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海101”和“北斗号”两艘科考船面向公众开放!2024年青岛市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举行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丽平
9月20日,2024年青岛市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在青岛奥帆博物馆启动。“蓝海101”和“北斗号”两艘科考船面向公众开放,为公众深入了解海洋科考和技术发展成果提供重要窗口。
启动仪式上,发布了全媒体沉浸式海洋科普栏目《探海》,《探海》节目总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华军发来视频致辞。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徐凌云和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秦云鹏向澳门路小学学生代表赠送青岛海洋科普联盟出版的原创科普书籍《碳中和与海洋 100 问》和《走进红树林的世界》,助力青少年普及海洋知识,提升保护海洋意识。
“蓝海101”号调查船船长禹昊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时永强博士向公众展示了科考成果,分享科考故事。
“你能看到空气的形状吗”、“如何让乒乓球像机关枪一样连续不断发射呢”……在启动仪式上,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小课堂吸引了小朋友们的踊跃参与。“我们登上了科考船、看到了各种海洋标本,让我们大开眼界,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科技的发达,在心里也种下了一颗科技的梦想。”澳门路小学学生朱禹霏说。
活动现场还举办海洋生物标本科普展、流动科技馆巡展和科学秀表演,吸引不少群众驻足观看,激发了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2024年青岛市全国科普日活动由市科协、市委宣传部等18家单位联合主办,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协力建设科技强国”为主题,以“1246”架构为主线,开展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组织区(市)、多部门联合等两类系统领域活动,举办科普阵地、学会科普、高校科协、企业科协等四项联合行动,发布“千万IP创科普”、乡村振兴科普、青少年科学教育、食品安全科普、“云上科普日”、巾帼科普活动等六大专项行动,形成“大科普”工作格局。活动期间组织215个科普场馆面向公众免费或优惠开放,开展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3000余场。
近年来,市科协积极探索科普工作新路径。联合相关部门,一年来协同开展科普活动1.6万余场次,惠及群众3800余万人次,提高科普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为青岛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动力。
全国科普日由中国科协发起,全国各级科协组织和系统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颁布和实施而举办的各类科普活动,定在每年九月的第三个公休日。2002年6月29日,我国第一部关于科普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正式颁布实施。2003年6月29日,在《科普法》颁布一周年之际,为在全国掀起宣传贯彻落实《科普法》的热潮,中国科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科普活动。自此,中国科协每年都组织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在全国开展科普日活动。
“蓝海101”首席科学家分享“蓝海101”故事
2024年青岛市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中,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蓝海101”首席科学家时永强分享了他与“蓝海101”号的故事。
时永强介绍,他跟随“蓝海101”号共出海8次,其中5次是以航次首席科学家的身份带队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享航次。
“蓝海101”号是一艘具备全球航行能力、并以调查渔业资源为主的综合性科考船,它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渔业资源调查船,自2019年开始执行共享航次以来,累计已为40多家单位的600多人次提供了搭载服务,科学支撑黄渤海生态系统健康监测及生物多样性保护。
“对我来说,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渔业资源调查时,我们克服了10级以上大风、5米以上浪及冰雪交加等恶劣天气条件的影响,获取了高质量的第一手渔业调查数据和资料。”时永强说,通过综合调查和科学评估,为我国渔业资源养护和管理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2023年11月,“蓝海101”号从近海走向深蓝,开始执行中西印度洋公海渔业资源综合科学调查,采集到大量珍贵的远洋渔业金枪鱼、剑鱼、鱿鱼等样品,误捕的海龟等珍稀濒危动物也在现场放归大自然。
“正是由于我们有了‘蓝海101’号这艘国内最先进的渔业资源调查船,才让我们有能力去深海大洋中探测渔业资源,其彰显了我国的科技实力,也为大洋公海渔业资源的国际管理和渔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中国贡献。”
时永强介绍,“蓝海101”号为公众提供了科普平台,让学生提供登船、参观,向他们展示科考作业中使用的一些仪器,比如如何采集海里的水、海里的鱼等,并且都会为公众进行科普讲解。“希望在小朋友心里种上一颗科学的种子,让他们在未来能探索更多海洋奥秘。”时永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