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故事|由癌到爱!这位青岛大姨用志愿活动诠释“我的后半生”
在李沧北山社区的街头巷尾,时常能看到一位身着志愿者马甲的老人,一头时髦的卷发,亲切和蔼的笑容,举手投足之间,透露着一份爽朗干练。今年78岁的鲍秀兰,是李村街道北山社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鲍秀兰爱心工作室”负责人。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位活跃在社区各个志愿活动当中,神采奕奕的老人,曾与乳腺癌做过抗争。从抗癌患者到银发志愿者,爱心工作室从4人扩大到117人,近日,记者走进北山社区,聆听鲍秀兰走上志愿活动的故事。
从癌症病人到志愿者
感受温暖,传递温暖
在2002年退休之前,鲍秀兰是李沧区的一名语文教师,她直言,自己的性格受母亲感染很深。“母亲从小就教导我,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助人为乐。”在工作时,鲍秀兰就经常自费给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买本子和笔。2010年,鲍秀兰查出了乳腺癌。“化疗回来就看着天花板,不吃不喝。感觉生活在低谷之中,迈不出这个步。”鲍秀兰说道,那时的自己不仅遭受着病痛的折磨,心理上也有莫大的压力。
“老年大学的领导和同学们过来看我,来安慰我。还有我那些学生们,都到处打听知道了我的情况,说一定要鲍老师站起来,我们要看到那个活泼好动的那个鲍老师。”在治疗期间,鲍秀兰还结识了一群乐观向上的病友。不仅一直鼓励她要积极面对生活,还将自家做的饭菜分享给她。“她们说,鲍老师,我们就要吃五谷杂粮。给我做的窝窝头、苞米面、小豆腐……我真是跟着她们吃百家饭,那种乐观的精神感染着我。”
鲍秀兰正在整理活动记录
病友们心贴心的鼓励和身边人的帮助,让鲍秀兰倍感温暖,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那时候我就下定了决心,一定走出迈出这个坎。与社会接触,把自己的爱好献给社会。”鲍秀兰进入李沧区老年大学,成了志愿者服务队二中队舞蹈系的中队长。“2015年,我‘重生’了,觉得天是那么蓝!我受到了帮助,也要帮助有需要的人。”身体康复后,鲍秀兰全身心地投入公益事业,和队友们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每周二上午,从李村坐公交车到北岭山公园,带领病友一起进行舞蹈活动,为文艺汇演准备排练,是鲍秀兰十年来雷打不动的习惯。
开展志愿活动500多次
工作室由4人扩大到117人
2019年8月,在李沧区委老干部局等部门的指导支持下,鲍秀兰成立了“鲍秀兰爱心工作室”。“工作室下设四支服务岗,七彩华龄文艺岗、邻里互助便民岗、爱心大姨陪伴岗、平安社区安全岗。邻里互助便民岗是有专长的志愿者,给居民提供磨剪子、抢菜刀、家电维修、理发等志愿服务。社区里的老人夏天想换个纱窗,换个拖把头,都可以去帮忙。”鲍秀兰详细地介绍着每个岗位的服务内容。记者注意到,虽然不会使用电脑打字,但鲍秀兰一直坚持手写记录活动记录。每张活动照片,每次志愿服务,每本信息档案,她都记录得清清楚楚,整理得井井有条。
谈起北山社区的基本情况,鲍秀兰如数家珍。只要不是外出参加公益活动,每天上午,鲍秀兰都会提前来到北山社区的工作室,为前来寻求帮助的居民排忧解难,不仅是社区的“鲍书记”,也是居民们眼里热心的“鲍大姐”“鲍老师”。“志愿者有社区居民,有退休老人,大家有空的时候,都跟着我参加社区活动。之前有位八十多岁的大姐,听说我们的活动很热闹,自告奋勇加入进来,她说‘我会剪纸,可以带大家伙一起’。”鲍秀兰介绍道,志愿者还会组织包饺子、织帽子等活动,定期为环卫工人及独居老人等送温暖。
鲍秀兰介绍工作室的主要志愿服务内容
鲍秀兰介绍,自“鲍秀兰爱心工作室”成立以来,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达500余次,文艺活动演出120余场,收集居民意见建议160余条,化解邻里纠纷180余起,爱心陪伴3500多人次。“工作室由最初的4个人,发展到了现在的117个人。说实话,做梦都没有想到,爱心工作室的大门敞开着,这么多人愿意进来。”鲍秀兰说道,“希望能凝聚更多人加入社区治理工作中,大家携手为社区做点有意义的事。”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晓雯 黄滢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