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青岛|青岛与大片,双向奔赴——探访青岛电影博物馆,讲电影故事看炫彩光影

2025-02-19 08:34 大众·半岛新闻阅读 (43569)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张文艳

2025年开年,最热的莫过于电影。

春节档热门电影,至今仍在持续,这些电影中,有不少的青岛元素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为电影之都,青岛在中国的影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一场春日之旅,行走在光影的路上,其实就是在回顾这座城市与电影的关系。借助《哪吒》系列电影中的经典台词,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互为对方的一半”。

走过1907光影俱乐部,去了中国电影院,走入蝴蝶楼,最后一站,抵达了城堡博物馆青岛电影博物馆,感受到了电影发展的历程。

电影故事 

从幻灯片讲起

追溯青岛与电影的历史,就是在追溯一座城市的成长史。

青岛电影博物馆,记录着电影的起点与青岛电影的腾飞。一座城堡式的建筑,在影都山畔,让很多人惊奇,但很多人不知道,这里原来是一处博物馆。

驱车抵达滨海大道2777号,遥望红色的城堡,几番路过,终于得见真容。

近了,看清了城堡的样貌,电影的元素渗透在细节当中,放映机、胶片,装饰着梦幻。其实,城堡也是一处隧道,一边是车流不息,一边是时光如旅。

博物馆讲解员孙楠带领半岛全媒体记者全程参观,“青岛电影博物馆于2018年4月开放,一层展区展陈面积大概有2700平方米,由序厅、世界厅、青岛厅三个展厅构成,展示了电影与中国与青岛的渊源”。

走过光影长廊,进入世界电影的历程。电影的故事起源于1640年。这一年,一位名叫奇瑟的教士发明了一种叫魔法灯的幻灯机,运用镜头及镜子反射光线的原理,将图片反射在墙面上。其实,这一原理我们的先辈们早已运用过,那就是皮影戏。元代时,皮影戏对外传播到各个国家,人们称它为“中国影灯”,无疑是幻灯机的基础。

只是,这种在当时看起来非常奇怪的发明,被指控是一种妖术,奇瑟最终断送了性命。

尽管路有荆棘,电影发展的脚步未曾停歇。

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的一家咖啡馆地下室,卢米埃尔兄弟向观众展现了他们的新发明:电影与电影放映机。此前一年,托马斯·爱迪生发明的连续照片放映机引入巴黎,机器一米五左右,花费25分法郎后,从上方往盒子里看,就能观赏连续运动的图像。

卢米埃尔兄弟改进之后,向公众放映了包括《工厂大门》《水浇园丁》在内的10部电影,这是他们的第一次公开售票放映。32人(亦有说法为33人)付钱观赏,另有受邀前来的嘉宾。人们将这一天定为电影的诞生日。而《火车进站》是他们最为著名的代表作,在青岛博物馆里,不但可以看到电影的片段,在二楼的拾光里休闲区,还可以看到复原的场景,以及相关的文创。

趣味十足的艺术很快被魔术师乔治·梅里爱运用起来,有系统地将戏剧表演的方法,配合着剧本、演员、服装、布置等运用到电影中,也就是现代电影拍摄的雏形。

1905年,任景丰从北京东交民巷的德国商人手中,购得了法国制造的木匣手摇摄影机及胶片,利用日光为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拍摄了舞台纪录片《定军山》,这是中国人拍摄的首部影片。当年的影片被称为“影戏”,所以电影的出现是与戏剧共生的,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逐渐广泛地使用“电影”一词。

“青岛作为电影的早期的见证者之一,也可以说与电影是共同成长的,中山路及周边作为当时青岛时尚的汇集地,早在20世纪初,一些饭店俱乐部就开始放映电影,亨利王子大饭店(今栈桥王子饭店)在1905年放映欧美电影,而那个时候距离电影问世也不过10年的时间。水兵俱乐部从1907年开始会定期上映当时最时髦的无声电影,因此后来得名1907光影俱乐部”,孙楠告诉半岛全媒体记者。

一条长长的建筑模型与图片组成的胶片,记录着电影进入青岛的历程。

青岛的特殊历史背景,让这座城市成为电影登陆较早的城市之一。早期放映的影片多为欧美短片,内容涵盖风景、时事、喜剧等,虽然影片内容和放映条件有限,但却为青岛打开了一扇通往电影世界的大门,成为电影文化的萌芽。在无声电影放映的微光中,电影征程悄然启航。

青影拓荒 

电影院中的国字号

春节期间,前往中国电影院,看电影的队伍已经排到了门外。

至今,电影院里还保留有一部分当年的装修原貌。相对于其他的建筑,中国电影院面积不大,显得局促,文史专家王铎先生说是因为当年中山路上空地不多,影院属于插建的。

虽然不如银行建筑宏大,但中国电影院的故事却是丰富的,老青岛人看电影大都会选择这里,人生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电影记忆。

建筑诞生之时,它的名字是山东大戏院。

“我们中国人在青岛自主经营的第一家影院就是山东大戏院,建成于1931年。开业当天,播放的也是中国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而作为导演张石川先生也特别邀请到了当时的电影皇后胡蝶来青岛剪彩,当时的青岛市民都想看一看胡蝶风采,甚至造成了中山路拥堵的一个现象”,孙楠说。

