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青岛的青,是青年的“青”,海上吹来“五月的风”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张文艳
似乎有约,游客为青岛而来。
无论栈桥还是老城区,亦或是大小景点,都聚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5月4日,是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是五四运动爆发105周年。五四广场上,仰望雕塑,人们感叹那一抹鲜红;青岛市博物馆里,游客们走入二楼的展览,感受五四精神奋进的力量。
60余件文物,再现五四风云
一座雕塑,腾空海滨,一跃而起,给人以“力”的震撼。
游人如织,演出不断。五四广场上,标志性建筑“五月的风”雕塑下,正上演着无尽的活力。
1919年的五四运动,因青岛问题而起,青岛因五四运动为代表的革命斗争而回归。五四广场、五月的风雕塑等青岛地标,无不彰显着青岛这座城市与五四运动之间的密切联系。
在第75个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为追忆五四历史,弘扬五四精神,凝聚奋进力量,我馆联合北京大学校史馆、山东博物馆举办《五月的风——纪念五四运动爆发105周年展》。展览分为“青岛问题”的由来、五四风雷、青岛回归三个部分,共展出文物60余件套,历史照片200余张,其中不乏首次展出的革命文物和珍贵历史照片。
一件件朴实无华的革命文物,浸透了五四运动时期血与火的历史,承载着坚如磐石的信仰信念,彰显着历久弥新的初心使命。
精心布设的展厅环境,白色与红色强烈对比,表达着五四运动中青年的激情与热血,引导观众沉浸其中,深入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与精神内涵。
青岛的风,五四的风
五四精神,薪火相传。
一切要从德国侵占青岛说起。
1897年11月,德国借口巨野教案侵占青岛,1898年3月6日签订《胶澳租借条约》。
德军在山东犯下了驱离原住民、出兵镇压乡民的累累罪行。面对德国在山东的侵略,山东民众的反抗浪潮此起彼伏。在胶济铁路修筑过程中,高密、即墨等地爆发了抗德阻路运动,给德国殖民者以沉重的打击。
横刀、铁矛和炮弹,一件件实物是铁证。而1900年胶州李哥庄大辛町义和拳头人魏永盘在抗德时所用的法螺号角,让海螺有了另一重“身份”:它从海中被捞起,见证了农民的抗争,成为了珍贵的藏品。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觊觎中国已久的日本,找到了实现其扩张野心的有利时机。“欧战爆发后,英国希望日本参战,出动军队清除德国在东亚的海上势力,以保障其在东亚的经济利益。日本遂以实施《英日同盟条约》义务为借口,于1914年8月15日向德国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立即撤退在日本和中国海面上的全部军舰,不能撤退者立即解除武装;德国在9月15日以前将全部胶澳租借地无偿无条件地交给日本,以备将来交给中国。
日本将德国答复的期限限定为8月23日中午之前”,青岛市档案馆的《图说五四运动与青岛》中详细记录了五四运动发生的前因后果,此时的中国还没有意识到日本的图谋,是年8月18日,北京政府电示驻日公使对日“声明本国政府申谢日政府真诚友好之意”。
然而,此举无异于引狼入室。
日军在青岛犯下的累累暴行令人发指。展示于青岛市博物馆东门旁的“烈魄化碧”碑,讲述了一段凄惨的历史。日德战争期间,闫家村村民袁氏怀孕已经八九个月,被日军发现,对其纠缠并欲施暴,其拼死反抗,被日军刺死。为让后人铭记这血海深仇,村民筹资在村南立此碑。
1914年德军参战的条文手册(青岛市博物馆藏)和1914年出版的《大阪每日新闻》“青岛德军堡垒夺取”号外(邹德怀藏)、《鹭城新闻》“胶州湾陷落”号外(邹德怀藏)等,还原了战争对这座无辜城市的毁坏。无耻的行径跃然纸上。
1914年8月23日,德国对日本最后通牒未作答复,日本遂对德宣战。11月7日,德军投降,日英联军攻占青岛。
战事结束后,英军随即撤离青岛,而日本则绝口不提撤兵之事。“1915年1月7日,北京政府正式照会日、英两国政府,声明取消特别中立外区域,要求撤走在此区域内的外国军队。对此,日本政府极为不满,借机抛出了其早已酝酿的‘二十一条’要求,不仅企图长期霸占胶澳租借地,还要攫取关系中国民族命运的要害利益,在独霸中国的侵略道路上迈出置中国于死地的关键一步”。
尽管中国无数次交涉,日本就是不交出青岛,一次次挑战着中国人的底线。
日本侵占青岛后,不断加强对青岛的侵略和对山东的渗透,控制铁路、港口、矿产,把持青岛的经济命脉,青岛的民族工业受到严重压制。
