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青岛|各显神通,让文物“活”起来——又有三家博物馆评为国家一级,多方携手继续打造“博物馆之城”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张文艳
5月18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几天的时间里,走入多家博物馆,感受一座城市,一个国家,乃至人类文明的独特魅力。
今年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因为一所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这所开放的大学,海纳百川,融合了跨度为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文物,也容纳了来自全球各地的游人。
143所博物馆,各具特色。近日,又有喜讯传来,三家博物馆被评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共有6家博物馆成为一级馆,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青岛,继续放大“博物馆之城”的品牌效应。
一份荣誉
迎宾馆步入一级馆行列
何为博物馆?
博物馆是专门用来收藏、研究、展示和保护文物、艺术品等的机构或建筑物。建筑里,凝聚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记忆和成就,它就像一座城市的窗口,洞晓人类历史最悠久的秘密。
博物馆的窗口,在青岛,分布在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老城区,有青岛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迎宾馆)、青岛市民俗博物馆和康有为故居纪念馆,也有位于黄县路上的骆驼祥子博物馆。
更有沿海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和青岛海产博物馆。就在国际博物馆日前夕,重磅消息传来,中国博物馆协会公布了第五批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一级博物馆评估结果,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青岛海产博物馆榜上有名,青岛再添三家“国家一级博物馆”,新增“国家一级博物馆”数量位列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
消息传来,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里一片欢腾。而今年举办博物馆日活动的重任,也放在了该馆,因此,全馆上下一片忙碌。
青岛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同时也是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馆长的王建梅在百忙之中,接受了半岛全媒体记者的专访,她说,为了能够冲击国家一级博物馆,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在综合管理与基础设施、藏品管理与科学研究、陈列展览与社会服务三大评估标准体系的基础上,从运营管理、藏品收藏、展览设计、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文创开发等多个角度持续提升博物馆的综合实力和行业竞争力”。
德国总督楼旧址位于龙山路26号,始建于1905年7月,落成于1907年7月。这栋耗资巨大的建筑由德国著名建筑师拉查鲁维茨设计,建造者则是中国劳工,因此,建筑中蕴含着中国人的汗水。这栋建筑风格鲜明,是德国威廉时代典型建筑样式与青年风格派的结合体。30米的高度分成了四层,黄色的基调,配上青岛独有的花岗岩。虽然建筑西式风格较为突出,但中国元素也充分运用其中,如屋顶覆盖中国大板瓦,女儿墙上做出绿色琉璃瓦。
“辉煌金碧亦豪哉,雾阁云窗四面开。
谢尔经营十年事,护持好待主人来。”
这是青岛诗人刘少文为“提督楼”所作的诗篇。他在诗篇后写道:信号山东阿,德人斥巨资建造了提督官舍,奇巧玲珑,金碧炫目,文绮作窗,香檀铺地,陈设华丽,全埠无出其右者。
王建梅主任说,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是一处具有代表性的近代建筑遗产,它地处青岛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地带,北依信号山,南瞰青岛湾,凝结山海地理优势,集结着重要的历史、科学与艺术价值。总督楼文物建筑是中西建筑艺术的碰撞,是青年风格派的升华,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先生曾称赞该建筑是“融合了东西方多种文化理念于一体的建筑艺术巨制”。其先后接待过众多海内外知名人士,多次配合市委、市政府开展接待任务,积极展示了青岛形象,架起了中外文化关系沟通之桥梁,是青岛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经典象征,现已成为“青岛城市会客厅”,为海内外观众了解青岛历史文化开辟了一扇重要窗口。
有了国家一级博物馆的身份,也给予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更多的挑战,王建梅说,他们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一是坚持原创引领,每年推出15场红色教育、建筑历史等原创主题展览,在不断丰富公众参观体验的同时,有效拓展了公众对博物馆展示内容的深入了解。二是丰富文化供给,每年策划举办200场社会教育活动。多渠道推动文化传播,推出线上展览、系列微课堂等线上展览服务。三是升级文物藏品数字展示系统和场馆智慧导览系统,提升观展体验感,打造24小时不打烊的线上博物馆。四是提升科研能力,促进成果共享。通过举办文化展览交流、学术论坛、人才引进等举措不断提升学术科研能力。五是深度挖掘建筑艺术、海洋民俗、名人故居等文化历史内涵,从独特的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中寻找设计灵感,研发富有青岛地域特色、馆藏文物内涵的系列文创产品”。
