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投保难题有解了!多项措施近期连续出台,多方合力探索新能源车险破局新路径

2025-02-19 14:09 大众新闻·半岛新闻阅读 (24211)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姚文嵩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市场的快速增长,新能源车险领域面临保费高昂和续保难的双重挑战。近期,针对这些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已联合出台政策,旨在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强监管,推动新能源车险市场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为解决投保难题,“车险好投保”平台已正式上线,为新能源车主提供更多投保渠道。随着政策的逐步落地和市场的不断完善,新能源车险市场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车主反映:

保费高昂,续保艰难

“新能源车的保费实在太高了,每年都比燃油车贵出不少。”家住市南区的周先生如此感慨。他在2022年购置了一辆特斯拉新能源车,首年保费就七千多元,虽未出过险,但次年保费依然需要六千多元。对于营运车辆而言,保费更高。一位新能源网约车司机透露,他的车价值十余万元,但一年的车险费用却达八千多元,而同等价位的传统家用车车险保费不超过四千元。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周先生和这位网约车司机的经历并非孤例,许多新能源车车主都面临着保费高的问题。

此外,新能源营运货车和网约车“续保难”的问题同样令车主们吐槽。家住城阳区的宋先生是一位新能源小货车车主,去年11月他的车险到期后,咨询了多家保险公司,却均被告知无法续保。尽管他的车在过去一年中并未出险,却无保险公司愿意继续承保。记者咨询了青岛的多家大型保险公司的销售经理,他们均表示公司不提供新能源货车和网约车的商业保险服务。

市场特点:

赔付压力巨大

业内人士表示,新能源车险市场的高赔付率是导致保费高昂和承保难的主要原因。新能源汽车智能化、一体化程度高,智能设备和配件的维修成本也相对较高。据相关数据显示,新能源车均风险成本是燃油车的2.2倍,新能源车险综合成本率行业平均水平达107%左右。

以深圳比亚迪财产保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比亚迪保险”)为例,该公司2024年度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3.51亿元,其中车险签单保费达13.98亿元,然而却亏损1.69亿元。比亚迪保险2024年的综合成本率为308.81%,综合赔付率为233.92%,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作为一家新公司,比亚迪保险在渠道建设、技术开发、团队扩张以及市场推广等方面投入巨大,这些初期投入对公司的净利润造成了较大压力。另一方面,比亚迪保险承保了较多新能源汽车,而承保新能源车险亏损是整个财险行业面临的共同问题。

中国精算师协会和中国银行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保险行业承保新能源汽车3105万辆,保费收入1409亿元,提供风险保障金额106万亿元,而承保亏损57亿元,呈现连续亏损态势。保险业共承保车系2795个,其中赔付率超过100%(尚未考虑财险公司日常经营管理费用成本)的高赔付车系有137个。

政策引导:

多项措施出台

为了应对新能源车险市场的挑战,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强调,要推动保险公司加强产品创新,开发符合新能源汽车风险特征的车险产品。同时,鼓励保险公司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升定价精准度和服务效率。此外,《指导意见》还要求加强行业自律和监管力度,防止市场恶性竞争和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发生。

为了解决新能源车主投保难的问题,“车险好投保”平台于2025年1月25日正式上线运行。该平台首批接入了10家大中型财险公司,第二批将有20家左右财险公司接入。新能源车主在常规渠道投保遇到困难时,可选择通过此平台链接保险公司投保,且保险公司不得拒保。

在此之前,针对新能源车辆可能面临商业险无保可投的困境,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财险司于2024年1月24日发布了《关于切实做好新能源车险承保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要求,在承保方面,“交强险不得拒保,商业险愿保尽保”。同时,《通知》还要求大型财险公司发挥行业引领作用,履行社会责任,积极承保新能源车商业保险,确保满足消费者的保障需求。

破局之道:

多方协同努力

业内人士认为,“车险好投保”平台能够有效解决新能源车主“投保难、投保贵”的问题。但要促进新能源车险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解决承保亏损的问题,这需从降低出险率、赔付率等方面入手。

随着政策的逐步落地和市场的不断完善,新能源车险市场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阳光财险车险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涵盖整车制造、动力电池、维修服务等多个环节。未来,随着车企、保险机构及科研院所等多方形成协同机制,整车设计、零部件生产、维修网络及保险服务将实现深度融合。

面对不同用户需求及用车场景的多样化,未来新能源车险产品将呈现更加细分与多元化的趋势。基于“基本+变动”组合产品、车电分离模式等创新设计,不仅能够满足家用、网约、营运等不同车主的保险需求,也将推动保险公司在风险分散、赔付管理等方面实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