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特别策划丨一堂课,三人行!“圣火女孩”姜馨田教“星星的孩子”掐出指尖上的非遗

2024-09-09 14:13 大众·半岛新闻阅读 (41631)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陈邵华 朱佳鑫 吕军

教师节即将来临,刚刚从昆明度假回青的姜馨田一直在焦急地等待着在昆明预定的鲜花,那是她要送给曾受就读的青岛市中心聋校老师和同沐阳光杨妈妈的节日祝福。感念于过往师恩,“虽然我不是老师,但我也可以像老师一样,以己之长,授以他人。”姜馨田的妈妈赵琳通过手语读懂了女儿的心思。9月6日,在妈妈的陪同下,姜馨田走进市北区同沐阳光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教那里的特殊青年掐出指尖上的非遗——掐丝珐琅制作工艺。两个小时的课时,姜馨田授课全程手语无声,现场学员们时时掌声雷动,很难想象,这些掌声来自一群“星星的孩子”。

>>>蜕变

昔日的学生,今天的老师

9月6日上午10时30分,艳阳高照,市北区同沐阳光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门外的牌匾上泛着微光,一楼的就业指导室内,二十余位青年围着两个案桌一一落座,一张桌子上摆放着事先准备好的五颜六色的染料、胶水,还有一捆捆金黄色的铝丝、一些已经初具模型的掐丝珐琅底版和剪刀。

“大家好!今天我来教大家为掐丝珐琅作品底版上色。”姜馨田微笑着用手语开场,妈妈赵琳紧盯着女儿,生怕错过任何一个手势,因为她今天的任务就是一字不漏地为学员们做好翻译。提起“姜馨田”的名字,在青岛家喻户晓,作为一位听障手语主持,她曾是“2008北京残奥会”圣火采集使者,她的“艺术手语”曾跟随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出访94个国家和地区。今天,她化身“老师”,教一群“星星的孩子”一项非遗技艺——掐丝珐琅制作工艺。

学员们紧盯着眼前的这位“老师”,他们看上去似懂非懂,又若有所思。赵琳说罢,姜馨田在一沓固定好铝丝的底版中,选出一张印有“琴屿浪花”字样的底版放在案桌上,紧接着,她又拿起一瓶胶水滴入一盒蓝色的细沙中,妈妈赵琳细致入微地观察着女儿的动作,解释道:“这是用细沙和调沙胶混合起来做颜料,使用前要记得搅拌均匀。”学员们也参照“老师”的每一个动作,认真地重复着她的操作。

“开始填色。”尽管有妈妈在一旁翻译,姜馨田仍用尽量最简短的手语表达指令。她拿起小铲子将颜料均匀地涂抹到底版上,边涂抹边摇匀,偶尔还吹一吹。学员们时不时抬头看看老师,又低下头有模有样地操作着。

姜馨田一边教学,一边仔细地观察着每一位学员的动作。见有的学员上色涂抹不够均匀,她就走上前亲身示范;见有的学员对金黄的铝丝感兴趣,她就拿起剪刀,教学员掐丝、捋丝、上胶。“这是……我们特别期待的一堂课。”看着眼前这位熟悉的“老师”,一位学员眼含羞涩地告诉记者,姜老师经常来看望她们,在这位“老师”身上,她看到了残疾人也可以很自信,也可以有希望。

“馨田也曾是我们这里的学生,今天变成了‘老师’回来教这里的孩子。”杨萍看着姜馨田,眼神里流露出欣慰的神情。

>>>结缘

职业启蒙老师是位“星星”领路人

“看着馨田一步步成长,也是和绝大多数听障孩子一样,非常艰辛。”杨萍告诉记者,她在三十多年前就和赵琳结缘,彼时姜馨田还是一个六七岁的孩子,“难能可贵的是,她对每一项技能的学习都刻苦且用心。”杨萍说,姜馨田最初是学习服装设计,这也和杨萍的特长不谋而合,自此,杨萍就成了姜馨田的服装设计方向的启蒙“老师”。

在辅导中心的隔壁,就是杨萍开办的高级定制服装店,里面陈列着各种款式的中式服装。今年62岁的杨萍从小罹患小儿麻痹症,致使身体残疾,只能坐在轮椅上,但她曾是享誉岛城的打版师,也是青岛第一位肢体残疾的“青岛工匠”。“像阿玛尼等这种大牌订单也接过。”2014年,正是杨萍服装事业发展的高峰期,她成立了青岛市第一家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当时青岛也是优先于全国两年出台的这个政策。”辅导中心成立后,她接纳了40多位“特殊的大孩子”,让他们在康复中就业,在就业中康复,自此,她就成了这些“大孩子”口中的“杨妈妈”。

“他们多数都是自闭症或智力障碍患者。”杨萍边说边划动轮椅引领记者来到一处摆满了掐丝珐琅摆件的案桌前,“这些都是孩子们做的。”杨萍说,这些孩子不同于常人,熟练的能一上午做一个,不熟练的要用一天时间才能完成。

作为辅导中心的大家长,杨萍引进愈疗,尝试用艺术感化孩子们自闭的内心。掐丝珐琅作为一个非遗项目,让很多残疾人士实现了就业增收,杨萍也计划用这项技艺为星星的孩子们找到新的人生方向。去年,她成立了同沐阳光掐丝珐琅工坊,签约山东省手工艺大师邵海珍老师,并邀约其亲临授课,姜馨田也在邵海珍老师的一期培训课中学有所成。