中国电影进入青岛,经历了一段沧桑。1926年,由美国回来的孙瑜在青筹备拍摄故事片《青岛之波》,未能成型。此后的几年里,电影院也陆续出现,但大都是外国人经营。因此,导致国产影片也很难得到放映。

青岛的电影历史,就如同哪吒高呼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充满了不服输与逆袭的精神。

20世纪30年代,青岛回归后的快速发展时期,娱乐事业也有了一席之地,为了让中国电影有自己的放映机会,1930年,上海的一些电影制片商联合几位资本家在青岛筹划建立“青岛大戏院”。董事长为山左银行的总经理刘鸣卿,董事有张立堂、张石川、王召麟、吴积庆、杨吉云等人。

因此,在中山路上,董事会斥巨资购得一块空地,从上海聘来设计师,兴建电影院。工程从1930年秋动工,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在1931年12月完工。影院在当时是以戏院的名字出世的,初建就是一栋四层楼房建筑,面积为1500平方米。一、二层为观众厅,设有座位750个,座席虽比戏院少,但在当时电影院中是最大的。三楼是放映室,四楼为宿舍。在开业前,经过董事会决定,正式改名为“山东大戏院”。

1931年12月3日,经理杨吉云在冠县路却尔斯登酒厅设宴招待各界友人,为影院开幕造势。是年12月15日,“山东大戏院”隆重开幕!可以说,也为电影在青岛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开幕的第一部电影,就是胡蝶主演的《歌女红牡丹》。这部电影由洪深编剧,张石川导演,董克毅摄影。影片讲述了一个艺名红牡丹的歌女遵母命嫁给了一个无赖丈夫,备受欺凌却始终宽厚忍让,最终将其感化使之改邪归正的故事。

《歌女红牡丹》在中国影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采用蜡盘发声,也就是先将电影拍好,演员背熟台词后再到百代唱片公司将台词录到蜡盘上,标志着中国电影进入有声时代。凭此作品,胡蝶红遍大江南北,当年的青岛啤酒也曾以她为原型设计制作过广告,如今八大关里的蝴蝶楼就与她有关。

影坛三杰 

扛起电影发展的重担

青岛电影博物馆里,专门介绍了当年的“影坛三杰”:洪深、孙瑜和崔嵬。他们都在青岛拍摄过电影,也在青岛生活过。也是他们,向影视界展示了青岛得天独厚的取景条件,处处皆风景。

洪深(1884~1955年),江苏常州人,是导演、剧作家、教育家,中国早期电影开拓者。1913年,洪深的父亲洪述祖因卷入宋教仁遇刺案,避居青岛。洪深彼时正在清华大学读书,连续两年的寒暑假,他都在青岛度过,位于崂山的别墅观川台,给他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他的戏剧处女作《卖梨人》,是崂山梨树给他的灵感,成为国内第一部有对白的独幕话剧。然而,日本侵略青岛后,鸠占鹊巢,将观川台强行霸占,作为料理店使用。悲痛之余,1934年,洪深来国立山东大学任外文系主任,看到旧居惨状写了《我的失地》一文,洪深写道:“每次到青岛,总是设法到南九水去探视一次,独自一人的时候多。”

基于此,洪深写下了剧本《劫后桃花》。电影于1935年到青岛取景拍摄,主演仍为胡蝶,导演是山东大戏院的股东之一的张石川。

“1935年暮春,外景队一行乘船来到青岛,但一下船就在码头上为影迷包围。她们住在瀛洲旅社,先后在丹山、汇泉、太平角一带拍外景,当时桃花早已凋谢,是道具师把假桃花悬在枝头上拍摄的。外景拍完时,洪深与外景队会餐,洪深唱了京剧,胡蝶唱了歌,气氛十分热烈。胡蝶晚年在回忆录中还对《劫后桃花》的拍摄记忆犹新”。(《胡蝶曾两次来青岛》1989年5月21日)

蝴蝶楼是取景地之一,也作为一座展示电影历程的标志性建筑,听涛诉说,讲述电影人的往事。

诗人导演孙瑜是四川人,但他把青岛视为第二故乡。1935年,他带领《到自然去》剧组来青岛取景,弥补了《青岛之波》的遗憾。也是在1935年,由许幸之执导,田汉、夏衍编剧的电影《风云儿女》在青岛拍摄。这部电影以抗日救亡为主题,其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更是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传唱至今。影片中青岛的栈桥、八大关等标志性景点在银幕上首次亮相,展现出青岛独特的城市风貌,也让青岛的名字随着电影的传播而广为人知。

“贞如翠竹明于雪,静似苍松矫若龙”,这是作家老舍给予崔嵬的评价。他是集演员、导演、编剧为一身的电影艺术家,10岁便随父母来到青岛,从上学起他就对戏剧兴趣浓厚。阴差阳错地,走上了电影演员的道路,主演了《宋景诗》《海魂》等多部影片,而他导演的《青春之歌》,在青岛拍摄,成为一个时代的代表作。