如今,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青岛市民俗博物馆和青岛康有为故居纪念馆三大场馆,汇集成青岛市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形成三位一体的文化矩阵,将青岛历史建筑的辉煌与地方文化的精髓融合在了一起,“馆藏藏品总体反映了青岛近现代历史、文物建筑、文化名人、欧洲风貌以及历代珍藏的反映海洋文化、民俗文化、妈祖文化传播以及康有为生平等重要实物,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一份责任
打造全新博物馆之城
在国家一级博物馆的名单上,还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和青岛海产博物馆,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水族馆。
“博物馆之城”建设,来源于资金的投入。近年来,市财政多渠道统筹资金、多领域强化投入,从支持博物馆建设、馆藏文物修复、提升办展能力、产业化发展等方面,支持博物馆事业更上一层楼,晕染青岛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人文底色,让历史燃放出时代光芒。
尤其是博物馆的建设,统筹财力资金投资约6.8亿元,支持青岛市博物馆扩建工程,新建馆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大大提升了市博物馆的收藏和展览能力。投资约6.2亿元,采取央地共建模式打造全国唯一国家级海洋考古博物馆、山东省首家“国字号”博物馆——国家海洋考古博物馆。同时,出台扶持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新建博物馆并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位于莱阳路8号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更是在博物馆群中,以海军主题博物馆脱颖而出。博物馆1988年11月由海军筹建,1989年10月1日向社会开放,先后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防教育示范基地、首批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科普教育基地、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陈列展品4000多件(套),展现了人民海军的光辉历史,见证了向海图强的壮阔进程,彰显了大国海军的时代风采,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备的海军主题博物馆。
就在海军博物馆不远处,能够领略海底魅力的水族馆,则是青岛的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博物馆。
1905年,爱国实业家张骞创立南通博物苑,开启中国博物馆先河时,此时的青岛正处于德国租借时期。1912年,时任民国教育总长蔡元培主持成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时,青岛也进入博物馆筹建的快车轨道。这一年,大批逊清遗老拖家带口来到青岛,带来了诗书典籍,也带来了大量的文化藏品,他们曾为清政府高官大员,手头不乏传世珍品。“劳乃宣、刘廷琛、赵尔巽、吕海寰、吴郁生、陆润庠、王垿等人无不以古籍和金石字画的收藏而闻名”(《话桑麻,忆先贤》)。
1926年,中国第一个由国家创办的博物馆——国立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正式成立。4年之后的1930年8月,中国科学社在国立青岛大学召开第十五次年会,时任国立青大图书馆主任的戏剧家宋春舫和时任青岛观象台台长的气象学家蒋丙然,将筹建水族馆及中国海洋科学研究所的计划倡议书分给大家,得到了当时参会的蔡元培等人的支持。经一年的多方奔波集资,水族馆于1932年5月8日正式对外开放,成为青岛第一家博物馆。
青岛海产博物馆党总支书记王云忠接受半岛全媒体记者采访说:“获得国家一级博物馆的称号对我们来说既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青岛海产博物馆,是全国第一座水族馆,也是青岛市的第一座博物馆。下一步我们在这个基础设施建设、综合管理收藏、管理科学研究、展览展示以及开放服务等各个方面,按照国家一级博物馆的要求来经营好创建好海产博物馆”。
各显神通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博物馆内的文物,是与人类文明连接的媒介。
博物馆日期间,各馆各显神通,举办了各具特色的展览,并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传播矩阵,扩大国际博物馆日的公众影响力。
半岛全媒体记者采访了解到,青岛地区博物馆共有百余项展览活动陆续开展。
青岛市博物馆推出的《黄河从草原上流过——内蒙古黄河流域古代文明展》,青岛市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推出的《青城往事——青岛早期城市开发进程中的中国身影展》,中共青岛党史纪念馆推出的《庆祝青岛解放75周年文物史料专题展》,城阳区博物馆推出的《观妙入真——永乐宫艺术瑰宝展》等精品展览,令广大文博爱好者心驰神往、大饱眼福。
此外,全市博物馆还围绕今年主题组织开展文化讲座、文物鉴定、文创展示、互动体验、教育研学等丰富多彩的线下活动,以及在线展览、网络直播等线上特色活动。博物馆日当天,全市部分收费博物馆向社会免费开放或优惠开放,并有多家博物馆提供免费讲解等服务,吸引更多的民众走进博物馆。
这一切,都充分展现了青岛市丰富的文物资源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努力和成果,让广大民众在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同时更加关心、支持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更加关心、支持文化遗产的保护。
