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8版点赞费县“拔穷根”从教手艺做起

2019-01-23 13:32 新锐大众阅读 (142244) 扫描到手机


  精准扶贫,关键在治本。

  (记者  田茹    张义霞  张永波)面对7个扶贫重点乡镇、57个扶贫工作重点村的家底,费县突出产业扶贫主线,从教给贫困户一门手艺做起,先扶技,再送岗,探索走出了一条“培训+就业”的“拔穷根”路子。2019年1月3日,雪后的费县天寒地冻,在外务工人员多是回到家里等待新年的到来,但费县朱田镇崔家沟社区内却是另一番景象。



  在社区居家灵活就业中心内,阳光照得屋内暖洋洋,4名妇女手脚麻利地做着手绣。“搬到镇里后最怕没收入,多亏这里教手绣活,让我们能在家门口挣钱——这事儿,比搬新楼更让我高兴。”64岁的贫困户周兴英说。

  曾经的“光棍村”崔家沟村离县城30公里,15个自然村散落在山间,530户、1670人靠天吃饭,贫困人口占一半以上,35岁以上的光棍汉就有28人。



  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那就换个地儿。费县决定对崔家沟实行整村扶贫搬迁。2016年,全村人搬到了15公里外的朱田镇,新建的崔家沟社区占地102亩,有16幢6高层的居民楼,社区内卫生室、幼儿园、超市、金融中心等配套一应俱全。为让居民持续稳定脱贫,费县在崔家沟社区设立了居家灵活就业中心,在社区周边建设了木业产业园和服装产业园。

  “我们利用半年时间进行了集中培训,教授上岗所需的手艺,并引进了金昇工艺品、众兴时装两家企业,帮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崔家沟社区村主任裴怀前介绍,截至目前,中心已累计培训群众360人,34名贫困人口年收入1.2万元以上,实现了稳定脱贫。



  除了崔家沟社区这样的居家灵活就业中心,费县还有72处产业扶贫车间也是先教手艺,再帮就业。

  费城街道山后湾村是费县许家崖水库库区移民村,省定重点扶贫村。村里人均耕地少,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守的村民少有一技之长,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超4成。

  1月9日,在该村的产业扶贫车间内,47岁的贫困户张中霞正在制作棉拖鞋,无论穿针引线还是缝补修剪,速度飞快,手法娴熟。

  “张中霞一个月大约能缝制2000双棉拖鞋,每月收入2000元左右。像她这样的缝纫能手,村里还有十多个。”山后湾村省派第一书记刘世忠介绍,2017年6月,村里将一块养鸡场改造成130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并将潍坊建海鞋业有限公司引进到了村里,由其对贫困群众进行缝纫技术培训。

  “为吸引群众接受培训,村里还设置了按月发放的培训补贴,第一个月就吸纳了40多名村民加入。”刘世忠说,“现在村里妇女大多成了‘巧裁缝’。在车间就业的30余名贫困户,年收入都在10000元以上。”

  电商早已不是新鲜事物,但对很多贫困户来说,如何用好还是个大问题。目前,费县已引进齐尚优农、水湖金蛋等电商10余家,这些电商都乐意对有需求的贫困户进行免费培训。

  “培训都是一条龙式的。只要他们有产品,包括网络宣传和包装、运营服务、活动策划、货源组织、物料供应、美工设计等,我们都能帮助解决。”齐尚优农创始人闵超表示,目前他们已累计培训贫困户128人,帮助26人自主创业。

  数据显示,近年来,费县累计建设各类产业扶贫项目404个,累计带动贫困户12281户、22979人,贫困户在脱贫脱困的同时,早已“薄技随身”。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扶贫工作来讲,如果只依靠资金帮扶,只能解一时之困,只有让贫困户掌握增收技能,才能为脱贫致富提供长久动力。”费县县委书记程守田说,费县对贫困人口实行全员登记认定,并进行免费培训和灵活就业。下一步,将继续加大就业培训力度,力争“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