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观察丨“文化‘两创’·政协在线”:齐鲁文脉绵延厚重,薪火相传弦歌不辍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丽平
9月2日~13日,由省委网信办、省政协办公厅主办的“文化‘两创’·政协在线”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举行,走进省政协和济南、青岛、烟台、临沂、德州5市政协,开展行进式采访。这既是一段各地政协工作的展示之旅,也是各地自然人文的寻访之旅。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齐鲁文化绵延厚重。这一路,我们从黄海之滨到渤海之畔,从胶东海岸到西北门户,从2700多年建城史的济南古城到600年历史的烟台所城里,从沂河、沭河到黄河、大运河……行程2000多公里,深刻领略山东的明山秀水、人文荟萃,也由衷感触齐鲁大地的包容、厚重和山东人民的坚毅与勤劳。
所城里
水润万物 生生不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情。自古我们的祖先逐水而居,那就从“水”说起。
9月5日,采访团行至德州西北部的丰乐屯村,大运河在此甩出一道道弯,周围飞鸟翔集、水清岸绿,九曲回转的河道,如一条蜿蜒的巨龙穿越德州,向北而去。运河遗产碑就矗立于此处。
这也是此次行程的最北端,向远眺去就是河北。
“德州段运河保留着运河九曲洄转的原真古貌,这是大运河沿线城市中唯一保存最好、最具原生态的古运河河道风貌。这也是德州段运河最大的特点。”德州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王德胜说。
虽已不再发挥漕运功能,但泱泱运河依然发挥着行洪、灌溉功能,灌溉着两岸庄稼、滋养着德州百姓。
其实,水是德州最鲜明的城市印记,德州城内河道密布。大运河纵贯南北,古黄河横穿东西。德州因黄河而生,因运河而兴。
武庄渡槽
千百年来,黄河浩浩汤汤,在山东最惊险的河段就在德州,历史上黄河历经6次改道,其中2次在德州。德州的“德”就源于“德水”,秦朝时自黄河更名而来。
历史再往前推,德州是大禹治水导河入海的主战场,在德州随处可见大禹元素,以禹命名的禹城市是最好的例证。
可以说,德州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治水史。
水运,通江达海,也造就了德州“神京门户”、“九达天衢”的名号。近年来,德州充分利用其水、陆优势,积极融入京津冀经济圈,为自己争得了更多可能。
武城县四女寺水利枢纽
如今,黄河早已安澜,运河滋养百姓。德州人民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两河牵手”工程,将黄河、大运河用河道连接,这既是河道的连接,也是黄河农耕文化与运河商贸文明的连接,德州人民正续写着与水共生的城市发展史。
除了德州的两河,这一路经历的明山秀水何其多。
在济南,于城市的角落处,总会不经意出现一股清泉、一口古井,曲水绕城、清澈柔美,将南方的灵秀之气融入到北方雄浑的舜山禹水间。中国第一大泉水湖大明湖如一块翡翠镶嵌在城市中央,造就了“鸣湖泛舟”的八景之一。
还有,河面开阔、风光旖旎的临沂母亲河沂河,鸥鹭成群、荻芦密布的烟台逛荡河等等,无不吟诵着齐鲁大地上水润万物、湍湍不息的生命之歌。
崇文尚儒 弦歌不辍
水脉,亦是文脉。
河流贯通古今,文脉弦歌不辍。不同河流孕育出不同地域文化。
说到文化,那就从有9000多年人类活动史、4000多年文明史、2700多年建城史的泉城济南说起。
历史上的济南崇文尚儒,兴学重教,闵子书院、历山书院等名声远播,生活中逢人就称“老师”是最好的佐证。
济南文化遗产丰富,人文底蕴厚重。无数文坛巨匠、艺苑名伶与济南结下深厚缘分,我们最熟知的北宋“济南二安”李清照、辛弃疾便是代表。
站在大明湖畔,伴着满塘翠绿、垂柳扶风,“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易安居士的词不禁脱口而出。
