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观察丨高考指挥棒下的教育变革:从“难度焦虑”到“思维较量”的转向

2025-06-11 09:49 大众报业·半岛网阅读 (15199) 扫描到手机

2025年山东高考已落下帷幕,青岛市5万余名考生顺利完成这场人生大考。连日来,记者在高考现场采访发现,今年高考无论是考生和家长的心态,还是考试本身的命题特点,都呈现出诸多新变化。考生和社会的关注点已经从考题“难易”转为分析试卷考查特点,并能有理有据地欣赏其创新性、灵活性与思维含量,以及其背后折射的核心素养。而这些变化背后,高考作为教育 “指挥棒” 的导向作用愈发显著,正深刻影响着初中教育教学与中考的发展方向。

从 “分数崇拜” 到 “过程陪伴”的理念转轨

从高考现场的情况来看,考生和家长整体情绪平稳,焦虑与压力值明显降低。不少家长以更松弛的姿态陪考,有的甚至在考点附近摆起茶桌;越来越多的学生大方接受媒体采访,将高考视为生活乐趣与传递正能量的契机。

这一现象背后,是本届考生父母(多为70后)凭借较高文化层次与经济实力,对学历和高考形成更为通透的认知,他们重视教育、积极反思,通过学习心理学和家庭教育学,为孩子营造更健康的成长环境,这也反映出家庭层面教育观念的转变与进步。

从“知识记忆”到“核心素养”的考查迁移

从考生反馈来看,各学科特点鲜明。语文作文题目新颖,虽初看令人 “发蒙”,但实则给予考生广阔发挥空间,且阅读和写作在试卷中占比极大,凸显长期积累与综合素养的重要性;数学试题看似简单,实则灵活性强,高度考查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单纯刷题难以取得高分;物理和化学(山东卷)考生反馈难度适中,题目注重基础性与规范性,部分看似简单的题目,规范性和程序性成为得分关键,也成为拉开考生差距的重要因素。政治(山东卷)将 “哪吒”“长安三万里” 等文化热点、改革实践与法治议题融入试题,要求运用辩证思维分析现实问题;历史(山东卷)增加大题数量,强化世界史与现代史的跨时段整合,要求从生活场景切入建立历史与现实的逻辑关联;英语(全国卷)以 “环境保护”“科技发展” 等情境化语篇考查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阅读侧重 “问题—分析—方案” 的逻辑训练,写作强调观点组织与跨文化表达的准确性。这些学科共性表明,高考正通过 “情境化设问、思维化考核、素养化导向” 的多元路径,推动基础教育从 “知识灌输” 向 “能力建构” 转型。

从“机械训练”到“素养培育”的教育实践

这些高考新趋势,为初中教育教学与中考指明了发展方向。记者采访了解到,部分区市和学校已经以高考为指挥棒,深刻研究改革方向,并在初中阶段的教学和学生培养中落地实施。以青岛五十八中附属初中为例,该校在英语教学中积极响应高考 “去套路化”“重思维素养” 的导向,探索出一套贴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学模式。在日常教学中,学校摒弃传统 “单词背诵 + 语法刷题” 的机械训练模式,转而以场景化、任务型教学为核心,通过模拟真实语言运用场景(如英文辩论、跨文化交际项目、原版影视剧配音等),培养学生 “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再局限于文本细节理解,而是引导学生分析文章逻辑结构、批判观点立场,甚至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延伸写作,强化 “输入 - 思考 - 输出” 的完整思维链条。

记者从李沧教育获悉,该区自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启动校长书记领导力提升工程,正是顺应高考导向的积极探索。该工程邀请市高中学科教研员、高中骨干教师及参与高考命题的专家,面向全区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和教研员,围绕高考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小学教学展开培训。记者采访的李沧区相关教研人员表示,当下刷题模式已难以适应教育需求,教育应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规范性、解题过程的思考,以及知识从输入到自主思考、能力转化的培养,这种能力培养需从小学阶段抓起。通过场景化、实景化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形成与周围环境积极互动、从生活中获取知识并认识世界的思维模式。

李沧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吴永峰告诉记者,他们在培训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到,青岛五十八中在日常教学中对规范性的严格要求颇具借鉴意义。从教师的备课、授课到课后辅导,每个环节都体现着高度规范,进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规范。学校重视教研组建设,对作业批阅后的反思等细节都有明确要求,这些做法均围绕高考对学业质量的要求展开。而五十八中附属初中则将这一理念延伸至英语学科:教师团队每周开展 “高考考点 - 初中教学衔接” 教研会,分析高考试题中英语学科对逻辑思维、文化理解、跨学科整合能力的考查趋势,并将其转化为初中课堂的教学目标。例如,针对高考英语中日益突出的 “读后续写” 题型,该校从初二年级开始引入 “故事接龙”“观点论证” 等写作训练,通过搭建思维框架、强化逻辑连接词使用等方式,提前培养学生的篇章建构能力。

从“知识存量”到“思维增量”的育人路径

全国资深媒体人娄雷指出,从高考改革的特点来看,稳定、适应与优化是核心基调,它需要在维持标准化考试体系的基础上,持续进行改革创新。同时,娄雷表示,随着时代发展,学生群体作为 “互联网原住民”,其性格特质发生变化,这使得高考的常态化改变成为必然。全国卷与地方卷(如山东卷)在命题上各有侧重:全国卷需统筹兼顾使用省份的不同教育情况,地方卷则紧密结合本地实际调整。这些调整并非突然发生,而是通过日常教研,教研员与高中教师不断沟通、逐步铺垫的结果。娄雷表示,高考的变革也为中考指明方向。未来中考全省统考可借鉴高考模式,在统一命题时兼顾各城市教育差异与学生学习状态,或出现全省统考卷与地方特色卷并行的格局。这背后,人才遴选标准正悄然改变,单纯依靠刷题和套路化做题的方式已不再适用。如今的高考题目更注重灵活性,要求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避免局限于就题论题。同时,考试也更加关注学生的应考状态和心理素质,即使题目难度不大,能否沉着冷静应对也成为重要考核内容。

娄雷表示,基于此,日常教育教学亟需做出调整。教师教学应更加灵活多元,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解题的方法,摒弃传统套路化教学。模拟试题设置和对学生的引导也需与高考方向保持一致,确保日常教学与考试要求相契合,从而有效减轻学生备考压力,助力学生在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中更好地成长 。

高考作为教育领域的重要风向标,其释放的信号正在推动初中教育教学与中考的深度变革。从课堂教学到人才培养,从学习方式到评价体系,一场全方位的教育革新正在展开。

(半岛全媒体记者 郝春梅 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