打造博物馆之城,市政府更是加大了资金投入。
自2022年以来,市财政共统筹资金超过4500万元,支持博物馆馆藏文物修复和可移动文物的数字化保护近20项。用财政力量支持馆藏文物修复并活化利用,将“深藏”于库房的大量珍贵馆藏文物通过线下、线上等多种方式呈现在公众面前,让文物真正“活起来”,延续文物的生命力。
而且近年来,市财政每年统筹资金约1500万元,支持博物馆、纪念馆提升展览能力和水平,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展览、展示文物保护成效及其价值,支持举办《探源青岛——青岛地区考古成果展》《烽火胶东——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5周年展》等各类精品展览、主题活动约500场,支持引进《溢彩奇珍——法门寺地宫的惊世宝藏》《极目楚天舒——楚文化特展》等高水平展览约30场,让历史场景穿越时空、走入寻常百姓家,为市民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选择。
另外,还支持博物馆开发文创产品。出台政策鼓励博物馆合理利用馆藏资源开发生产文创产品,对国有文物博物馆开发文创产品,其所得收入按规定纳入本单位预算统一管理,可用于公共服务、藏品征集等。对社会力量兴办的博物馆文创产品销售额首次达到一定数额的,给予一定奖补。通过鼓励博物馆开发销售文创产品,推进馆藏文物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提升博物馆自身造血功能和创新发展能力。
典型展览
探文明根脉,寻建筑之美
看展览,不仅仅是看,还有发自内心的感叹。
走访博物馆,看到了几场令人震撼的展览。在青岛市博物馆一楼,5月16日揭幕的大展《黄河从草原上流过——内蒙古黄河流域古代文明展》令人震撼。展览以历史发展脉络为序,通过“根脉——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滥觞之地”“纽带——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区域”“家园——中华大一统观念下的交流融合”三个单元的内容介绍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尤其是黄河流域范围内的古代文明遗迹、遗存和历史文化。
黄河绵延万里,不仅是一条波澜壮阔的自然之河,也是一条源远流长的文化之河,孕育了5000多年未曾中断的中华文明,见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是中华民族代表性文化符号之一。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滥觞之地,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之所附、中华文明的“根”之所在。
展览集合了内蒙古自治区8家单位共240余件(套)的珍贵文物,尤其是重点展品如鹿角金步摇、居延汉简、吐尔基山辽墓出土马具、陈国公主墓妆具玉组佩、耶律羽之墓“万岁台”金花银砚盒等,高贵典雅、精美绝伦,充分展现了精湛的艺术创造力和辉煌的黄河文明。展期自2024年5月16日至2024年8月31日。
在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的草坪上,多个建筑模型打造了一个微观青岛的美丽场景。
《青城往事——青岛老城规划微缩景观展》以青岛老城的规划实践为基础,从青岛老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核心价值要素建筑中,选取代表性文物建筑,配合天然地貌打造微缩景观,展现青岛历史城区景观,展示城市遗产保护成果。一时间,微观建筑成为朋友圈里的主角。
而《青城往事——青岛早期城市建设中的民族匠心与交融筑迹展》展现的是近代建筑师的创作背景和历程。上世纪的青岛,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城市化加速进程。近代建筑所组成的城市风貌成为这座城市人民的生活记忆。当家国变迁与个人和集体的记忆相交叠时,建筑,也就成为时代巨变的历史见证。
上世纪30年代,伴随着青岛的平稳发展,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大批留学归国或本士培养的建筑师,在政府认定资质的机构中从事建筑活动,标志着现代化、正规化、学理化的中国职业建筑师走向历史舞台。尤其是中山路金融活动繁荣之时,大批民族设计师留下了钱庄、银行等建筑作品,至今不少仍然保留着。
1932年,鉴于青岛各家银行都有增建营业大楼的需要,也为了缓解地方财政的压力,青岛市政府决定由银行公会出面,开发由中山路、曲阜路、河南路、肥城路围合的第四公园土地,规划了一个银行建筑群,这几家银行除了山左银行,其他都是总部,领袖当然是中国银行,形成了一个由中商引领本土金融业的格局。1934年1月31日,陆谦受和吴景奇设计的颇有金融旗舰意味的中国银行青岛分行大楼在62号建成。这栋现代风格的大楼,成为金融大楼的领头者,与同时期建成的中国实业银行、山左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大陆银行、金城银行、青岛银行公会紧密组团,构成了中山路金融街的完整序列。中国银行青岛分行旧址的64~66号建筑,出自刘铨法之手。中山路93号交通银行旧址则由中国最早的建筑留学生庄俊设计……
而在康有为故居纪念馆,则把建筑的展示定位为故居。青岛是我国近现代文化名人故居分布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名人故居构成了青岛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蕴和文化精粹。青岛的名人故居多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建筑类型以庭院、别墅和独立住宅、里院建筑为主,呈现山、海、人于一体的格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大批文化名人寓居青岛,为这座城市留下了宝贵的经典著作和深刻的文化印记。展览通过丰富的文史档案和历史图片,讲述了13位文化名人在青岛的历史印记和文化遗产,展现了青岛名人故居的建筑特色和活化保护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