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港走出“人民工匠”——半岛全媒体记者专访许振超

2024-09-25 15:29 大众·半岛新闻阅读 (33389)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郑成海 朱佳鑫

他靠自学成才打破了外国厂家的封锁,从一名普通的桥吊司机变身“技术大拿”;他带领团队十年磨一剑,先后九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作业世界纪录;他率先垂范,练出的一身绝活已在码头上薪火相传……他就是刚刚被授予“人民工匠”国家荣誉称号的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工程技术部固机高级经理许振超。

>>>打破封锁

从普通司机变身桥吊专家

作为世界第四大港,山东港口青岛港货物年吞吐量已突破7亿吨,集装箱年吞吐量高达3000万标准箱。耀眼的成绩背后,正是许许多多像许振超一样的港口工人日夜奋战的结果。

时间回溯到40年前,青岛港开始筹建专业集装箱公司,时年34岁的许振超被选为第一批桥吊司机。那时,桥吊堪称高科技的代名词,核心技术掌握在国外厂家手里,由于受到技术上的封锁,港口工人们吃了不少苦头。

许振超回忆,每当桥吊出现故障,厂家技术人员赶来维修时,都会锁上门不让港口工人靠近。“他们甚至还直言不讳地说,‘就算愿意教,你们也不可能学会’。”许振超感慨地说,当时,外方技术人员的这番话深深地刺痛了自己,他暗下决心,一定要为中国港口工人争口气。

有一次,队里的桥吊又坏了,厂家工程师报价2000元才能修复。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2000元可不是一个小数目。经过检查,许振超发现只是一个电路板出现了故障。他骑着自行车赶到五金店,花8元钱买回零件换上,经过一番调试,桥吊又开始运行了。

虽然只有初中学历,但许振超从小就喜欢钻研。自从当上桥吊司机以后,他每天下班都会带上备用控制板,回家后对着台灯仔细观察,一笔一笔绘制电路图。许振超前前后后用了4年时间一共倒推了12块模板,完成了整整两大摞完整详尽的电路图。凭着这股劲儿,他逐步掌握了各类桥吊技术参数和设备性能,不仅能排除一般的机械故障,还能修复精密部件。

“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凭,但不能没有知识,可以不进大学殿堂,但不能不学习。”许振超既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靠着业余时间不断钻研,他从一名普通桥吊司机逐渐变成“技术大拿”。

>>>闯出品牌

不拒脏活累活打造精品航线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山东港口青岛港航线总数累计超过220条,遍及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航线总数稳居北方港口首位。谁能想到,40年前,青岛港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港”,许振超和队友们靠着苦干加巧干,硬是闯出了一片天。

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这一理念就成为港口工人的真实写照。“当时,竞争对手非常多,沿海不少港口都比我们有优势。”许振超回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和队友们开展劳动竞赛,脏活累活抢着干,在航运市场逐渐打出了名声。

有一次,一艘老旧集装箱船在其他港口靠泊遭到拒绝后来到青岛。在装卸过程中,许振超和队友们谨慎操作,尽可能保持匀速运行。最终,数千个集装箱无一破损,客户从此刮目相看。

他还回忆,当时,由于码头条件不是太好,很多货轮必须趁着高潮进港,并且要求一次装卸完,这对效率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为了留住客户,许振超和队友们提出了一个目标,不管出现什么故障,15分钟必须解决问题。在当时的条件下,这对技术和维修人员是极大的考验。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许振超和队友们接了一条远洋航线,一共八艘船,平均12天到港一次。每次到达港口,留给工人们的作业时间最多8小时。如何保证每艘船到港后都能及时完成装卸?许振超说,他们一方面确保设备不出故障,另一方面要求司机作业效率必须达到每小时30箱。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每一次都提前完成任务,这条航线后来被评为精品航线。

许振超介绍,那是青岛港第一次在装卸效率方面有了非常大的突破,各项标准和能力都上了一个新台阶,这为后来接连刷新世界纪录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创造奇迹

带领团队九破世界纪录

时至今日,每当提到“振超效率”,每一位青岛港人都会感到无比自豪。从2003年起,许振超带领团队一次次创造了属于港口工人的奇迹。

许振超坦言,最初并没有想去破纪录,从本心来讲,只是想去检验一下自己带的这支队伍到底怎么样。“我们很想知道,经过十年磨炼,这支队伍在航运界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当时,香港HIT码头的作业效率是每小时336箱,处于世界第一。而经过测算,青岛港的效率已突破每小时300箱。在发起挑战之前,许振超又组织了两次测试,发现团队的效率达到了每小时312箱和315箱。“这样我心里就有底了,因为我们冲击世界最快的集装箱装卸纪录,已经有了非常厚实的基础。”

