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时评|山东:嵌入京津冀长三角,重塑区域经济新格局
半岛网评论员 王苗
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宏大战略版图中,山东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雄厚的经济实力,正积极深度对接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圈,开启协同发展的全新篇章。2月17日,山东省人民政府网发布《山东省深入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度对接京津冀和长三角行动方案(2025-2027年)》。这一举措不仅对山东自身发展意义重大,更是推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一环。
在当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区域协调发展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京津冀地区凭借其政治、文化、科技等核心资源,以及完备的产业体系,在全国发展中占据重要战略地位;长三角地区则以高度发达的金融、贸易、先进制造业,成为我国经济活力与开放程度的标杆。山东地处两者之间,地理优势显著,拥有雄厚产业基础与丰富资源储备。
深度对接京津冀和长三角,是山东借势发展、提升全国经济格局地位的难得机遇。通过承接产业外溢和资源辐射,山东不仅能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还能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高效配置,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更好地融入国家战略,为构建新发展格局贡献力量。
与此同时,山东在多领域协同发力,彰显深度对接的决心与智慧。科技创新上,依托中科系科研优势,山东高标准建设中科院济南科创城等平台,积极争创鲁豫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这将吸引顶尖人才与创新团队,构建产学研用融合生态,在新兴产业领域实现技术突破,与京津冀、长三角形成创新互补,为区域发展注入创新活力。
产业协同方面,结合 “十五五” 规划,山东精准分析自身条件,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在与京津冀、长三角的产业链合作中,实现错位发展与优势互补,共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这既能提升山东产业附加值与竞争力,又能促进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
交通基建是区域协同的基础支撑,山东全力推进高铁、高速公路建设,为京沪磁悬浮高速铁路(山东段)预留廊道空间,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这将大幅缩短时空距离,降低物流成本,加速人员、物资、信息流动,为产业协作创造良好条件。
加强开放合作力度,山东借助京津冀和长三角的开放平台,举办高层次对接活动,吸引外资与先进经验,加强在自贸试验区、跨境电商等领域合作,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拓展国际市场,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
重视生态环保,山东积极参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进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加强生态修复与绿色产业发展。通过与京津冀、长三角协同合作,打造绿色发展模式,实现经济与生态的良性互动。
值得关注的是,山东将与京沪优质教育资源深度对接,开展联合办学等多元合作,共建产教融合共同体,同时在医疗卫生等领域加强合作与资源共享,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增进民生福祉。
山东在对接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承接产业转移竞争激烈,需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与先进地区合作时,要凸显自身特色优势;区域协同发展中的利益协调与政策对接也存在难题。对此,山东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体系,强化统筹协调。严格筛选产业转移项目,挖掘自身特色产业,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常态化沟通协调,共建产业园区、设立合作基金,实现互利共赢。
山东深度对接京津冀和长三角,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深度嵌入京津冀和长三角,山东有望在短期内实现产业升级、交通改善等成效,初步形成区域协同发展格局。中长期看,山东将与两大区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与创新高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山东不仅能实现自身跨越发展,还将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在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中发挥重要作用。期待山东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开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新局面,书写更加辉煌的发展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