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元宵·糖球会开幕 民俗展演雕刻大赛精彩纷呈

2019-02-14 07:04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阅读 (171833) 扫描到手机

300名锣鼓演员组成舞台“背景板”。

文/半岛记者 刘笑笑 肖玲玲

图/半岛记者 王滨

高跷秧歌、花样锣鼓、龙飞凤舞抖空竹、划旱船……2月13日上午,2019年青岛萝卜·元宵·糖球会在市北区贮水山儿童公园正式拉开帷幕,市北区22个街道40余支队伍的上千名演员奉上了精彩绝伦的演出。13日下午,还举办了雕刻大赛,青萝卜、白萝卜、胡萝卜纷纷“七十二变”,变成了一个个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作品。今年的萝卜·元宵·糖球会仍然采取“5+3”模式:前5天在社区分会场举办,后3天在海云庵主会场举办,猜灯谜、扭秧歌等122项社区民俗文化活动将在市民家门口精彩呈现。即日起,半岛记者带您一起逛节会,为您寻找打探各种好看的、好玩的、好吃的。

热情>>

观众提前一小时来“抢位置”

2月13日上午9:30,距离2019年青岛萝卜·元宵·糖球会的开幕还有1小时的时间,儿童公园内已经聚集了许许多多前来观看演出的市民。今年63岁的刘建兴一家就在其中。“怕来晚了挤不到前面,捞不着好好地看演出。”刘建兴告诉记者,他和老伴以及6岁的孙子8:30就赶到了演出现场。

与此同时,63岁的刘佳桂和其他众多演员一起,在演出区域候场等待彩排。她是辽宁路街道旱船秧歌队的成员,身穿猪八戒造型服饰,扮演的是搞笑的猪八戒。为了能奉上精彩的演出,刘佳桂他们7:00左右就到达了现场进行彩排。虽然加入秧歌队已经有20年了,表演猪八戒也都数不清多少次了,但是刘佳桂和其他平均年龄60岁的成员们一样,都不敢有丝毫马虎。“我们的表演以搞笑为主,脚步要跟上节拍,剩下的需要现场演员自由发挥。比如‘猪八戒’去逗逗观众,去亲亲其他演员,都会活跃气氛。”刘佳桂说,当天她的家人亲戚们都来到现场给她“捧场”。

热闹>>

上千名演员献精彩民俗表演

金龙昂首、雄狮腾跃,在热闹的锣鼓声中,青岛萝卜·元宵·糖球会民间艺术展演拉开帷幕。当天的展演活动共分“我为祖国唱赞歌”“民间瑰宝放异彩”“红红火火健康年”和“龙腾虎跃向明天”四大部分,来自市北区22个街道的40余支民间表演队载歌载舞、幸福洋溢,为市民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节目。民间舞蹈、功夫扇、耍龙灯、踩高跷……民俗文化氛围更浓郁更热闹,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共迎幸福吉祥年。

市北区第二文化馆馆长戴宗迪介绍,展演活动从去年10月份就启动了筹备工作,当天共有上千名演员参与演出,人数与去年相当,但今年的气势更恢弘,舞台更开放,会场更加有秩序。

今年节会的另一大亮点是居民可以在家门口充分感受“文韵市北”。猜灯谜、扭秧歌、包汤圆、剪纸、腰鼓等122项社区民俗文化活动在各街道、社区展开,市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参与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记者注意到,今年的节会活动更加突出“文化”主题。节会期间,将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线,采取本土和外邀相结合的方式,征集和选拔130余支特色文艺队伍进行展演,组织举办萝卜雕刻大赛、元宵制作比赛、狮王争霸赛、老游戏大赛、灯谜竞猜、拍客大赛等活动,同时邀请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展演。海云广场还将设立非遗展区、手工艺展区、“手绘青岛”创意展区,还特邀对口帮扶的贵州安顺地区的特色产品前来展销。通过展览、展销和现场演示方式凸显传统工艺的演变和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展示城市记忆。

热点>>

数百斤萝卜雕出“瑞龙报春”

开幕当天,萝卜雕刻大赛绝对是重头戏。下午2:00萝卜雕刻大赛一拉开战幕,就表现出了超高的人气——现场观众纷纷举起手机、相机,时刻准备着拍照录像,以捕捉难得一见的大师绝活。据悉,此次大赛较往届规模更大,吸引了岳振东团队、酒店管理学院团队、烹饪学院团队三支队伍同台竞技,共有30余件作品参赛。经过评委们的层层选拔,最终由岳振东作品《瑞龙报春》、丁德龙作品《筑梦前行》、徐方琛作品《中华魂》斩获一等奖。

