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生物灭虫坚守20年:互生逻辑愈发重视,害虫天敌前赴后继

2024-07-26 12:07 半岛都市报·半岛新闻客户端阅读 (11267)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王永端

林木丰茂、害虫肆虐的盛夏,恰是灭虫的好时节。

7月下旬,连绵数日的阴雨刚刚放晴,肩负着重要责任与使命的专家和灭虫大军又一道上山了。这次,灭虫的区域不是在郊区,而是在有“青岛城市绿肺”之称的浮山。当天,125万头管氏肿腿蜂被释放在黑松密集区域,消灭各类天牛。

丛林中释放管氏肿腿蜂的工人

早在2004年前后,胶东半岛首次发现美国白蛾。随后,一场持续20年之久的害虫歼灭战在青岛打响。飞防不是“人虫大战”的唯一方式,当时的青岛一边“飞防”,一边利用生物即命令各种人工繁殖的小蜂与昆虫,与美国白蛾等各类害虫厮杀。

生物灭虫20年的背后,是一代代灭虫人的不懈接力与坚守。单就回收美国白蛾蛹的检测数据表明,近1/3的蛹寄生了周氏啮小蜂幼虫;松褐天牛虫口减退率达80%。

管氏肿腿蜂是多种天牛的天敌

25人再进山放蜂

7月下旬,连绵数日的阴雨刚刚放晴,肩负着重要责任与使命的青岛植物医院的专家们,和灭虫大军一道又上山了。

“这次我们去的不是郊区,而是‘青岛城市绿肺’浮山。”青岛植物医院高级工程师惠学娟告诉半岛全媒体记者,数年前的浮山曾经用过药物灭虫的方式,但现在不行了,因为修筑的浮山公园以及浮山周边的余脉,成为市民休闲锻炼的天然氧吧。当上山的市民越来越多,以虫攻虫、生物灭虫的方式派上了用场。

即将出征的管氏肿腿蜂

早上7时30分,一队人马带着1.25万管害虫的天敌——管氏肿腿蜂,从位于崂山区沙子口街道的植物医院出发向浮山进发。

管氏肿腿蜂,是光肩星天牛、星天牛、松褐天牛、云斑天牛等多种天牛的克星。这种小蜂在自然界中找寻并产卵在多种天牛寄主体内,30天内完成卵、幼虫、成虫的世代发育,以此消灭害虫天牛。

惠学娟说,每个试管内有100头左右的小蜂,1.25万管共有125万头。

8时30分,25名工人聚集在浮山半山腰的一个平地上,搬运箱中的管氏肿腿蜂也从车上卸了下来,摆成一排。医院的相关负责人开始分配任务。

“今天25个人,平均分成5队,平均每人500管。”相关负责人对工人们说,“山上蚊虫多,进山做好防护,同时还得将肿腿蜂最大程度安置好,利用好。”

100只管氏肿腿蜂生长在一个管内。

“还有,天太热,各位要多喝水。”这名负责人强调说。

工人辛志安尽管已逾五旬,但他体质很好。这天的辛志安身着迷彩服,脚穿短靴,肩背黑包。他领了大约600管肿腿蜂,并将这些肿腿蜂放在了黑色背包里。上山前,他将黑色背包反背在了胸前,这样利于从包里掏出盛装小蜂的试管。

“我多领100管,让女士们少领一些。”他边说着,就带着小蜂向浮山深处攀爬。

这天,25人将125万头肿腿蜂放在1250亩集中着黑松的大山上。

互生共存逻辑

辛志安和其他24名工人一样,在湿热的浮山上爬山。半山腰,辛志安钻进了茂密的松林里,开始掏出包里盛装肿腿蜂的试管,将塞在管口阻挡肿腿蜂钻出的棉花拽了出来,再将试管插在松树的枯枝上。

“里面的小蜂会从试管中爬出,之后寻找它的天敌寄主天牛。”辛志安说。

工人在浮山释放管氏肿腿蜂

浮山松林遮天蔽日,地上草木茂盛。有时,辛志安不得不剥开草木前行。就这样,辛志安和24名工人在山上,在林间,在松树下将一管管“蜂特工”放在树上,让它们完成人类赋予的使命。

