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委宣传部走访慰问全国首位"时代楷模"朱彦夫

2019-01-31 10:38 大众网阅读 (60502) 扫描到手机



“时代楷模”朱彦夫接受大众网采访

  大众网·海报新闻沂源1月30日讯(记者 孙杰 张大卫 实习生 汤淼)受中宣部委托,1月30日上午,山东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红勇专程赴沂源看望“时代楷模”朱彦夫,并送去中宣部慰问信和慰问金。走访中,王红勇亲切询问了老人的近况,并代为转达了中宣部对老人的问候。当得知中宣部还送来慰问金时,朱老连连婉拒说,“党和国家给了我那么些荣誉,钱我不能收,我有钱……”

  受冷空气影响,沂源县今天的气温比前几天低了不少。当王红勇一行来到朱老床前时,老人正披着一件外套坐在床上翻阅着一本刊物。在朱老的床前,王红勇将中宣部写给朱老的慰问信交到了朱老的手上。信中这样写道,“‘时代楷模’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在祖国大地广为传播,有力弘扬,激励着千千万万的劳动者努力奔跑,追梦圆梦……”


中宣部给“时代楷模”朱彦夫的慰问信

  收到信后,朱老激动地表示,感谢党的关怀,其实自己做的还不够。不过,当得知和慰问信一起交到自己手上的还有一份慰问金时,老人连连摇头表示,“我有钱,我不要了,已经给了我那么些荣誉,钱我不能收。”

  对此,王红勇劝说老人,慰问金一定要收下,这是中宣部对时代楷模的礼遇。不过,您这种怕给国家添麻烦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一旁的大女儿朱向华笑着告诉记者,她早已习惯了父亲的做法。“去年春天,我爸放心不下村里的老人,便拿出了两万多元的积蓄,为村里70岁以上老人购买了米、面、粮、油等必需品,并亲自回村交给了他们。”

  如今,受疾病影响,已经86岁的朱老身体只剩下左臂还能正常活动,但他仍然每天坚持读报纸、看新闻联播,并用左臂绑着笔将一些好的脱贫致富的方法记录在本子上。朱向华说,每当村里有干部来看望他时,他都会把这些致富方法交给他们,并嘱咐他们一定要带领村民致富。

  "中国的保尔·柯察金"朱彦夫:用极限人生书写人生极限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年仅20岁的他失去了四肢和左眼;在奋斗乡村的战场上,他拖着伤残之躯,带领村民治山修水、脱贫致富;在与命斗的战场,他用嘴衔笔、残肢抱笔、单臂绑笔,写出了3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

  他就是朱彦夫,他的一生与天斗、与地斗、与命斗,其乐无穷!有人说,朱彦夫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有人说,朱彦夫是中国的保尔·柯察金;有人说,这世间所有的苦难都让朱彦夫受了。中共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说,朱彦夫是活着的烈士。

  1950年12月,在朝鲜长津湖争夺250高地的战斗中,朱彦夫所在的连队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与装备精良的两个营的敌人进行了殊死搏斗,弹尽粮绝仍然坚持与敌人激战3天3夜。

  朱彦夫被兄弟部队从雪地里扒出来的时候,身负重伤加冻伤。他被送进医院后,先后做了47次手术,昏迷了93天,国内多家医院的医生把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从那以后,他就成了一个没有四肢、没有左眼(右眼仅有0.3的视力)、近似“肉轱辘”的特等伤残军人。

  朱彦夫后来回忆说:“作为一名军人,我知道战场纪律是什么,考虑到战友的安全和战争的需要,受伤后我一动也没动。”然而,当时像钉子一样死守战场的朱彦夫并不知道,全连战友已经全部牺牲。他纹丝不动地守在那里,直到晕死过去。

  1956年,他放弃了到条件优越的荣军医院休养康复、安度终生的安排,依然回到了故乡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张家泉村。回到家后,他把自己锁在小屋里,练习自己吃饭、喝水、大小便,经过长时间的艰苦训练,他又一次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一个四肢严重残疾的人再次站了起来,实现了生活基本自理,还遇到了陪伴自己一生的妻子陈希永。

  1957年,朱彦夫被全村8名党员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组织上考虑到他重度残疾,料理自己的生活都十分困难,没有同意。朱彦夫便拄着拐杖,拖着17斤重的假肢,找到公社党委书记表态:不干出样子决不罢休!

  上世纪50年代,张家泉村四处荒山,全村108户人家近500口村民分散在6个半山头,过着贫寒的日子。成为村支书的朱彦夫,拄着双拐,戴着假肢、拖着伤残之躯,带领村民治理荒山,兴修水利,栽种果树,发展教育,创造了多个“第一”。

  “在附近十五六个村里,我们村里第一个搞了夜校、第一个架了电、第一个整了大寨田、第一个整了水(三处大口井)、第一有了花椒园,还载重了果树。”张家泉村的村民说,如今,他们单果树每年就能收入几万元,生活很好,“这都是朱彦夫老书记在时打下的基础,我们全村大人孩子都忘不了他”。

  2014年3月,中宣部授予朱彦夫“时代楷模”称号,他也是全国首位时代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