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蜂巢》捅了马蜂窝 对艺术的评判该严厉还是宽容

2024-05-28 09:58 大众报业·半岛网阅读 (431737) 扫描到手机

半岛网评论员 孟祥龙

一件中央美院的毕业作品《超级蜂巢》,真是如其大名一样捅了舆论的马蜂窝。被这一大摞纸壳子激恼的网友,用毒刺一样的尖刻评论蜇得作者不得不公开道歉。有些吓人的舆论阵势就如同在声嘶力竭地表态,若不把《超级蜂巢》驳得体无完肤、批得一无是处,就会出现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糟糕局面。

实际上,这个《超级蜂巢》充其量就是一件大学生表达自我想法的个人毕业作品。况且,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摞纸壳子,放在痴迷扒垃圾桶的老太太眼里,就是能卖十几块钱的好废品;放在力求精妙平衡的拼搭达人眼里,会对摞到一人多高却不倒的技巧感兴趣;放在“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同类人眼里,这可能就是一件能让人感动或激动的艺术佳品。

在这个异常复杂的世界里,并非一切事务都可以量化,都需要考核,都必须有理由,并非每一种想法和现象,都能被普罗大众的普遍认知所接受,也并非每一种表达和呈现,都要以正面情绪和主流意识来打底来刻画。只要不触及是非善恶的底线,那么对一些或者不成熟,或者边缘化,或者超越性的奇思异想保持足够的宽容与理解,既是社会保持活力,也是社会鼓励创意的具体表现。

所以不得不说,即便是在当下实用主义盛行的大氛围里,那些举着“看不懂”“没意义”的大旗,试图在精神层面上彻底羞辱《超级蜂巢》作者的那些网友,也过于明显地表现出了某种敏感和亢进。如果对《超级蜂巢》都不肯给予哪怕一点点的生存空间,那么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波洛克的“行动绘画”等,大概率都会被骂得狗血淋头。但这到底是不是一个社会该有的正确的艺术态度呢?

美,无疑是具有共性的,这是美赖以生存的群体基础。美,也是需要有个性的,这是美探索无穷可能的必要方式。守护共性,包容个性,美才会显得更美,人们也才更明白美的真谛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