傍晚漫步于大明湖畔,一路上弦音不断,戏曲声、二胡声不绝于耳。追溯历史才知,济南是曲艺名城。马三立、骆玉笙等曲艺泰斗都曾在济南登台献艺。曲艺界曾有句话:“北京学艺,天津练活儿,济南提门槛儿”,这让济南在曲艺界有与北京、天津比肩的底气。
文昌阁
此次行程中,印象最深的一处文化场所是一座建在小学校园里的文昌阁。
该文昌阁位于德州市平原县恩城镇中心小学内,穿过校区,伴着孩子的打闹声,就来到位于学校一隅的文昌阁。工作人员介绍,平原文昌阁始建于明成化年间,距今有500余年历史,曾经历过两次修葺,在历史长河中几经变迁,曾一度破败。2005年,当地文人志士自发筹款重修,让这座五百多年历史的文昌阁重放异彩。
现在的文昌阁红柱青瓦,古柏森森,建筑形制为下方、上圆、尖顶,取“天圆地方”之意。沿着“马道式”坡道而上,就到了整个建筑的上层,红漆木质窗棂,顶部青瓦翘角。站台露台上,台下就是嬉戏打闹的孩童,这仿佛是新生与重生的相遇,历史与现代的碰撞,来自500年前的守望,让这里成为一处独特的所在。
与德州内陆、运河文化相对,青岛、烟台的海洋文化独具特色。“虽然青岛建制只有133年,但青岛的文明史却可追溯久远。”青岛市政协专职常委张墨英说,青岛最悠久的建筑明朝古庙天后宫就是最好的例证,它距今500余年,其所承载的妈祖文化体现了中国海洋文化的独特魅力。
沉浸式演出《妇救会》
沉浸式演出以蓝天为幕,以土墙、农舍为舞台。
薪火相传 与时俱进
对于传统文化,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一路上的各种博物馆无不体现着齐鲁大地厚重的文化和山东人民对文脉的创新传承。
在烟台,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所城里是烟台城市的发祥地。
所城里
站在城墙上远眺,青砖黛瓦的房屋鳞次栉比,古街街道清晰可见,仿佛穿越到了古代。所城里最初建于明代,主要用于海防。城内保存了大量清代和民国时期的传统民宅建筑,展现了胶东地区民居的文化。
如今,所城里历史文化街区经过修缮面貌一新,引入了烟台剪纸、螳螂拳、胶东手作香、泥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项目。
京剧泥塑精微彩绘脸谱制作技艺传承人陈玉山将泥塑与京剧脸谱相结合,把京剧脸谱画在泥塑上,通过色彩的碰撞、烈火的淬炼,探寻出京剧脸谱艺术的独特之美,也展现了烟台“京剧之乡”的城市魅力。
无独有偶,济南古城—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内鲁韵齐风、百花齐放,汇聚了千百年来光彩夺目的齐鲁文化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济南皮影戏传承人李娟在这里创办了一间皮影工作室,“我希望能创办一个让孩子们伸手就可以摸到皮影的空间。”在李娟的皮影工作室内,既有传统皮影,也有皮影首饰,将皮影融入人们生活。
此外,还有为纪念将中国信史提前1000余年的“甲骨文之父”王懿荣,所建的王懿荣纪念馆;为纪念钢八连朱村抗日战斗村民自发建造的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展现沂蒙人民“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大爱情怀的沂蒙红嫂纪念馆;展现青岛建制130年历史的青岛政协文史馆等等。
青岛政协文史馆
所有这些,无不诉说着齐风鲁韵的浩荡悠长和山东人民的崇德尚文。
近年来,山东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山东课题研究,努力把文化遗产守护好,让历史文脉传下去。
短短十几日的行程只能窥见山东文化的一鳞半爪,只能领略齐鲁大地的风光一角。但尽管管中窥豹,也足见山东文脉之深厚、传承之用心。
王懿荣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