今年40岁的岳振东是萝卜雕刻大赛的常客,但往年只是学生们参赛,今年他却没有“袖手旁观”,选择亲自操刀参加比赛,一展大师雕刻风采。历时15个小时,在两个助手的帮助下,岳振东连夜制作的《瑞龙报春》一亮相就成了赛场上最亮眼的作品。高1.2米、宽1.4米的《瑞龙报春》主要由三条飞龙、两条祥龙造型组成,“萝卜墙”前还摆放着7个“西瓜花”和两个“冬瓜灯”。“灵感来源于故宫的九龙壁”。岳振东告诉记者,这件作品总共用了300斤青萝卜、20斤胡萝卜、15斤白萝卜、3个南瓜、1个心里美萝卜、7个西瓜和2个冬瓜,他所雕刻的飞龙每条高50厘米,分成六七个部分组装而成,其中最难雕刻的当属龙头。“光是龙头我就花了两个小时雕刻完成,三个龙头基本都是一气呵成。”岳振东表示,整个雕刻过程中,他用了拉刀、旋刀、浮雕、镂空等十多种刀法。

值得一提的是,另外一位一等奖获得者,23岁的小伙徐方琛也是凭“龙”取胜。徐方琛毕业于青岛酒店管理学院,虽然年纪不大,但已经在潍坊商业学院任教,是一位专门教食品雕刻的老师。此次是徐方琛第一次来参加萝卜雕刻大赛,他的作品《中华魂》是用10根胡萝卜雕刻而成的一条盘龙,龙眼用上了玩具仿真眼,整条龙看上去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我花了一天时间,其中龙头是最难雕的,再就是整条龙的比例要恰当,组装龙身的时候特别考验刀工,只有将两块萝卜尽量吻合再用胶水粘才看不出破绽,让整个作品看上去协调、美观。”徐方琛告诉记者,他从高中毕业就开始练习雕刻,还曾在2016年全国烹饪大赛上获过雕刻类一等奖。

300人组背景板

祖孙三代齐上阵

今年萝卜·元宵·糖球会开幕式上最让人震撼的,非舞台后方的强大“背景板”莫属。在贮水山儿童公园中央舞台后方的108个台阶上,整齐分布有约300名锣鼓演员。他们时而敲锣打鼓,时而手持花伞变换不同造型,贯穿于长达2个多小时的展演活动。在这些演员中,有祖孙三代四口人成了当天的明星,她们中最小的10岁,最大的65岁,已是历年萝卜·元宵·糖球会上的常客。

站在108个台阶前的中央指挥台上,37岁的张靖根据演出节目,神采飞扬地指挥着身后约300名锣鼓演员。这已经是张靖参加萝卜·元宵·糖球会的第15个年头了,2004年她第一次受邀参加锣鼓指挥,现在已是市北区锣鼓队优秀指挥老师。当天,张靖可不是一个人来参加演出。“锣鼓队里中间最前面那个穿红衣服打鼓的老太太是我妈,她右边的小姑娘是我闺女,左边的小姑娘是我侄女。”张靖告诉记者,她的母亲张典英接触民俗鼓十六七个年头了,后来在母亲的带领下,家人纷纷对民俗鼓产生了兴趣。如今,她10岁的女儿马艺璇和11岁的侄女陈雅新也已经成了“老”演员。

马艺璇告诉记者,早上6:00他们一家就集体出动,除了参加演出的四个人,她1岁半的妹妹、舅妈和1岁半的表妹以及姥爷都来到了演出现场。张靖说,这300人的庞大锣鼓队伍,前前后后排练了一共7次。此前都是领队来排练,今天是第一次全员上阵,因此所有演员一大早就赶来了。当天气温下降,这些演员们从早上七点多一直站到演出结束,精彩的锣鼓和伞表演,受到了现场观众的连连称赞。

现场观众热情高涨,用相机、手机记录下精彩时刻。

23岁的小伙徐方琛与他的获奖作品《中华魂》。

别看老太扭得俏

竟是老汉来反串

台下看得热闹,台上扭得精彩,来自市北区洛阳路街道闫家山社区地秧歌队队员们正在进行着精彩的表演。据悉,表演的30多人中,最大的75岁、最小的65岁,但表演中的他们身手敏捷、活力十足。

