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咋发展?青岛市人大代表来支招(图)

2019-01-23 06:47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阅读 (208142) 扫描到手机

文/图 半岛记者 徐杰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壮大“956”重点产业集群,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进智能互联工厂、数字化车间、自动化生产线示范项目建设,打造制造业强市。作为传统支柱产业之一的机械制造业,如何在智能互联的浪潮下勇立潮头,实现数字化升级改造?在今年两会上,多位相关行业的代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市人大代表 张海德

引导高技能人才到企业就职

“政府工作报告内容非常全面,对2019年的工作提出了非常详细的要求,令人鼓舞,特别是对实施智能制造工程,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内容,我感触很深。”市人大代表、青岛德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海德称,多年来,他们企业一直把智能制造作为企业发展的“法宝”和方向,并把管理信息化、生产智能化、市场全球化、人才国际化作为目标,2013年就建起了国内第一条发动机曲轴智能化生产线,截至目前,企业的智能化生产线已经增加到6条。

张海德称,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脊梁,高端智能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而要想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业又离不开高技能人才。为了给智能制造业输送充足的高技能人才,张海德建议,要加强对各类技术学院建设的支持力度,比如增强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出台有关政策减轻技术职业类专业学生的经济负担,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对进入企业从事专业技术岗位的学生给予财政补贴,引导高技能人才积极到企业就职。

同时,还应进一步强化校企联盟,出台相关政策进行帮扶和支持,促进企业和学校共同通过合作平台模式进行有效互动,进一步提升校企合作的质量和内涵,从而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促进智能制造业的发展。

市人大代表 张建华

加大扶持,帮助解决融资难

同样来自汽车零部件生产制造行业的市人大代表、青岛海通机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建华,也十分关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升装备技术水平,推进智能互联共产、数字化车间、自动化生产线项目等方面的内容。

“青岛市制造业企业很多,但规模不一、能力不一,生产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比不了质量往往容易陷入比价格的恶性循环圈。”张建华说,近年来,他所在的企业也在全力探索智能化生产线的改造和升级,先后与日本、荷兰等企业合作,打造了生产汽车车桥前轴、制动鼓轮毂等智能化生产线,“原来需要11个人干的活现在1个人就可以了,产品的精度、质量大大提高,企业的人工成本也降了下来。”张建华说。

人工成本的下降让他们有了更多可投入智能化改造的资金,继而也提高了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但并不是说企业只要在智能化改造上进行投入就立马能见到收益,有时候企业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张建华说,如今政府加大了对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让他们收获了更多的信心,他建议除了政策支持外,政府应在企业税收优惠方面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并在对企业充分摸底调研的基础上,对优质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帮助解决研发资金投入、融资难等问题。

市人大代表 崔永华

大力促进物流装备产业发展

市人大代表、青岛中瑞物流器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崔永华告诉记者,今年上会,他很欣喜地看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培育壮大“956”重点产业集群,而现代物流就是其中的一个优势特色产业。他今年上会带来的建议正与现代物流业相关。

崔永华称,专业物流装备器械是现代物流业的“标配”,这些专业装备多是钢制产品,具有可折叠、可嵌套、可循环使用、使用年限长、运营成本低等特点。“随着国内物流、快递行业的不断发展,使用专业物流装备器械的规模和范围逐步扩大,但缺少相关行业、国家标准。”崔永华建议,青岛应率先引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的起草、制定。

“具体来说,政府应充分认识到这一行业巨大的市场容量,提出行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调研,指导、引领该行业发展。”崔永华说,政府可以考虑建立专业物流装备器械工业园区,集聚一批高水平物流装备器械企业,做好配套工作、资源共享,提高综合竞争力。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国际大型快递、物流企业来青岛设立大型物流周转中心,使物流装备器械行业与物流周转中心的发展互相促进,构成良性循环。促进企业与青岛以及国内相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强强联合,共同推动现代物流产业率先走在前列。

市人大代表 方修君

打造智能化生产线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引导企业实施数字化升级改造,推进数字化车间、自动化生产线示范项目建设等,这为制造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市人大代表、青岛方正机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方修君告诉记者,智能制造用一种通俗的方式来说,就是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其产品可实现一致性、通用性、互换性,用自动化的生产线来代替人工生产,确保产品的精度更高、效率更高。

方修君称,他所在的企业是高新技术企业,早在几年前就开始了智能制造的探索,每年在科技研发方面投入数百万元资金,“我们还把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和一部分的企业利润投入到生产线的智能化改造,打造出了国内第一条生产汽车空气悬架导向臂产品的智能化生产线,原来需要30个人完成的工作,现在只需要3~5个人,效率是原先的8~10倍。”方修君说,今年他们计划在已有的智能化生产线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把其他零部件的生产线也打造成为智能化生产线,并探索打造全自动机器人焊接生产线。

方修君建议,企业通过打造智能化生产线,首先可提高效率降低人工费用,把节省下来的成本多投入到科技研发和生产线升级,政府也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同时希望政府在税收减免方面给予制造业企业更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