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铁路覆盖151个村子,走完一遍就是一个月,记者走进青州市站派出所,与铁路公安张儒祥踏上夏日巡线路(上)

2024-07-26 15:25 半岛都市报·半岛新闻客户端阅读 (13381)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田 宋泓睿

66.5公里的铁路巡线经过了151个村子,所有的村子走一遍,30天悄然过去。这条路“老张”一走就是30年。轨道情况复杂、村民基数庞大、企业学校众多、人口流动频繁,巡线工作贯穿了老张的青年与中年,从1994年的背上旅行包单枪匹马进山林,到2008年的“一人一狗”守护一方土地,再到如今成为凌晨火车轨道旁边的“一座小马扎”,老张的生活是孤单的,老张的世界却是丰富的。记者走进青岛铁路公安处青州市站派出所,跟随老张走进2024年炎热的夏天,开启巡线之旅。

从“夏利”到“夏逸” 老张的代步“升级记”

2024年的夏季,对于青州这个城市而言,格外炎热,7月底的青州连续几场大雨,天晴后再次回归高温,24日下午,微雨,青州市站派出所巡线民警张儒祥开车去往东萧村涵洞,据老张介绍,青州市站派出所管辖青州市站、青州市南站、谭家坊站、普通站4座车站,负责胶济客专、胶济线66.5公里线路监管工作,整个辖区内约有5至6个涵洞,分布在团结村、谭郑路双桥、谭南村和东萧村,雨后的涵洞因积水较深,考虑铁路栅栏安全问题,雨后巡查自然成了重点。

从派出所至涵洞,开车需要半个小时,路途经过镇中心、庄稼地以及农户,从水泥街道到胡同再到林荫小路,这条路线老张已经跑了近30年。

“早些年不比现在,修了水泥路,泥巴路走起来更加困难,铁路巡线比较长,所以就采用开车和步行交替的方式巡线。大概在1994年,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买了人生中的第一辆小轿车,一辆夏利,能开车进的地方开车,大概开了一年半吧,我又换了辆面包车开,但是面包车开着确实是差了点意思,开了一两年后我就在二手市场花了800块钱买了一辆偏三摩托车,别看是辆摩托车,还挺费油!摩托车一骑就是好几年,条件稍微好了一点我又换了一辆夏逸小轿车,这辆车算是跟我时间最长的,大概有六七年吧,也就是前几年这辆车也退休了,现在换的车稍微大一些,跑一些村子不蹭底盘,很实用!”老张一边开车一边说着。

整个东萧村很大,从镇子里的大路绕进村落,记者没一会就“迷了路”,树木和道路相似,街上的人也并不多,街道边垛了不少草料和大棚,每一亩庄稼地的味道都极其相似。老张向记者介绍:“我都是不着家的,所以你看到的这些路,我已经走了30年。这些年土路变成了水泥路,路还是这条路、光景依旧,变得只是人而已,老喽!”

车子最终在一块庄稼地前停了下来,距离车辆前方20米左右,一处涵洞已经积水2米多,农户骑着摩托车准备到对面的庄稼地里农作,无奈被涵洞的积水阻拦,农户在道路旁连声抱怨:“这一天又白搭喽!过不去过不去!”

“雨天来涵洞巡线最主要看的就是有没有村民把铁路旁的栏杆掰下来,积水太多了,他们骑车过不去,又着急干活,一旦把栏杆掰断了,那就危险了,所以来这多看看,多嘱咐,防止出现类似的意外事件。”老张说道。

“日子久了,线路里哪些涵洞会积水,积水的情况如何我已了如指掌,倒不能说‘掐指一算’,至少做到心中有数。”说罢,老张同骑车前来的农户寒暄起来,规劝他们等积水退去后再来农作。

“回去喽回去喽!安全第一安全第一!”老张喊道。

40℃高温进村

151个村落,走上一遍就是一个月

雨过天晴,青州的气温达到了40℃,水泥地微微烫脚,没有云层遮盖,阳光直接打在老张身上,他的警服湿透,在后背画出来一个不规则的圈。老张向记者介绍,按照惯例今天要去几个村子走访,随后他带着一本厚重的蓝色文件夹上了车。

开往肖家村的路程又是二十分钟,从一条林间小路通过,进去一个大院,一方矮矮的平房是肖家村的居委会,村文书老赵跟老张认识了20多年,两人照面更像旧友碰面,老赵的第一句话便是:“最近村子里变化不大,年轻人少了点,还那样。”

