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岩,一座海岛的科技志
万顷深蓝色的大海上,一座孤岛突兀地矗立在眼前。
岛屿峰峦叠嶂,大块石头陡峭如削,好似山水画中那大斧劈的皴法。快艇劈波斩浪,岛屿越来越近。岛屿高耸,宛如海中的一座巍峨大山,山势起伏,勾勒出岛屿独特的轮廓。靠近观察,会发现岛上石头与崂山山峰的石头不同,块状页岩基本呈纵向分布,且略有倾斜,真可谓鬼斧神工。在浪花簇拥的快艇上眺望千里岩,虽有些颠簸,但那巍巍巨岩历经大自然千百万年的雕琢,稳稳地屹立于海中,给人以无比安稳之感。这座岛屿原本是大陆的一部分,历经海浪的剥蚀,逐渐远离了大陆。只有近距离观赏千里岩,才能明白它名字的由来。这座黄海之中的岛屿,是一座基岩岛,宛如一部由裸露岩石书写的自然之书,更是一部由地质、植物、动物、科技等元素共同书写的博物志。从空中俯瞰千里岩,形似哑铃,由南北两座山组成,地形高而宽,中间低而窄,四周陡峭。岩石缝隙中生长着绿色植物,点缀成奇岩林立的风貌。有了柔软又多情的藤蔓植物金银花的攀援,峥嵘的怪石,也不觉得那么尖利了。
新奇航程:
近距离接触守岛人
一次带了3个月物资
4月下旬的一天,记者跟随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天津海事局青岛航标处的工作人员,从海阳市海阳连理岛(一座离岸式人工岛屿)码头,乘坐快艇,奔赴千里岩。
一切都是那么新鲜。码头上的高塔吊正将船上装袋的海蛎子卸下,海风中弥漫着浓浓的咸腥气息,青岛航标处的殷世勇正将3个月的生活用品搬运到快艇上。他告诉记者,此次采购了3个月的蔬菜、面粉、大米、鸡蛋等生活用品,准备前往千里岩,替换已经值班3个月的同事。随后,自然资源部千里岩海洋站站长张炳仁和九零后观测员刘俊廷,也将一个月的蔬菜、粮食搬运到快艇上,准备替换上一轮值班的两位观测员。不一会儿,甲板上便堆满了物资。
快艇船舱门口,坐着今年年底就要退休的张站长。他是乳山人,自1983年起便与千里岩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半辈子都驻扎在这座远离大陆的岛屿上。张炳仁站长今天格外高兴,笑得合不拢嘴,脸上的每一道皱纹都洋溢着笑意,因为他刚当上姥爷。在医院女儿的产房看过外孙女后,他就要到千里岩值守。这次的分别,是他人生中最独特的一次。
出生于1999年的刘俊廷,从去年起便登上千里岩,在海洋站工作。一老一少,仿佛是一种传承,将海洋观测的接力棒传递下去。在快艇上,面对记者的采访,刘俊廷显得有些腼腆。这个性格内向的小伙子,今年春节期间就在岛上值守,已然习惯了孤独的孤岛生活。
50岁左右的殷世勇,是个“闷葫芦”,不大爱说话,只是低着头抽烟,偶尔露出憨厚的笑容。快艇离开连理岛,尾部在蓝色如锦缎的大海上划出一道白色的航线,浪花翻滚,我们离大陆越来越远了。殷世勇和张站长一左一右坐在船舱门口,他们脚下的甲板上堆满了西红柿、萝卜、土豆、青椒、猪肉、鸡蛋、米面等各种生活必需品。那些红色的塑料袋,亲密无间,发出细碎的声音。
经过一段布满养殖浮标的航程后,高高耸立的风力发电车出现在视野之中,这是古老大海上出现的新鲜事物。几十个直径近100米的“大风车”,宛如海洋上骄傲的巨兽,傲然矗立于无垠的蓝色海疆,彰显着自己的存在。巨大的白色风车叶片在碧空蓝海之中闪耀着阳光,孤独地旋转不停。耕耘大海,经略海洋,向海洋索要新能源,这是千里岩进入21世纪后书写的新篇章。