这其中,有一位“老太太”扭得十分卖力。只见“她”一身红衣,一双蓝色绣花鞋,两块大大的腮红扑在脸蛋上,一手一把大红色的扇子,随着音乐来回摇摆,动作敏捷灵活,却透露着一股莫名的喜感。仔细观察,原来这老太竟是72岁老汉闫立奎反串的!闫立奎告诉记者,自己从2011年开始加入地秧歌队练习秧歌,对于反串老太会不会不好意思,闫立奎表示对此很坦然,“就是一起活动活动,挺好的。”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闫家山的地秧歌非常有“来头”。清咸丰年间,闫家山村借鉴胶州秧歌、东北秧歌等,将舞扇少女、拉鼓少男、要铜钱棍、打棒槌等表演形式移植到民间杂耍“跑高跷”中,令人耳目一新。清光绪年间,村民把高跷腿改为10厘米的“矮跷”,使得舞动更加灵活,动作花样增多、幅度加大,又增加持伞老者领舞并即兴歌唱的表演,同时以挎篮、拿蒲扇老婆婆做伴,配以自编四流板锣鼓点伴奏,闫家山地秧歌初具雏形。相对于高跷秧歌而言,这一时期的闫家山秧歌称之为“低秧歌”。后来为了更安全、完美地展现武术动作,表演者弃用“矮跷”,脚踏实地表演。至此,闫家山“低秧歌”基本定型。因不再踩高跷和引入地躺拳武术动作,其名称也由“低秧歌”演变为“地秧歌”。2015年年底,闫家山地秧歌被列入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分会场同样精彩

CBD还有“妙会”

青岛中央商务区作为此次萝卜·元宵·糖球会的分会场,13日上午在CBD万达广场启动“泥人张来啦”民艺系列展演。泥人张泥塑、糖画、剪纸、鲁绣、皮艺、面塑、扎染、高家糖球等多个板块同时亮相。当天起至正月十六,中央商务区将持续举办精彩丰富的节会活动,将传统的“萝卜·元宵·糖球会”转变为高新科技与民俗文化相融合的“妙会”。

民艺系列展演一开幕,便引得不少市民聚集观赏。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便是来自天津的“泥人张”雕塑板块,市民对现场栩栩如生的泥塑作品赞不绝口。此次活动还特邀天津泥人张第五代传人——张玉生前来现场,为市民表演制作中华传统彩塑。据了解,此次艺展还特邀青岛金剪刀、青岛市手工艺协会剪纸艺委会主任陈雪梅献上“剪下生花”的剪纸祝福;面塑传承人孙玉红则向现场观众展示新派面塑手办;皮艺师傅深红秀的皮艺作品时尚绚丽;鲁绣传承人申敏飞针走线,绣出布上乾坤;蓝染艺术家孙琦将每一个作品染出“传统+时尚”的韵味;90后糖画达人用麦芽糖演绎龙飞凤舞,带给现场大朋友小朋友们一个个甜味的小猪佩奇;更有红红火火、团团圆圆、甜甜蜜蜜的高家糖球送上新春的味道……手艺大师纷纷莅临现场献艺,共同拉开精彩纷呈的民俗系列展演。

活动内场热热闹闹,外场更有好戏上演。伴着特有的嗡嗡声,无人机缓缓升起,对现场人群、万达广场俯瞰画面、CBD俯瞰画面进行直播。在人们“哇”的惊呼声中,小型无人机在空中盘旋助兴,还有六旋翼挂着宣传横幅飞行,人们纷纷拍照留影。

■声音 演出小吃分开,悠闲又尽兴

当天上午的文艺演出现场,家住市南区八大关街道、68岁的王汉钢在台下看得是津津有味。他表示,自己一大早七点半左右就过来了,“住得也不算远,坐604路公交车很快就到了。”

王汉钢告诉记者,每年的萝卜·元宵·糖球会开幕式他都会来凑热闹,因为与很多人偏爱小吃不同,他更喜欢看节目,“这两年的节目可比以前丰富多了,而且舞台也更集中,显得更有舞台感,很大气。”

王汉钢认为,往年开幕当天文艺表演的节目相对单调,而且表演比较分散,“显得有点乱,今年就好多了,文艺演出基本上都集中在中心舞台上,舞台看上去好像小了,但我反而觉得更热闹了。”一说起对节目表演的感触,喜爱文艺的王汉钢就打开了话匣子,“感觉每个节目都很有看点,吸引得每个人都没法走开。”他笑着说道。

据王汉钢回忆,之前的时候,文艺演出和小吃还没“分家”,“演出的节目很少,小吃很多,臭豆腐、烤鱿鱼等各种味道飘散着,看节目根本没法尽兴。”所以,对于如今这种“5+3”的模式,王汉钢表示非常认同。“喜欢看节目的就到各会场看节目,爱吃小吃的就可以去海云庵那里吃小吃,大家各取所需,这样多好。”王汉钢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