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三大行,两家“出问题”?
浙江金融圈,震荡还在继续。
作为“浙江三大行”主力,杭州银行前行长突然辞职引发猜测,随后外资大股东又彻底退出……
另一家浙商银行,净利增速创近四年新低,今年1到4月被罚总金额是去年全年近两倍,自己“浙系一哥”地位不稳。
杭州银行前行长突然辞职
外资大股东“清仓”退出
杭州银行(600926.SH)股权结构出现重大变化:
6月9日公告显示,澳洲联邦银行以43.17亿元对价将杭州银行股份“清仓”,新华保险则以5.09%的持股比例成为第四大股东。由于本次转让不触及要约收购,交易后公司仍无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
之前,杭州银行前行长虞利明4月突然辞职,公告未循例致谢引发市场猜测。尽管银行强调经营正常,但无实控人架构下国资、险资股东风险偏好差异、核心高管更迭遗留的治理透明度等疑问,仍待权威解答。
图源:新浪微博
杭州银行(600926.SH)股权结构出现重大变化:
6月9日公告显示,澳洲联邦银行以43.17亿元对价将杭州银行股份“清仓”,新华保险则以5.09%的持股比例成为第四大股东。由于本次转让不触及要约收购,交易后公司仍无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
之前,杭州银行前行长虞利明4月突然辞职,公告未循例致谢引发市场猜测。尽管银行强调经营正常,但无实控人架构下国资、险资股东风险偏好差异、核心高管更迭遗留的治理透明度等疑问,仍待权威解答。
本次交易完成后,新华保险合计持股数量增至3.626亿股,持股比例达5.09%,成为杭州银行重要股东;澳洲联邦银行则完全退出股东行列。
根据监管规定,新华保险此次受让股份将在5年内锁定。公告强调,本次转让不触及要约收购,交易后公司仍无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
杭州银行公告显示,今年1月24日,澳洲联邦银行与新华保险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本次协议转让的转让价格为13.095 元/股,转让总价为43.17亿元。
回顾澳洲联邦银行与杭州银行的合作历程,风口财经记者发现,澳洲联邦银行是该行2005年引进的外资战略投资者,并在2009年、2014年参与该行增资扩股。此前,澳洲联邦银行长期居于杭州银行第一大股东地位。
然而,近年来澳洲联邦银行开始调整其在中国市场的战略。
2022年3月1日,杭州银行公告称,杭州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简称“杭州城投”)和杭州市交通投资集团(简称“杭州交投”)将分别受让5%原由澳洲联邦银行持有的10%的杭州银行股份,合计5.936亿股。彼时交易总价约为82.75亿元。
那次转让后,澳洲联邦银行保留5.56%的杭州银行股份,并承诺至少为期三年的剩余股份锁定期安排。由此可见,三年锁定期结束后,澳洲联邦银行立即进行了“清仓”。
风口财经记者注意到,澳洲联邦银行虽然退出了杭州银行,但截至一季度末,其仍为齐鲁银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15.43%。
总体来看,澳洲联邦银行“清仓”杭州银行累计获益超过125亿元。此外,据同花顺数据,自上市以来,杭州银行现金分红超过188亿元,澳洲联邦银行也通过股权增值与分红获得了可观收益。
针对澳洲联邦银行“分步清仓”,6月11日,风口财经记者致电杭州银行董事会办公室,但接线工作人员未予以有效回应。
澳洲联邦银行的退出使得杭州银行股权结构发生新变化。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末,杭州市财开投资集团、红狮控股集团、杭州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分别为杭州银行前三大股东,持股比例分别为18.17%、11.09%和6.85%。截至6月6日,上述前三大股东分别持股16.12%、9.84%、6.08%,新华保险则以5.09%的持股比例成为第四大股东。
■ 前行长突然辞职,公告未致谢引猜测
今年4月2日晚间,杭州银行发布公告称,虞利明因个人原因辞去公司副董事长、行长等职务,董事长宋剑斌代为履行行长职责。
虞利明此番辞职比较突然,其担任杭州银行行长一职仅两年多。值得注意的是,当日早间,市场曾传言“杭州银行行长虞利明疑似失联,本人电话暂时无法接通”。
彼时,据财新报道,虞利明此番“失联”或主要牵扯早期任职经历,特别是在杭州金投及旗下信托公司杭州工商信托任职期间之事,或与地产风险暴露有关。
不过,杭州银行在公告中称,目前公司各项经营活动开展正常,经营质效良好,该事项(虞利明辞职)不会对公司日常经营管理工作产生重大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杭州银行高管、董事以及独立董事的辞职公告中,都会对任职期间做出的重要贡献表示感谢。近期如2025年6月10日的董事Ian Park离任公告及2025年3月12日的独立董事刘树浙辞职公告,杭州银行均予以致谢。
虞利明的辞职公告中,并未按照惯例提到“感谢”二字。
而就在4月2日几乎同一时间,杭州银行先一步公布了2025年一季度主要经营情况。而该行2024年完整业绩报告直至4月11日才正式披露,传递出更多深意。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杭州银行实现营业收入99.78亿元,同比增长2.22%;实现归母净利润60.21亿元,同比增长17.30%。
年报显示,2024年杭州银行实现营业收入383.81亿元,同比增长9.61%;实现净利润169.83亿元,同比增长18.07%。
资产质量方面,截至2024年末,杭州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76%,与上年末持平;拨备覆盖率有所下降,但依然高达541.45%。
浙商银行增速垫底
关键指标被反
浙商银行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以下简称“一季报”)显示,报告期内,该行虽实现净利润微增,但营业收入同比下滑7.07%,非息净收入和投资收益同比呈两位数下滑。
记者注意到,浙商银行资产规模增速、营收增速、净利润增速以及市值等多个关键指标均被反超,其“浙系一哥”地位不稳。
图源:新浪微博
■ 不良贷款增加4.61亿元