在浮山上“以虫攻虫”,依靠生物灭虫,除了市民上山休闲免受农药侵扰之外,还有浮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需要。浮山山脉记录的鸟类就有200余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种、二级保护动物24种;极度濒危1种、濒危1种、易危4种。除了这些鸟类外,还有小型动物、益虫以及数百种野生植物。显然,如果过度利用农药杀虫,势必影响甚至威胁这些动物、昆虫以及野生植物的生存家园。

花绒寄甲卵寄生在大麦虫蛹体内

今年,青岛在产芝水库周边、即墨凤山、胶州大沽河沿岸以及西海岸的大涧山森林公园进行生物灭虫,除了水源、周边环境保护之需外,也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迫切需要。

管氏肿腿蜂是多种天牛的天敌

“即墨凤山就栖息着多种鸟类以及益虫。”惠学娟说,夏天,是害虫猖獗的季节,也是鸟类繁育的季节,如果在山上用药,害虫死亡,鸟类可能也食用并将死亡的害虫喂养了幼鸟,最终导致幼鸟死亡。

相关部门越来越意识到生物链互生共存逻辑的重要性。基于此,从去年开始,青岛东的金岭山生态公园开始利用生物灭虫的方式剿灭林间、草丛害虫。

花绒寄甲的天敌同样是多类天牛

“去年在金岭山释放了100万头管氏肿腿蜂,花绒寄甲10万头。”惠学娟说,“今年又在山上继续进行了释放。”

去年以来,光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崂山区就释放管氏肿腿蜂1300万头。7月底,还要继续在金家岭、中韩、崂山景区释放600万头各类“蜂特工”。

工人在浮山释放管氏肿腿蜂

生物灭虫坚守20年

生物灭虫是指利用一种生物对付另外一种生物的方法,‌以达到减少害虫种群密度的目的。‌这种方法可以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三大类。生物灭虫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通过有益生物直接消灭害虫,‌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在青岛,生物灭虫不仅用于山林,如今渐次用于蔬菜、茶叶等农作物。

1979年辽宁省丹东市首次发现了在我国境内的美国白蛾。1980年,我国有关部门曾组织专家到丹东市指导用病毒杀虫剂打一场歼灭战,希望就地根除。武汉大学教授、生物毒素专家刘岱岳回忆,当时,当地对美国白蛾的危害认识不足,以没有资金投入为由作罢。结果,有关专家“在做了几个防治试验后,扫兴而归”。

美国白蛾幼虫能取食200多种阔叶树的叶子,几天就能吃光一棵大树的叶子。其具有惊人的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不惧40℃高温和零下16℃的低温,5天不吃也能正常发育。如果条件适宜,一只雌蛾年平均繁殖后代3000万只,最多可达2亿只。

一只美国白蛾年平均繁殖后代3000万只。

对树木惊人的破坏能力,国务院办公厅2006年3月曾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坚决遏制美国白蛾严重发生和扩散蔓延的势头。国务院为一只“小虫”专门发文,这在当时的我国并不多见。

事实是,2004年前后,胶东半岛首次发现美国白蛾。随后,一场持续多年的歼灭战在青岛打响。飞防不是“人虫大战”的唯一方式,当时的青岛一边“飞防”,一边利用生物战即“放蜂”剿灭美国白蛾。

2011年7月,当时青岛开发区林业站相关负责人说,“经过连续7年放蜂,周氏啮小蜂已经初步具备自然环境下的繁育能力。 ”

2011年夏天,青岛利用周氏啮小蜂灭虫。

显然,这名负责人所说的“7年”前,是“2004年”;而“局域”,并非“全域”。

绞杀美国白蛾,并非一日之功,也绝非三年五年。为防治美国白蛾,陕西前后用了24年,投入数千万资金,前后130万人次上阵。

能查到的数据显示,仅2006年,青岛放飞周氏啮小蜂8亿头、管氏肿腿蜂1500万头; 2011年,青岛20亿只"蜂兵"林区"作战"。之后的数年里,一代代灭虫人不停接力。今年,仅青岛植物医院就放飞“蜂卫士”多达5亿只,除此之外,还有花绒寄甲等天敌昆虫。

青岛植物医院正在繁育花绒寄甲

早前,青岛曾对收购的美国白蛾蛹进行了检测,发现近1/3的蛹寄生了周氏啮小蜂幼虫。

“天敌释放后,我们做过相关防治效果评价。”惠学娟说,管氏肿腿蜂对松褐天牛寄生率可达30%~50%,松褐天牛虫口减退率高达80%,切断松材线虫传播链,有效保护了青岛的黑松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