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有好戏|一块玉米饼,年销售额150万!80后小伙回乡创业,成为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

2024-03-20 20:22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36050)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孙兆慧

“2020年我媳妇怀孕需要控糖,我就把家乡特色玉米饼进行创新,做成0油0糖的。我想这种玉米饼应该有很大的市场,便琢磨着把这款传统美食推广到全国。”

史维享是个“80后”,2010年毕业后,学网站开发的他一直在济南、青岛等地从事运营工作,2019年因家里老人生病他回到自己的家乡青岛莱西市望城街道东龙湾庄三村,没想到这一留,便不走了。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开始将自制的家乡玉米饼挂卖到网络上,仅两个星期的时间,订单便多了起来,在巅峰时他更是年销售额达到了150万元。

近日,记者来到莱西市望城街道东龙湾庄三村,这里是史维享土生土长的地方,他的玉米饼生产车间就设在村子里。

媳妇怀孕爱吃玉米饼,点燃他创业想法

走进村里,只见一排排平房整齐地排列着,其中一家就是史维享的玉米饼车间。

一进门,玉米的香气扑鼻而来,宽阔的大堂摆着一篓一篓正在放凉的玉米饼。

正对着大门最里侧的屋子就是玉米饼生产车间。工人们用双手摁压着的玉米面,反复揉,再将玉米面团成一个个团,糊在蒸炉上,待到一锅放满,便盖上锅盖,定上时,等待出锅。

蒸炉上面冒着氤氲的白汽,炉火呼呼地烧得正旺。史维享向记者诉说起他的创业故事,“我是学网站开发的,2010年职专毕业后在济南、青岛做淘宝运营,薪资差不多每个月在7000~8000元左右。2019年,得知家里老人生病,我和媳妇回家照顾老人,这一留下,就没再走。2020年我媳妇怀孕了,需要控糖,我和我妈就用纯粗粮给她做当地的玉米饼,没想到不那么爱吃粗粮的她,吃这个玉米饼吃得津津有味。我就感觉这个东西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像减肥人群、三高人群以及孕期控糖人群都需要这个东西。”史维享说。

新鲜出炉的原味玉米饼

在家里闲着的史维享想到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经验,把玉米饼挂卖到网上,说干就干,没想到一开始就有了起色。“有了这个想法之后,我立马就开始实践。2020年4月中旬刚开始创业,只有20平方米、一口锅。我记得在上线一个周左右才迎来第一单,就这样一天几单、十几单地做着。在卖了两个星期的时候,订单开始明显增加,差不多一个月左右,就到了一天100单左右,两个多月的时候就卖到一天200单了。”

从20平米作坊到200平米车间,旺季一月卖12万个玉米饼

随着订单越来越多,原来的小作坊和一口锅已经远远不够用,史维享就把自己家的西面开辟出200多平方米的生产车间,锅也增加到了六口,他们住在100平方米的东屋。

和大多数电商一样,史维享的玉米饼在双十一、双十二期间是销售旺季,而8~10月这三个月的时间是销售淡季。“在旺季的话,每天差不多能用到500~600斤原料,一个月差不多需要用一两万斤左右的原料。多的时候产量一天在1000斤左右,1斤是4个玉米饼,一个月生产大概12万个玉米饼。淡季的时候,一天的产量也能到四五百斤。”

2020年,史维享的玉米饼做到了淘宝销量第一。2021年,玉米饼的销售额就达到了150万元,他认为这得益于他的诚信。“在原料用料上,我都是刨去玉米粒的外壳,用玉米瓤磨的玉米面,坚持不加油、不加糖、不加白面的纯粗粮制作,像添加的红枣我用的也是新疆大枣,这样做出来的才好吃。做生意靠回头客,诚信经营是必不可少的。”他说。

创新的红枣口味

2021年是史维享卖玉米饼最好的一年,“一天能卖到300单左右,人手不够用,我自己还得搭把手,天天忙不迭地往外发货。”他说。

因疫情暂停一月,重头再来两月重回淘宝第一

可好景不长,受疫情影响,史维享的玉米饼在2022年3月断了销路。“2022年的3月份我记得很清楚,前一天我们每天还能出300单左右。那天晚上我和媳妇去看望丈母娘,在那住了一晚上,第二天原本想5点往回赶,结果因为疫情,直接被封在那里了。那段时间人都不出去,别提快递了,相当于是断了收入。那一年的生意不好做,到最后一算还赔了四五万。”

回忆起那段日子,史维享说“确实挺难捱的”。“当时客户下订单,我们没法发货,处罚很严重,订单退了六七千单,大概是将近15万元的货。各种投诉,售后成天来找,也丢失了很多客户。”史维享转念一想,“毕竟已经做了很长时间,不想轻言放弃,熬过了那一个月,第二个月重头再来,而且有了那一个月的教训,后面我们宁愿亏本也要服务做到位。”

那时全国疫情严重,普通快递发不了,就发顺丰。“只要对面能收快递我就尽量发出,有损失自己全部承担,有时候发出去对面因疫情无法接收,客户退单,我们就自己承担亏损。”

那一段时间,很多店家不敢发货,也因此,史维享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又把销量拉回到第一。

同时,他也开始一次又一次地尝试制作新的口味。“最初是纯玉米、黑豆、黄豆、芹菜叶四个口味。为了扩大销量和丰富产品,经过不断地研究尝试,从配方、口味都不断升级,在疫情后我又创新了红枣和蔬菜两个口味。”

红枣口味也为史维享拓展了线下客户。“我去参加展会的时候,80%的顾客都会选择红枣,线下同城购买的顾客也一般都会选择红枣口味。”

原料采购雇用员工都在本村,形成产业链带动乡村就业

现在,史维享的作坊里有6个固定员工,在旺季时员工能达到10-12个,所有员工都是附近村民,年龄普遍在50岁以上。

54岁的王芹原来是个家庭主妇,“我原来就是闲在家里,做饭倒是一把好手。看到这个作坊招人,正好我也擅长,这一干就是好几年。比我在家里闲着强多了,一般我们就干一上午,从早上6点到中午12点左右,也不耽误什么时间,一个月工资在三四千元左右,旺季的时候赚得更多,我已经很知足了。”

乔永红今年56岁,是最早的一位员工,“刚开始确实不好干,很多人会做玉米饼,但都是家常做法,不追求美观,一旦要批量生产,对外观和口感都有要求。同一批来了很多人,后来都干不了走了,我一直干到现在。”乔永红告诉记者,平时除了在家里种地,作为女性的她没什么收入来源,而史维享的作坊让她在这里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58岁的王永翠是这里的包装工,此前她是村里的清洁工,负责打扫街道、清倒垃圾。“相比起来,这个活轻快多了。”不善言辞的她脸颊通红地说道。

史维享还从村民手里采购原料,再雇佣村民进行制作加工,这在村里形成了一条产业链。“为了保证玉米饼品质,我跟村民达成协议长期采购,所有原料都是人工精选去杂。包括车间员工,都是乡里乡亲。”

2022年史维享被评为“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

2022年,史维享被评为乡村产业带头人,他的手工玉米饼被评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获得这些荣誉我从没想过,一开始就是想把家乡特产卖到全国各地,让更多需要的人吃到这个东西。现在我感觉肩膀上的担子更重了,我会把这项事业做好,尽自己所能带动村子更好更快发展!”

作为一位“80”后的年轻人,史维享建立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手工制作+互联网”相结合的运营模式,不仅实现个人增收,还带动村民就业,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