“作为一名残障人士,杨妈妈的自立自强和不断取得的成就一直感染着馨田。”赵琳告诉记者,她曾为姜馨田定做了人生第一套礼服,也身体力行教会了姜鑫田,纵有残障,仍可以光耀他人。

响应市残联积极助残的号召,同沐阳光掐丝珐琅工坊不断针对残疾人及下岗工人开展掐丝珐琅技艺培训,帮助他们实现居家就业。今年五一劳动节期间,同沐阳光掐丝珐琅工坊被青岛市妇联和工会评为掐丝珐琅创新工作室。

“除了掐丝珐琅,还有音乐,让四个自闭症孩子开口说话了。”她指向辅导室内的三架钢琴,这些钢琴都是辅导中心创办后,爱人人士捐赠的。从刚来时拒绝说话,甚至扔剪刀,到后来可以从事简单的劳动,这些孩子也在愈疗中实现了蜕变。

“我来这里八年了,学会了演讲、唱歌还有画画。”一位女学员告诉记者,姜老师和她的妈妈赵琳都常常教她们学画画。

>>>成长

是妈妈,也是老师

辅导室内,姜馨田掐丝珐琅的课程在安静地进行,另一个案桌上,堆放着很多“世界名画大师作品”画册,妈妈赵琳正在给另外十几个孩子辅导绘画技巧,并检查上节美术课上,她给孩子们留下的“作业”。

“这些画册都是赵琳老师和其他几位爱心人士捐赠的。”杨萍告诉记者,绘画也是辅导中心一项主要的愈疗课程。擅长绘画的赵琳就成了这里非签约常驻老师。事实上,赵琳不仅是同沐阳光的老师,她也曾在青岛宁安路小学执教,是一名真正的人民教师。“教 书育人38年,最难教的,是自己的孩子。”赵琳说。

“女儿姜馨田出生三个月时因患肺炎,被注射了超剂量的抗生素,导致她在婴儿时就双耳重度失听,命运之手按下静音键。从此,她生活的世界里安静无声……”赵琳回忆道,在奔走各大医院治疗无果而终,她曾绝望地怀抱着一周岁多的女儿恍恍惚惚走向大海。直到凛冽的浪花打湿了女儿的双脚,女儿惊恐的一声啼哭,猛然将她惊醒,“即使女儿永远听不到声音,身为教师的我也要将声音与音乐注入女儿的生命。”赵琳说,在女儿一岁多时,她开始教她发第一个单韵母a,即便喊哑了声带,她只会模仿我张口摆个a 的口型。面对女儿的张口无声,她也曾焦躁地用力按住女儿的双臂大喊,直至母女两人都哭成泪人。

于是,她一遍又一遍把女儿的手放在自己的喉咙处,让她感触声带的震动,经过了无数次遍枯燥乏味的发音练习,终于在三个月后,女儿发出了a 、o 、e 、i 、u 、v,6个单韵母,“虽然含混不清,但我却听不够!”回忆至此,赵琳已眼含热泪。直到女儿快两岁时,发出了她人生第一个词汇:“妈妈!”那一刻,赵琳把女儿紧紧搂在怀里,泪如雨下!而后,她用家里的单卡录音机一遍遍录下了这个世界上最最动听的声音!

每次进“高压氧舱“时,必须里里外外身穿纯棉或纯线的衣物,若穿化纤衣物就会造成失火,在“大封闭罐”的强度高温和极致寒冷的高低温差压强下,每次妈妈抱着馨田出舱时,全身湿得像个“落汤鸡”,为期36天的两个疗程住院陪床和陪舱治疗过去了,馨田妈妈发现孩子的听力竟没有一丁点儿改善,而她自己却由于舱内高压氧压力过大,反而造成鼓膜外耳道受压出血,听力随之下降。

姜馨田在青岛市中心聋校读四年级时,已认识了很多字,赵琳送给了她一本儿童读物版的《海伦.凯特》简装本。“在读完这本书后,就像是一个正常的孩子,因为她好像看到了她以后的样子,也可以做很多事情,这是女儿第一次敢于主动憧憬美好未来的开始。”赵琳说,最让她欣慰的是,这本书让儿女正视了自己作为一个聋人的价值!

自从女儿参加了啤酒节、模特大赛开始,一举成名,一时间鲜花、掌声把她包围,她的社会角色在学生和公众人物间不停转换,身边也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姜馨田最终还是“听到”了,她曾为此承受巨大压力,也委屈落泪。“不被别人理解,甚至被别人曲解,怎么办?唯有读书。”赵琳让姜馨田带着问题到书中找答案,并学会理解他人,也学会了独自解决遇到的各种困惑。

记者留意到,在和赵琳老师的采访过程中,对于记者的每一个提问,她都会靠上前细听。“馨田两岁那年,我带她进高压氧舱,尝试通过密封式、极高和极低温差压强来调节神经。经历为期36天的两个疗程的陪舱治疗后,女儿的听力没有改善,她却由于舱内高压氧压力过大,造成鼓膜外耳道受压出血,听力随之下降。

“曾经的幼儿,已经书写下了属于她自己的故事。”赵琳欣慰地说,如今,姜鑫田就职于青岛市残联宣文部工作,兼任“同心共情大爱青岛”电视手语节目播报工作,她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残障人的人生价值,通过手语电视栏目,讲好青岛故事和残障人励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