面对日本的侵略和北洋政府的卖国行径,广大爱国志士开展救亡图存运动,以期能解决山东问题。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都因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而归于失败。山东爱国志士先声夺人,开展救亡运动,全国各地爱国热情被点燃。
一战结束后,国内“真理战胜强权”的呼声不断高涨,希望通过巴黎和会解决山东问题。
传承五四精神,接力棒已交出
“还我青岛”的呼声,已经过去了105年。海浪声中,五月的风,轻拂海面。
在青岛,曾经参加游行队伍的多名革命者,后来都来到了青岛,他们为之振臂而呼的地方。
青岛市博物馆的展览中,北京大学校史馆藏的陈独秀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的派令、《新潮》杂志、《国民》杂志,让我们看到了新文化运动的历程和活力。
1919年,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会。在此之前,日本政府就清楚地知道,逼迫北京政府签署《民四条约》,毕竟是强盗行径,缺乏公理和道义支撑。所以不但与英、法、俄、意缔结支持其图谋的密约,还通美国承认其在华优越地位。“即使如此,日本政府仍感到不足,遂诱使北京政府于1918年与其缔结山东问题的条约,谋得第三重保障。这些卑鄙的政治阴谋为中国收回青岛设置了重重障碍,直接导致巴黎和会中国关于青岛问题的外交失败”。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全国人民强烈愤慨。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爱国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游行示威,“还我青岛”“打倒卖国贼”等成为当时的时代最强音。全国各地的工人、学生积极响应和支持,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
青岛市博物馆信息资料中心主任孙刚告诉接受采访说,“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一场新的伟大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开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此拉开了序幕,并由此引起了一场广泛的深层次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活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1919年,作为中国出席巴黎和会全权代表之一,王正廷坚持拒签对德和约,获得国内舆论好评。“他和顾维钧应该并称‘双雄’”,石源华在《王正廷:曲折多奇的外交人生》一文中,不赞同不少人对巴黎和会“褒顾贬王”的倾向:“在以往的论述中,认为王正廷遇事退缩,作用远不及顾维钧,但他比顾氏更为强硬”。这一点,从王正廷在北京政府下令签约的紧要关头之时可以看出,他甚至违背禁令,通电国内揭露北京政府的训令内容,表示“誓必死争”,痛陈一旦签字,则中国“气馁势孤,永劫不复”,激起国内舆论激烈反响,最终实现中国拒签和约。
所以,王正廷回忆称:“我一生有一桩得意事,就是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山海关路11号,就曾是王正廷的别墅。
参加过五四运动的闯将杨振声1930年就任国立青岛大学校长,王统照则在青岛寓居30年。在五四运动中,女学生郭隆真三次被捕,三次都坚贞不屈,临危不惧!
日后,她来青岛开展工作,直至被捕后牺牲……
拒签和约使山东问题成为“悬案”。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全国掀起反帝浪潮,严重威胁北洋军阀的统治。加之日美等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山东问题解决提供了契机。在华盛顿会议上,山东问题得到初步解决。为解决鲁案善后问题,中日双方开展为期十个月的交涉和善后筹备工作。
1922年12月10日,青岛回归。
硝烟散尽,无论是博物馆还是五四广场,游客欢快地享受着假期。而这一切的和平和幸福来之不易。
正如青岛六十一中志愿者、13岁的陈文轩所说:“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传承好五四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