浙商银行公布的2025年一季报显示,报告期内,浙商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71.05亿元,同比减少13.02亿元,下降7.07%;实现归母净利润59.49亿元,同比增加0.36亿元,增长0.61%。
具体来看,报告期内,浙商银行实现非利息净收入51.24亿元,同比减少14.65亿元,下降22.23%。非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29.96%,同比下降5.84个百分点。
此前,浙商银行披露的2024年年报显示,2024年,浙商银行实现营业收入676.5亿元,同比增长6.19%;归母净利润151.86亿元,同比增长0.92%。2021年至2023年,浙商银行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2.75%、7.67%、10.50%,同期,浙商银行的营业收入增速分别为14.19%、12.14%、4.29%。综上,浙商银行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增速均创四年来新低。
记者还注意到,2025年一季度,浙商银行实现投资收益32.02亿元,同比下降18.11%;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2.94亿元,同比下降13.15%。
一季报显示,截至2025年3月末,浙商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59.5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61亿元;不良贷款率1.38%,较上年末持平;拨备覆盖率171.21%,比上年末下降7.46个百分点。2025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208.13%。
另据一季报数据,2025年一季度,浙商银行资本充足率12.18%,比上年末下降0.43个百分点;一级资本充足率9.60%,比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8.38%,与上年末持平。此前,浙商银行披露的2024年一季报显示,截至2024年3月末,浙商银行拨备覆盖率177.50%;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54%、9.90%、8.60%。2025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含外国银行分行)资本充足率为15.28%,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2.18%,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70%。由此可见,浙商银行上述三项指标均低于自身去年同期水平,也低于同期行业平均水平。
■ 多项关键财务指标被赶超
在过去多年的“PK”中,浙商银行因多项指标优异而被称为“浙系一哥”。但记者注意到,2025年一季度,浙商银行的多项关键财务指标被宁波银行、杭州银行赶超,面临“浙系一哥”地位不稳的局面。
先看资产规模和增速。2025年第一季度,浙商银行实现资产总额34431.17亿元,增长3.54%。杭州银行2025年一季报显示,截至3月末,该行资产总额达22222.1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20%;宁波银行2025年一季报显示,截至2025年3月末,该行资产总额33960.35亿元,较年初增长8.67%。由此可见,虽然浙商银行在资产总额上依然领先,但增速在三家银行中垫底。
细分到存款和贷款增速来看,一季度,浙商银行实现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18906.98亿元,增长1.81%;吸收存款20063.68亿元,增长4.37%。今年一季度,杭州银行实现贷款总额9951.9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15%;存款总额13487.7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99%。同期,宁波银行实现贷款及垫款16401.69亿元,较年初增长11.12%;客户存款21826.04亿元,较年初增长18.86%。综上,从存款、贷款增速来讲,浙商银行在三家银行中排名倒数第一。
再看营业收入增速和净利润增速。一季度,杭州银行实现营业收入99.78亿元,同比增长2.22%;实现归母净利润60.21亿元,同比增长17.30%。同期内,宁波银行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4.17亿元,同比增长5.76%;实现营业收入184.95亿元,同比增长5.63%。由此可见,一季度,无论营业收入增速还是归母净利润增速,浙商依然在三家银行中垫底,且其营收为三家银行中唯一负增长的银行。
资产质量方面,截至3月末,杭州银行不良贷款率0.76%,拨备覆盖率530.07%,处于上市银行中领先地位;截至2025年3月末,宁波银行不良贷款率0.76%,与年初持平;拨备覆盖率370.54%。由此可见,浙商银行的不良率在三家银行中是最高的,但拨备覆盖率却是最低的。
浙商银行多项关键指标被杭州银行、宁波银行赶超,“浙系一哥”地位不稳的局面从2024年就开始了。纵观三家银行披露的2024年年报,报告期内,浙商银行的总资产在三家银行中是“老大哥”,营业收入在三家之中也排名第一,归母净利润却在三家银行中垫底。
■ 单张罚单均额列股份行第一
据企业预警通,2025年一季度,浙商银行一共收到13张罚单,被罚没1913万元,罚没总金额在股份行中排名第三,但单张罚单均额达212.56万元,位列股份制银行第一。
比较典型的是1月27日,上海监管局向浙商银行开出1680万元的巨额罚单,指出其15项违规行为。与此同时,被罚的还有浙商银行上海分行的7名管理层。而2024年全年,浙商银行收到的监管罚单超过30张,罚没金额超过1100万元,违规原因主要围绕贷款管理不到位、严重违反审慎经营原则等。
据企业预警通,进入4月份以来,浙商银行共收10张罚单,被罚款213.5万元。记者梳理发现,2025年1~4月,浙商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被罚总金额是2024年全年的近两倍。另据企业预警通,5月份,浙商银行又因违规被罚没58.7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