快艇航行了一个小时,停泊在陡峭的岩壁下,我们在一块平整的岩石处登上千里岩岛。站在壁立的岛屿上,只见海浪从天边滚滚而来,仿佛奔赴一场亿万年不变的约定,又或是履行某种承诺,热切地扑向巍然屹立的岩壁。海浪化作千堆雪,带有咸味的飞沫散开,阳光直射,空气中弥漫着千里岩专属的味道。
科技之岛:
高科技登陆千里岩
自动观测海洋数据
千里岩,这座远离大陆的海岛,还是一座科技之岛。
2018年,千里岩上扩建了光伏发电设施,柴油发电作为备用;2021年,千里岩上建成了4G通信基站;2022年,又安装了5G设备。2023年,千里岩海洋站启用的智能海洋站系统成为驻岛观测人员的“好帮手”。
张炳仁站长带领我们参观海洋站的高科技装备。坐在办公室的电脑前,就能看到潮汐、水温、波浪等海洋数据,这些数据都是通过各种海洋观测设备自动记录并上传的。他们的职责是维护数据的传输,监控设备。一旦遇到故障,便要维修设备,同时还有人工观测系统,可人工采集数据作为应急预案。办公楼前,接收卫星信号的圆圆“大锅”,伸出天线接收信息。太阳能板将太阳的热能转化为电能,储存在电池中。太阳能发电足以满足岛屿上的生活用电需求。
在岛屿露天的观测场,听了张炳仁站长的介绍,我们才弄清楚气象观测的百叶箱内装有自动记录仪,可记录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此外,还有四支像超大体温表一样的温度计,需要手动记录和操作。在测温度的百叶箱北侧,还有一个高耸的测风速和风向的设备,三个小球状的装置旋转不停,这是测风速的,尾部可指示出风的来处和去向。
千里岩岛上,最醒目的建筑当属圆柱状红白色块相间的灯塔。自1954年起,灯塔便矗立在岛上北段,守望着蓝色海疆,为过往船只导航,标记地理方位。灯塔位于岛屿最高处,点亮了黄海的万里航程。在夜色中,千里岩灯塔点亮希望,象征着温暖与光明。
夜晚降临,远处大陆上灯光璀璨,沿着海岸线蜿蜒。千里岩灯塔在淡蓝色的夜幕中,每15秒闪烁一次,射程达24海里,为黄海中的船只提供导航和定位服务。作为海岛上的守塔人,从驻地到灯塔虽只有两百多米,但道路陡峭崎岖,夜晚走台阶要格外小心。三位守塔人组成夜班小组,每人值班24小时后,下一位前来轮岗,殷世勇便是其中一位。千里岩距离青岛中心城区117公里,虽然在行政区划上隶属烟台海阳,但与青岛联系密切,其附近的航道是通往青岛港的主航道。岛屿上没有居民,没有淡水,甚至没有土壤。殷世勇等值班人员要保证灯塔设备正常运转,确保信号畅通传递。
灯塔为远洋船舶导航,装备也全是高科技。灯塔改用了冷光灯,利用太阳能发电,还配备了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灯塔内的楼梯最初是螺旋旋转上升,最后是一把直上直下的铁制梯子,爬到灯塔最高处,这里是灯塔的“千里眼”,由10层圆圆的灯管组成一个圆柱体,上面还设有备用灯。千里岩灯塔是远航船的守护者,殷世勇等值班人员就是灯塔的守护者。
我们在采访中得知,20世纪80年代的守岛人,生活特别艰苦。当年的烦恼是夏天的蚊虫小咬,冬天洗不上热水澡。他们开玩笑地称,苍蝇、蚊子、小咬的侵扰,是不离不弃的“岛上三宝”。夏天潮湿,蚊虫叮咬后身上红肿一大片,痛痒难耐。
在千里岩岛船舶靠岸的简易码头,与几位守岛人聊天,大浪在脚下散开,他们最大的感触就是: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沧海桑田,几代守岛人的初心和情怀始终未变。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宜庆 王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