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保险维权”替你退保?诱导消费者恶意投诉退保后收钱,已成黑色产业链
现如今,人们的保险意识越来越强,重疾险、年金险、两全险、分红险……购买保险已然成为很多家庭规避风险和财富管理的重要方式。
一张张保单背后可观的现金价值,让一些不法分子动起了歪脑筋。北京商报记者发现,一些不法分子以“保险维权”等名义,通过诋毁保险产品等手段,诱导消费者恶意投诉或举报保险机构进行退保,以此收取高额手续费。代理退保已经逐渐形成一条黑色产业链,严重扰乱保险市场秩序,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以维权之名引流
“保险维权,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保险维权退费,全国维权”……近日,家住北京的李林(化名)在某社交媒体发帖吐槽自己买的保险收益不及预期,很快就收到多个账号的私聊信息。
李林所接触的,就是所谓的“代理退保组织”。退保,本是保险消费者履行消费者权益的正常行为。一般情况下,保险产品在犹豫期内全额退保,但过了犹豫期后,按照合同约定只能退回现金价值部分。
所谓“现金价值”,是保险行业的术语,又可以称作“解约退还金”或“退保价值”,是指带有储蓄性质的人身保险单所具有的价值。实践中,保单的现金价值一般远远低于保费金额。如此一来,有退保需求的投保人就成为了这些“代理退保”中介的追逐目标。
“代理退保”究竟是怎样的流程?按照李林的指引,北京商报记者添加了一名“职业代理退保人”的微信。通过微信申请后,记者发现,这位代理退保人打着“维权”的旗号,在微信朋友圈引流宣传,其宣传语极为夸张,“任一保险公司”“任一险种”“100%退保成功”“帮您维权”等都是非常高频的词汇。
在与北京商报记者交流过程中,这位代理退保人先判断记者手中的保单是否为高价值保单,确定能不能接单。得知记者想要退保一份保费为2.5万元的重疾险保单后,对方首先让记者填写一份有20个问题的调查问卷,问题包括投保人被保险人姓名、投保城市和详细地址、手机号等个人信息类问题;以及“业务员有没有送你礼品或者给钱”“签名是谁签的,有没有代签”等具有诱导性的问题……
图片来源:北京商报记者与代理退保人聊天截图
对于收费情况,代理退保人表示,有两种收费模式,一是委托退保,需要先缴纳退保金额的10%,如果退保成功,再从退保金额中扣除30%,委托办理需要提交保单原件、身份证复印件等材料;第二种由消费者自己退保,代理退保人根据保单情况出谋划策。
“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北京天准律师事务所保险律师李超表示,代理退保组织在获取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后,可能会将其用于不法目的,如诈骗、身份盗窃等。这不仅会对消费者的财产安全造成威胁,还可能影响其个人信用。
恶意投诉为惯用手段
得知记者想要退保的保单现金价值和缴纳的保费都不高后,代理退保人表示:“我教你去退,到时候你给我辛苦费。”
北京商报记者发现,所谓的退保,实为向保险公司和保险代理人“套话”,片面取证进行投诉。这位代理退保人告诉记者,如果当时的保险业务员还在职,就去找业务员“套话”取证,业务员为了赚钱,肯定只说好处,你把业务员说的全程录音,里面肯定有“证据”。
由于当时的业务员早已改行,这位代理退保人又让记者回忆,当时买保险时业务员有没有代签字、有没有送礼物、有没有说存钱存款……得到了记者否定的回答后,代理退保人依旧表示,可以带着保单去保险公司柜台退保,全程录音、有条件录像,如果一次不行就多去几次,并让记者想想当时保险代理人有没有错漏,找到漏洞去投诉。
一位寿险公司分支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向上级监管部门恶意投诉是代理退保团体最常见的手段,此外,我们也遇到过想退保,不停打电话骚扰的情况。”
如此极端手段,对于消费者来说,隐患重重。李超表示,代理退保组织可能会诱导消费者进行不必要的退保操作。他们可能会夸大退保的利益,隐瞒退保的风险,一旦退保成功,消费者可能会失去原有的保障。如果消费者频繁退保,可能会被保险公司视为高风险客户,导致未来购买保险时面临更高的保费或更严格的审核。