青岛解放后,电影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95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在青岛拍摄了《海上风暴》的外景。两年后,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葡萄熟了的时候》,大部分都是在青岛郊区取景的。1953年,上影厂再次来到青岛,拍摄了《斩断魔爪》,其中部分镜头是在鱼山路等地取景的。1956年,上影厂的《两个小足球队》和长影厂的《怒海轻骑》都让青岛的美景成为了影片的重要组成部分。1957年,长影厂的《古刹钟声》将崂山太清宫作为背景地。同年,还有多部影片如《乘风破浪》《青春之歌》《悬崖》等在青岛取景拍摄,其中《敢想敢做的人》更是根据青岛市话剧团的同名话剧改编,由山东电影制片厂搬上大银幕,并大部分在青岛完成拍摄。

1980年,电影《苗苗》在青岛拍摄,这部以教师为主角的电影,充满了温情和正能量,展现了青岛的校园生活和城市风光,也展现了平凡人身上的温暖与力量。1984年,电影《海滩》在黄岛拍摄,该片由滕文骥执导,是中国第一部在海滩实景拍摄的电影,影片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人性的探索,引起了电影界的广泛关注。此后,《喜盈门》《红高粱》等多部经典影片也纷纷在青岛取景,这些影片不仅在国内取得了巨大成功,还在国际上获得了多个奖项,这些作品,是青岛电影发展的璀璨明珠,见证着青岛从电影发展初期的摸索前行,到如今在电影界大放异彩的蜕变。

电影之都 

无愧天然取景地

电影博物馆的展览橱窗里,老电影海报、杂志、剪报、实物,展示着电影的历程。这些藏品,均出自台湾省收藏家许伯夷之手。

“博物馆里馆藏的电影放映器材、影片光碟、电影文献、杂志等8000多件,很多都来自许先生的捐赠”,孙楠说。

许伯夷是台湾省著名的企业家、慈善家、收藏家,长期投身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对两岸交流与友好往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藏品有很多稀世珍宝。而他也热心文化事业。1989年,在北京资助创立了中国话剧“金狮奖”,是中国话剧艺术的最高政府奖项。他的足迹遍布中华大地,藏品也捐赠了多家博物馆。

橱窗里,《电影宣传》期刊,各种型号的放映机、摄影机,早年的宣传海报,是一代人的电影记忆。不经意间,走入了青岛地图,脚下是热门的取景地,八大关、奥帆中心、浴场,是斑斓的影视地图。柱状的影视作品介绍上,放映着不同年代电影作品的画面,参观的一对年轻情侣表示,没想到这么多影视剧都是在青岛拍的。

“蔚蓝的大海,柔软的沙滩,多姿的建筑,在20世纪初就吸引着各地电影人来青岛拍摄和取景;改革开放以来,青岛的电影事业飞速发展,每年都有多部电影同时拍摄,与早期相比,数量、质量以及知名度均有显著提高。进入21世纪,估计每年有百余部影视作品在青岛拍摄,每年全国在内地摄制的影视剧中,近三分之一在青岛取过景”,博物馆里的统计文字,足以证明了这座城市为影视事业所做的贡献。

深厚的影视根基,让影视产业发展的速度加快,因此,21世纪,来到了黄金时代。2013年,青岛影视基地龙头项目青岛东方影都正式启动,历经4年零7个月竣工落成。这座占地170万平方米的影视产业园配置了40个国际标准摄影棚、32个置景车间,配建有数字影音中心、影视虚拟拍摄制作平台等硬件设施,为科幻电影和工业大片的拍摄制作提供了有力支撑,成为《流浪地球》、“封神”系列的最终选择。

2018年东方影都的建成,不仅提升了青岛电影产业的硬件水平,还吸引了大量的影视人才和企业入驻,形成了完整的影视产业链,推动了青岛电影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同年的2018年4月,电影博物馆开放一层展区,展示了电影的历史,也展示了电影与青岛的渊源。数百部在青岛拍摄的影视剧,在小屏幕上循环放映,在长廊里展示,直观而自豪地向游客展现多年来的佳作。

当然,现代化的技术运用也是电影发展的推手。在博物馆里,还可以体验一些动作捕捉技术,以及VR过山车、电影后期制作流程等,当艺术有了技术的加持,则无异于给想象加上了一对翅膀,因此科幻、魔幻类电影才能够顺利实现。

步入城堡的二楼,是拾光里休闲区,是游客喝咖啡、购买文创、剧场研学的地方,半岛全媒体记者注意到,从一楼到二楼都有“封神”系列演员的人形立牌,其中青岛演员黄渤、夏雨等,为家乡的影视产业助力宣传,黄渤还将主演《青岛往事》获得的奖杯,捐给了博物馆,是对家乡的回馈。

站在二楼最美婚姻登记点的门前,在心形打卡点旁,眺望远处的大海以及东方影都的建筑群,眼前的一切仿佛都在胶片中放映,一幕一幕,光影斑驳……

“卡”,此片结束,下一部即将开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