尿病后出现脚部溃烂的糖尿病足。糖尿病足患病人群年龄较大,治疗风险大,如果血液供应能力不足的话死亡率很高。有一位80多岁有糖尿病足的张姓患者,由于下肢血管闭塞了,找了很多家医院都没法做手术,“下肢血管闭塞了做脚部手术也是很难愈合的,你年纪太大了,风险太大。”这是当时许多医院给他的答复。于是张先生专程从黑龙江来青岛寻医。王德华用精湛的医术,为这位高龄患者做了手术。后来,经过慢慢的清肠换药,这位高龄患者的脚部伤口也成功愈合了。出院那天,患者的儿子紧紧地握住王德华的手,连连道谢。

“不用专门来医院也可以联系我。”王德华与许多患者都保持着密切联系。他经常会接到患者打来电话,咨询自己或者亲戚朋友在健康方面遇到的问题。每通电话打给他时,他都不厌其烦耐心细致地给予医嘱。王德华说:“遇到能解决的,就告诉他们用什么药或者是做什么检查;如果解决不了的,就让他们去医院。”

医者仁心,治疗疾病也疗愈身心。王德华除了治专研内科领域外,对心理学也颇有研究。“上学的时候学过一些,工作后接触患者多了,也会写一些心得。”他经常会帮患者做一些心理疏导,记者了解到,王德华曾经有一个得了脑梗的患者,由于住院后,家人对他照顾不周,他觉得自己活着没有意义,甚至有自杀的倾向,于是,王德华每次查房后都会在病房跟他聊天,“慢慢的,他心情好了一些,也更加配合治疗了”。除此之外,王德华还格外关注老年患者,“将来咱们老了要想去就医,也希望找一个热情上心的、好一点的大夫,因为本身患病就很痛苦了。”王德华说。

工作和生活中都是“热心肠”

王德华学医其实是一个意外。小时候的王德华有一个公安梦,他的志向是做一名警察,然而这一切都因为爷爷的去世改变了。

记者了解到,王德华和爷爷的关系一直很好,他平时经常去找爷爷玩,爷爷会带他“逛山”,抓蝎子和野兔。王德华在家排行老大,平时父母上班忙,通常放学后父母还没回家,爷爷就会教他如何烧火热饭。爷爷对王德华也十分疼爱,每次过年压岁钱的毛票也会多给他几张。爷爷会酿酒,有一次爷爷酿酒,王德华帮忙扮制酒,传统的酿酒工艺中需要用冰蒸馏,爷爷带着他去河里砸冰取冰。酒制好后,王德华喝了一口,苦涩辛辣的味道直冲喉咙,那个味道王德华仍记忆犹新,那是他第一次喝酒,是他和爷爷一起做的酒。

不幸的是,他高三那年,爷爷患上了肝癌。在晚期的时候,癌细胞转移,爷爷几乎不能吃不能喝,没过多久,爷爷被病痛折磨去世。于是,临近高考的王德华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我要学医”。尽管他的这一决定遭到家里人的反对,王德华还是坚持了这一决定。“我不想再看到更多人像爷爷这么痛苦了,我想帮更多家庭摆脱病痛带来的伤害。”王德华说。

通过调查采访中,记者感受到王德华是一个刚毅又温柔的人。在患者眼中,他是一个靠得住的好大夫;在同事眼中,王德华是一个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好伙伴,单位组织社区宣讲活动王德华几乎每次都会参加。在日常生活中,王德华也是个热心肠。他早晨出门碰到邻居着急上班,他就会帮他们把孩子送到学校。有时候下班早,他也会主动问问邻居用不用帮忙接孩子。在他眼里,这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人家对你比较信任,才敢把孩子交给你。”王德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