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说丨今日小暑!年过半,祝君安

2024-07-06 00:02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34113) 扫描到手机

2024年7月6日

22时19分

迎节气“小暑”

热气犹小,炎如煮物

季夏始,霆霓訇,簪茉莉,静庭中

今日小暑恰是农历六月初一“半年”,

又是出梅日,史上少见

小暑·三候

一候 温风至

风携热浪,至此而极

二候 蟋蟀居壁

蟋蟀离野,避暑墙隅

三候 鹰始鸷

杀气未肃,始习于击

小暑·农事

小暑前后,农业生产忙于田间管理,农事活动以防旱防涝、防治病虫、追肥除草为主。

“小暑热,果定结。”“预先不清淤,水到来不及。”

小暑时节,东部淮河、秦岭一线以北广大地区雨量集中,华南西部进入暴雨最多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伏旱期,需及早分别采取防洪防涝、蓄水防旱措施,以应对极端天气。

东北与西北地区收割冬、春小麦等作物,早稻、春玉米进入灌浆乳熟期,中稻拔节孕穗,单季晚稻分蘖,棉花开花结铃,要及时追肥除草,注意病虫防治。

鱼、虾、蟹类进入摄食旺盛期,灵活提升饲料投喂量,合理施肥,关注水质变化,预防病害发生。

小暑·文化习俗

时值小暑,人们将衣服、书籍等物品挪至户外曝晒,去潮去湿,防霉防蛀,称为“晒伏”。

一些地方还有小暑“游伏”习俗。在初伏第一天,家家户户扶老携幼出门游玩,消暑纳福。

湘西苗族有封斋习俗,封斋期为小暑前辰日至小暑后巳日,通常为12天。相传小暑前辰日为苗家最敬畏、灵应之神鸦溪白帝天王忌日,封斋期内苗家人忌食鸡、鸭、鱼、虾、鳖、蟹等肉类,禁止捕猎、杀害山中野禽、野兽、昆虫等动物。

小暑·食养

旧时民间有小暑食新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之后人人吃尝新米和新酒,庆贺丰收。

民间还有小暑吃藕和黄鳝的节令食俗,既营养滋补,又清热消暑、养血除烦、补中益气。

小暑过后将迎来三伏天。伏日吃面习俗早在三国时期就已流行,现仍有民谚“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食之可开胃解馋、消除苦夏。

江苏徐州有入伏吃羊肉习俗,称为“吃暑羊”或“吃伏羊”,有助排汗,带走五脏积热,清除体内毒素。

小暑·诗词

小暑时节,出梅入伏,抒忧思胸臆,绘暑中寻凉,闲趣怡然,静心退藏。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唐·元稹《咏廿四气诗·小暑六月节》

殷疑曙霞染,巧类匣刀裁。

不怕南风热,能迎小暑开。

——唐·独孤及《答李滁州题庭前石竹花见寄》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唐·白居易《消暑》

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

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

——宋·陆游《苦热》

小暑啜瓜瓤。粗葛衣裳。炎蒸窗牖气初刚。

无计遣兹长昼也,茗碗炉香。

——明·易震吉《小暑》

眠摊薤簟千纹滑,座接花茵一院香。

雪藕冰桃情自适,无烦珍重碧筒尝。

——清·乔远炳《夏日》

浮瓜沉李,盛夏漫漫。

愿小暑,意满有余,无畏无忧。

小暑·养生

小暑节气,不久便要入伏。中医专家提示,这一时节气温高、湿度大,湿热明显,养生防病重在护卫阳气、预防中暑,可食用健脾益气养阴的食物等来应对“苦夏”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苏州医院执行院长高铸烨说,湿热天气里,人体毛孔全开,汗液外泄,阳气随之外出,阳虚之人会感觉动辄出汗、乏力,阴虚之人则容易受热汗出后心烦。

“小暑时节要注重护卫阳气,养阴液,防中暑。”高铸烨建议,不要在高温潮热的环境中待太久,不做剧烈运动,出汗后及时补充水分;可食用绿豆汤、西瓜解暑热,食用水果宜适量,凉性、温性食物搭配食用,荤素调配,清淡为主;尽量午休、不熬夜。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此时天气往往较之前更加炎热,人体阳气在外,脾胃中虚,一些人容易消化不良,脘腹胀满,出现食欲不振、乏力倦怠等“苦夏”症状。

“‘苦夏’的原因是暑湿重、脾胃正气不足,中医以健脾益气养阴为原则来防治。”高铸烨说,可食用荷叶、芡实、莲子、薏苡仁、扁豆、冬瓜等健脾祛湿食物,再配以中药代茶饮,如以西洋参、太子参益气,以炒麦芽、山楂、乌梅、甘草健脾开胃养阴,以陈皮、青皮理气疏肝化痰湿;也可到医院由医生根据情况开具处方调配中药“清暑益气汤”。

需要注意的是,小暑时节还应避免防暑太过、暑天受寒。专家提示,空调温度不宜太低,防止由室外进入室内寒热反差太大,导致身体调节能力减弱,寒邪束表,从而出现暑天伤寒的病证;避免过量进食冰镇食物,防止出现胃肠功能紊乱以及腹泻、呕吐、咳嗽等症状。

部分人群还需防范心脑血管疾病发作。高铸烨介绍,中医认为,暑天人体阳气在外,心阳不足,阴液消耗,心阴也不足,加之湿气弥漫会阻遏阳气,胸中阳气不振,则胸闷憋气。若情绪激动,有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或基础疾病的人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这些人宜适当减少活动量,保持心情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