部分退保代理机构唯利是图,看上的远不止退保的定金与手续费。原银保监会曾发布《关于防范“代理退保”有关风险的提示》,指出“代理退保”行为危害消费者财产安全,暗藏集资诈骗风险。退保后还会诱导消费者“退旧买新”,购买所谓的“高收益”理财产品,甚至截留侵占消费者退保资金,暗藏集资诈骗风险。
打击力度持续加大
“代理退保”黑产俨然已经成为危害保险行业的一个毒瘤,无论是监管部门、保险公司还是公安系统,均对“代理退保”黑产进行了重拳出击,严打乱象。
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自2023年以来,宁夏、青海、甘肃、陕西、山西等地监管部门均发布文件明确,联合多部门整治“代理退保”乱象,在相关案件的信息共享、线索识别、应对处置等环节,形成步调统一的联防联控机制。
多方“围剿”下,一些不法人员受到了法律的制裁。2023年5月,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人民法院认定6名涉“代理退保”黑产不法人员犯“敲诈勒索罪”,判处拘役5个月(缓期8个月)至有期徒刑3年10个月不等的刑罚,并处以2000元至1万元不等的罚金。
打击力度空前,但退保黑产并未消失,而是“由明转暗”,活跃在“隐秘的角落”,一些自媒体、社交平台依旧有相关从业人员的身影。
缘何退保黑产屡禁不止?北京工商大学中国保险研究院副秘书长宋占军表示,根源是不法分子逐利动力,以及保险销售过程的不规范和保险消费者对保险产品认识的不到位。打击退保黑产除了公安司法机关的整治,还需要保险公司加强保险销售的消费者适当性管理,提升销售行为的规范性。
诚然,代理退保黑产牵扯多方利益,仅靠监管发文警示和处理极端案例,显然力度不够。首都经贸大学农村保险研究所副所长李文中表示,退保黑产严重损害保险公司的利益,情况发展严重还会危及国家金融安全。因此,国家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从严对退保黑产进行打击,特别是强化刑事打击的力度,提升违法成本。监管机构则需要加强对保险公司和保险销售机构与人员的监管,规范保险产品开发设计和销售行为,强化产品信息披露和销售过程“双录”,提高信息透明度,降低因双方误解而引起的退保行为与纠纷。
李超进一步分析,在产品销售端监管方面,监管机构可以加强对保险销售人员的培训和监管,确保他们充分了解保险产品的特点和风险,避免在销售过程中夸大其词或隐瞒重要信息。同时,监管机构还可以建立更加完善的销售行为规范,明确禁止销售人员以任何形式参与代理退保活动,并加强对销售行为的监督和检查。
对于消费者合理的退保诉求,监管已经从制度层面对退保进行了规范。今年3月1日刚实施的《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保险公司应当健全退保管理制度,细化各项保险产品的退保条件标准,优化退保流程,不得设置不合法不合理的退保阻却条件。
理性投保、维权有方
“代理退保”套路深,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该如何防范?针对合理退保需求,又当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李超提醒保险消费者:一是保护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不要随意泄露个人敏感信息,如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同时,避免向代理退保组织支付高额费用或提供不必要的授权,以免遭受经济损失。
二是深入了解保险条款和退保规定:在购买保险时,务必详细阅读保险条款和退保规定,了解退保的条件、流程、可能产生的损失等重要信息。这样,在面临退保需求时,就能更加明智地做出决策。
三是寻求专业咨询和监管部门的帮助:如果对代理退保组织的操作存在疑虑或遇到问题,可以寻求专业咨询和监管部门的帮助。向保险经纪公司、律师事务所等正规机构咨询,了解退保的合法途径和可能的风险。同时,也可以向监管部门举报不法行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