2003年4月27日,“大会战”正式打响。装卸效率的提升,桥吊只是其中一个环节,还需要拖车、轮胎吊等流程均做到畅通无阻。为此,公司调动全体人员“参战”。然而,那天晚上,意外情况还是出现了——那艘船的超重箱特别多,比一般的船几乎多出了一倍。

许振超介绍,正常情况下,如果集装箱很轻,就可以高速地运行,但如果集装箱超过16吨,桥吊运行速度就会自动降下来。许振超临危不乱,他和队友们迅速采取有效应对措施,让八台桥吊满负荷运行、满时间工作,一举打破世界纪录。“晚上8点开始,凌晨2点35分结束,每小时339箱,成功超越。”

仅多了3个集装箱,许振超和队友们认为超得太少了。在当年的9月份,他带领团队又一次发起挑战,每小时的作业效率达到了381箱,再次刷新纪录。此后,团队又先后七次打破世界纪录,使“振超效率”成为港航界的一块“金字招牌”,也成为中国港口领先世界的生动例证。

“我们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要干扎实,从技术原理基础,到现场实际操作,都必须从难从严。”许振超介绍,一次次冲击世界纪录,让团队的整体实力提高了不少。“骨气+底气+技能,最后我们就成了世界第四大港。”他总结道。

>>>苦练本领

人人练技术个个有绝活

9月20日,在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许振超技能大师工作室”,74岁的许振超与年轻的港口工人刘起就作业中的技术难题展开热烈交流。

刘起介绍,他是码头上的一名普通桥吊司机,虽然已经是第三代了,但是许队长当年发明的绝活一直在用,大家也一直在练。“尤其是‘无声响’和‘一钩准’等绝技,帮助桥吊队作业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让团队的服务得到了客户的一致好评。”

早在40年前,许振超就常对工友们说,“咱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做个能工巧匠,练一身绝活,同样无愧于时代。”作为队长,他定下了“人人练技术、人人有绝活”的规矩,桥吊队成为青岛港最早的一支绝活团队。他不仅自己练就了“一钩准”“一钩净”“无声响操作”等基本功,还先后带出了“王啸飞燕”“显新穿针”“刘洋神绳”等一大批工人品牌。

光练好绝活远远不够,许振超还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2006年,他带领团队进行了2年的技术攻关,首次实施集装箱轮胎吊“油改电”技术改造,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年节约生产成本2000万元,实现了大气污染零排放。国内其他港口以及新加坡、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码头纷纷效仿。

2011年,人社部颁发的“许振超技能大师工作室”揭牌成立,许振超有了更新的舞台。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围绕码头安全生产需求开展了一系列科技攻关——完成了“集装箱岸边智能操作系统”,在世界集装箱码头率先实现“桥板头无人”,解决了集装箱桥板头作业人机交叉的风险问题;打造“48小时泊位预报、24小时确报”服务品牌,每年为船公司节约燃油1.26万吨;“真情保班”、“大件完美工艺”成为山东省服务名牌……许振超带领团队申报国家专利108项,完成技术革新项目998项,成为名副其实的“金牌工人”。

这些年来,在山东港口青岛港,像许振超一样的“大国工匠”正在不断涌现。比如,张连钢扎根港口研发生产一线几十年,带领团队破解了十几项世界级难题,打造出全球领先、亚洲首个全自动化码头。

>>>精益求精

要培养一颗工匠的心

从“金牌工人”到“人民工匠”,许振超对工匠精神有着深刻的理解。

“只有从内心深处敬重劳动,才能把手头的活精益求精地干好。”在许振超看来,工匠精神的本质是热爱劳动、敬畏劳动、尊重劳动,传承工匠精神、培育工匠精神,最主要的是培养一颗工匠的心。“只有内心强大,才能克服学习工作中的任何困难,才能承担起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的重任。”他说。

谈到对年轻人的建议时,许振超认为,既然来到港口,既然到了码头,就要做码头的主人,具体地说,要成为一个复合型的技术工人。他向记者坦言,许多技术上的突破正是在劳动中不断创新才实现的。他勉励年轻一代的港口工人,要不断发扬和传承工匠精神,把青岛港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无论起点多低、岗位多平凡,只要勤学习、肯进取、敢开创,就一定能够不断进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许振超说。

9月20日,站在前湾港码头,看着眼前繁忙的作业场景,许振超感到万分自豪。从1987年开设建设,这片港区从荒滩逐渐变成了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现代化集装箱码头。刚刚获批的青岛港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再造一个青岛港。这意味着,未来的青岛港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未来集装箱可能会直接从船上装卸到堆场上。现在堆场已经很大了,但还是不够用,怎么办?未来可能会向空中发展。”许振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