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故事|31年以船为家,刘建港匠心成就“海底绣花”第一舵手

2025-02-19 15:49 大众·半岛新闻阅读 (19258) 扫描到手机

从1994年投身祖国水运事业至今,他是唯一参与了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和大连湾海底隧道“三大跨海沉管隧道”建设的安装船长……他就是山东好人、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船长刘建港。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及青岛港、烟台港、日照港、东营港、大连港,被誉为“海底绣花”第一舵手,获评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水运系统“齐鲁工匠”、港珠澳大桥十大工匠和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建设功臣等荣誉称号。

刘建港工作照

水手成长“海底绣花”第一舵手

1975年生人的刘建港来自地道的筑港家庭,他在父亲参建青岛港时出生,于是取名“建港”,寓意传承筑港家风,为祖国水工效力。1994年,刘建港加入公司筑港队伍,凭借敢想敢干的胆识魄力,他由一名普通船员逐渐成长为“起重15”船的大副,又调到了500吨的“起重11”担任船长。在他的带领下,“起重11”先后参与了山东省95%以上港口航道建设,奉献了青岛港30万吨原油码头、董家口40万吨矿石码头和第29届奥运会青岛国际帆船中心水工工程、栈桥整修等重大工程和地标建筑,齐鲁大地三千多公里长的海岸线,留下了刘建港战风斗浪、劈波斩棘的身影,也为他乘风破浪再挑重担蓄足了能量。

刘建港在机舱

“2023年4月19日,我们参建的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通过竣工验收了。”作为“津安2-3船组”总船长,刘建港的语气里满是骄傲。

时间回溯到2013年,初到港珠澳大桥建设现场的刘建港,来不及休息就一头扎进深坞,用最短时间将每一根缆绳的方向、受力情况都牢记于心。心怀“每一次都是第一次”的信念,他摸索出一套深海沉管安装方法,和所有的港珠澳大桥建设者一起,亲历过E15管节“两进坞门、三出外海”的极限挑战,经历了遭遇险情、逆行而生的最终接头战役,保证了全部33节沉管顺利沉放对接,创造了一项又一项海上施工纪录,助力港珠澳大桥这一超级工程、国之重器耸立于世界大桥建设之巅。

刘建港工作照

如果说参建港珠澳大桥是冲向巅峰,那么奔赴我国北方首条大型跨海沉管隧道就是巅峰上的再“攀登”。2017年,刘建港从伶仃洋转战大连湾,承担起了大连湾海底隧道的沉管浮运安装工作。

刘建港工作照

在大连湾,刘建港带领团队成员攻克了国内曲率最大沉管安装操作难题,最后一节沉管还面临施工水域最狭窄、系泊工艺最复杂、安装空间最小、沉放控制难度最大等6项安装难度之最。面对苛刻的施工条件,项目团队多次优化、调整、细致部署各项工作,刘建港带着全船操作手屏气凝神“慢工出细活”,最终实现沉管浮运安装提前圆满收官,也因此获得“海底绣花”第一舵手称号。

为国筑港31年,把小家装进心里

谁不想和家人长相守,谁不想绕于父母膝旁?常年漂泊在海上,刘建港把对家人的思念深埋内心,也把这份眷念时时体现在生活日常:他的手机屏保是全家福照片,微信头像是女儿的照片……

“妻子病了、老母亲手术、孩子远行……这些家庭大事我都缺席了,但家人给了我莫大的理解和支持。”刘建港说,这给了他筑梦海港永争第一的不竭动力,多年来,他参建的多项工程获建筑业最高奖项鲁班奖、詹天佑奖,背后也有家人的一份功劳。

在成长为“筑港尖兵”的同时,刘建港深知“传帮带”意义重大,31年以海为伴,有着近19年的“教学”经验,单是在深中通道、大连湾隧道沉管施工期间,就在夜以继日的演练与实战中,培训、带徒160余人次。出任“津安2”“津安3”船组总船长刚一年半,面对被台风和暴雨撕断缆绳的安装船和飘摇不定的沉管,他冒着卷进大海的危险,攥紧缆绳呼唤船员抢修,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不能让沉管和安装船有一点闪失。

建桥筑港行四海,匠心国韵在华夏。刘建港31年以船为家,海底精湛绣花,征服业界“珠穆朗玛”。一句“刮风下雨大家都往家里跑,台风大雨天我们往船上赶”,道出了他对小家的向往和对事业深沉的爱。

(半岛全媒体记者 徐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