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大营救!男子独自爬崂山失温闹悬,救援队火速搜寻“抢”回一命
2025年1月24日16时24分,青岛红十字搜救队接到驴友求助,其在崂山巨峰景区附近羊角石迷路被困,需要救援!求助者是一位年轻的小伙子,他说自己太冷了,腿没有知觉无法站立,头部昏昏沉沉想要睡觉,通过其自述判断求助者接近中度失温状态。
救援队告诫求助者尽量活动,哪怕用双手揉搓大腿,裹紧衣服,绝对不能睡觉,如果睡觉,就可能再也醒不过来。5分钟后,救援队员携带保温毯、暖宝宝、热水等分别从港东基地、大河东工作站、城阳、市区、西海岸新区等处向事发山域集结。
17时18分,一梯队队员到达山下,开始登山搜救。前指指令后续队员跟着一梯队留下的路标进山。期间,求助者多次拨打电话,但是意识模糊,语言不清,嗜睡,情况危急。18时31分,一梯队距离求助者直线距离约1000米,此时,求助者已经无法接听电话。队员快马加鞭,极速前进。19时3分,救援队员终于在海拔700多米的羊头石附近找到了求助者,立即为其补充热水,并采取物理复温措施。
鉴于求助者的状况,前指联系求助者家属拨打120上山接应。19时19分,山上气温下降,被救人员依然未恢复独立行走能力,搜救队计划担架转运,因山势陡峭,决定启动第二梯队支援。第二梯队到达现场后,经过现场急救,求助者逐渐清醒,腿部知觉有所恢复,救援队员开始搀扶其慢慢活动,以尽快恢复体温及活动能力。19时41分,求助者逐渐恢复行动能力,队员搀扶其往山下转移。此时,二梯队队员陆续到达,登山增援。
20时39分,求助者逐渐恢复状态,可以自主行走了,精神状态恢复,且能聊天了。经过近2个小时的下撤,21时30分全员到达天地醇和。鉴于求助者的状态已恢复正常,经与120指挥中心沟通,取消120救援,求助者跟随家人回家。
经了解,求助者25岁,已婚有孩子,自己开店做生意,喜欢户外活动,经常独自爬山。23时47分,救援队接到被救者父亲的电话,感谢救援队员的及时救援,救回了孩子的生命。
青岛红十字搜救队提醒,在野外登山时,一定要把安全放在首位,千万不要冒险走野路。登山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应携带必要登山装备,除日常用品外,务必携带手电筒、哨子、地图、指南针、急救包、足够的食物和水等应急物品。这些装备在关键时刻可能成为救命的工具。出门前将自己的活动计划告诉家人。年纪大的人和有疾病的人要量力而行,尽量有他人陪同。注意气温变化等气象信息,冬季注意积雪落叶,夏季要注意防蚊虫叮咬和毒蛇。
登山爱好者更应注意自身身体机能,如果有疾病史不适宜登山。应做好提前下山准备,不要等到太阳下山时才返回。如果遇到危险,冷静求救。若不慎受伤,可先自行查看伤口,简单进行包扎,如果有骨折的情况,可利用身边的树枝木棍之类的固定伤处,防止二次受伤。
延伸:
什么是失温?
失温,是一种严重的体温过低病症,其症状随体温的下降而逐渐加重。从轻度的寒颤、疲劳到中度的失去意识、反射减退,再到重度的生命体征衰竭、心肺功能停止,每一个阶段都需要高度警惕和及时救治。
1、轻度失温
当体温下降至33-35℃时,标志着轻度失温的发生,患者会感到极度寒冷,身体不由自主地颤抖以产生热量,由于血液循环减缓,四肢末端温度显著降低。
面部血液循环减少,导致面色苍白,患者可能感到极度疲劳,语言表达能力下降,肌肉可能不受意识控制,出现僵硬或颤抖,出现认知与情绪变化,包括呆滞、记忆力减退、情绪改变或失去理智等,心跳速度可能逐渐减慢。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视觉或听觉上的幻觉。
2、中度失温
患者体温进一步下降至32℃以下时,进入中度失温阶段。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加重,认知能力持续下降,出现昏睡状态,患者逐渐失去意识,进入类似冬眠的状态,瞳孔反应迟钝,瞳孔扩张,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减弱。
血液循环和呼吸系统的功能均显著下降,在体温过低的情况下,患者可能出现反常的脱衣服行为,这是由于体温调节中枢紊乱所致,房颤的发生率增加,心脏功能受到严重影响。
3、重度失温
当体温降至28℃以下时,进入重度失温阶段,大脑功能严重受损,患者完全失去意识,血压、心率和心输出量均持续下降,接近生命极限。
由于长期低温导致的器官功能衰竭,特别是心肺功能受到致命打击,全身肌肉变得僵硬,无法自主活动。呼吸和心跳变得非常微弱,甚至可能停止。
在户外活动中,应特别注意保暖和热量补给,以预防失温的发生。一旦出现失温症状,应立即采取保暖措施并寻求医疗救助。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洪智 救援队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