老张向记者介绍:“60多公里的巡线,覆盖了151个村子,每个村子都要走访到位,需要摸清人口数量,是否有特殊群体,村民教育程度等等,主要考虑村子的某些情况是否存在对铁路造成安全隐患的因素,每过一阵子,就要走访一遍,只要有人就会有变化,走一遍下来,一个月的光景过去了……”

居委会的房顶一扇老旧的风扇“吱呀呀”地转动着,老张坐在木桌的右侧,面对面与村文书确认信息,他打开文件夹,一层层夹页仔细地贴满了方形标签。“  下坡村”“北魏村”“潘庙村”,从最初的24个村到现在的151个村子,老张的文件夹越来越厚。他笑称自己年纪大了记性一日不如一日,但这些年来村庄的“前世今生”却在脑海中格外清晰。

“你看我们沿路走过来的村子,这些村民,我们都认识有30多年了,从青年到中年,从上学的孩子到现在成家立业的青年人,太熟悉了,像老朋友一样。”老张说。

一筐沙子结下缘,一帮就是22年

去北霍陵村的路上,老张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故事结缘于2002年春节前夕的一起“挖沙事件”。“老刘是村里的贫困户,妻子身体不好,生了一对儿女,家里时常揭不开锅。2002年春节前,为赚到一笔过年费,老刘带着骡子到弥和桥底下拉了一车沙,当时被我发现了要罚款5块钱,你现在觉得5块钱可能只是一瓶可乐的价钱,但在当时,5块钱的分量对于一个贫困人家来说也是比较重的。”老张说道。

后续,老刘通过卖沙赚取了20块钱,当年向银行贷款200元无力偿还,老张告诉记者:“我本来是要去老刘家里收罚款的,我一看家里这个情况,都揭不开锅了,卖沙也只是为了过个好年而已,现在唯一能赚点钱的骡子又被带走了,然后我就想了想办法,跟同事朋友邻居凑了一点钱,把老刘欠下的200块钱还上了,罚款我也帮他交上了。也是从那一年开始,我没事就来看看这户人家,能帮衬就帮衬,这么多年过来,老刘的闺女也出嫁了,我又给他儿子找了份工作,现在儿子也娶上媳妇了,日子慢慢好过了起来。现在我跟老刘啊,也成了朋友!”

一处山坡下就是老刘的家,砖头垒砌的小屋,大门是两片轻薄的绿色纱网,小屋的旁边就是老刘家的猪圈,除了猪圈便是老刘儿子散养的鸡鸭鹅狗。

老张提了一箱奶和几袋饼干,“拱”进了老刘家的大门,老刘看到老张的第一句便是:“你看你看,你有些日子没来看我了!”

哥俩儿坐在小马扎上,寒暄过往,老张是个热心肠,这一忙一帮就是22年。“因为铁路工作结缘,看着他们过得越来越好我也高兴,他们支持过我的工作,我也很感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还会来看他们,帮他们,一直一直。”

记者手记:

1994年老张脱下军装考入铁路公安,年轻时的老张是个“孤独的背包客”,几件衣衫潦草装进旅行包,走进山区,一待就是一个月。老张告诉记者,那个年代啥也没有,进了山就是破案,闷头干活,干就完事!

不知疲倦、不分昼夜、没有家庭的概念,子女交给妻子,把自己交给了铁路。

两日跟访下来,记者没有再听到老张说“干就完事”这句话,但他的步子却没有停过,青州的雨很大,青州的太阳也很大,54岁的老张身影却不大,他的背有一点点驼,60多公里的线路布满了村落和山林,映衬之下,老张的背影既弱小又单薄。

他骑过偏三摩托,开过面包车,村子里哪一处喜欢开花,哪一处能看到日落老张都清楚,他跟记者说,巡线铁警的工作太零碎了,这我也能干,那我也能做,看到困难的我就想帮他,瞅着坏蛋了我就想抓他!从“小张”到“老张”,踏实稳步,低头走路。

老张总是走在记者前面,有时候着急了记者会上前赶几步,老张回头,喜欢用“笑几声”来作回应。

“可能太熟悉了,所以走起来不自觉地有些快,30多年习惯了,一时间不好改,不好改……”老张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