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大修与技术升级 蛟龙号载人进行下潜测试

2019-03-01 07:00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阅读 (110527) 扫描到手机

蛟龙号被吊送到水池开展一系列测试。

文/图 半岛记者 韩小伟 钟迎雪

时隔15个月,“蛟龙”再入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2月28日在国家深海基地试验水池,开始大修与技术升级后的第一个测试下潜。这标志着蛟龙号大修与技术升级全系统勘验、维修、系统升级、总装联调等陆上工作已经全部完成,正式进入一个了新的阶段。

蛟龙号载人进行下潜测试

2月28日上午10时,潜航员齐海滨、刘晓辉和科研人员赵兵一起入舱,在经过一系列准备工作后,航吊吊起蛟龙号,将它送到了水池上方并慢慢吊进水池。经过水面检查后,蛟龙号开始注水下潜。接着,蛟龙号进行灯光、排水等一系列功能的测试,随后工作人员解开浮缆,蛟龙号开始进入到水面自由航行测试阶段。当天上午第一次测试下潜结束,蛟龙号被吊出水面。

据了解,作为大修技术升级后的第一次下潜,蛟龙号按照与正常作业程序完全一致的规程:上午9时30分人员就位,10时人员进舱,随即进行潜水器的吊动入水,期间经过多次称重。“潜水器下潜是靠压载铁拉下去的,所以要根据称重测试均衡,来设计配重。这是一个详细的计算过程。”相关负责人介绍。

潜航员唐家陵介绍,此次下潜主要是进行航行能力、液压系统注排水功能等测试。“这个水池深8米,平时蛟龙号在这里进行试验。因为水池里是淡水,与海水不同,所以我们就会把误差算出来。”据工作人员介绍,日常训练会在水池中放模型当作深海目标物,蛟龙号来抓取。

载人舱“升级”至飞机标准

据了解,这是蛟龙号研发完成后首次全面的大修,蛟龙号是2008年3月研发完成的,到大修前已近10年。按照蛟龙号全寿命维护保养要求,须进行大修。

同时,随着技术进步,蛟龙号各系统,尤其是信息获取和控制技术需要进行升级换代;更重要的是通过五年试验性应用,发现了一些应用能力拓展方面进行性能优化的地方。蛟龙号自2017年11月完成海上专项勘查任务后,正式启动大修和技术升级施工,共完成超过1200个零部件的勘验,2300余次零部件的拆检与更换,完成了配电系统、抛载系统、采样系统、作业接口、导航控制和测深侧扫等几大系统的性能优化升级,在复杂环境下的取样能力,水下目标搜索能力和近底地形地貌测绘能力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蛟龙号技术升级课题负责人、中船重工702所研究员程斐告诉记者,蛟龙号的载人球直径2.1米,3名工作人员动辄在里面工作10小时,此次升级提高了舒适度,舱内采用飞机内饰的设计思路,专业人士进行设计,色彩选用都进行了改造。

水池测试后进行海试验证

潜航员傅文韬介绍,蛟龙号在大修与技术升级之后需要进行全流程测试,蛟龙号第一阶段主要进行设备的下潜测试,第二阶段将以人为主,进行潜航员下潜训练。其中,水池实验大约为期一个月时间,需要对所有设备进行验证;之后对潜航员进行培训,熟悉设备。

据悉,此次蛟龙号水池测试完成后,下一步还要进行系统的海试验证工作。海试完成后,蛟龙号将以全新的面貌,更加优异的性能投入到深海前沿科学研究、深海资源勘查、深海环境监测保护业务工作中。届时,蛟龙号新母船“深海一号”将建造完成投入使用,潜龙号、海龙号系列深海利器也将完成技术升级海试,“三龙”同船作业极大地提高深海勘查作业效率。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总指挥于洪军介绍,蛟龙号新母船去年下水,目前正在进行最后调试工作,最快将在今年上半年交付,之后会有相应的配型训练。“如果一切顺利,计划明年进行第一次载人深潜全球航行。”于洪军说。

■小资料 蛟龙号已创造多项中国第一

在蛟龙号顺利交付之后,从2009年至2012年,蛟龙号接连取得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和7000米级海试成功。下潜至7000米,说明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集成技术的成熟,标志着我国深海潜水器成为海洋科学考察的前沿与制高点之一。截至目前,蛟龙号已成功下潜158次。作为我国正在应用的唯一一艘能够下潜7000米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探索深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深海是人类涉足非常少的领域,在未来这一领域非常重要。据于洪军介绍,如今国际上在深海领域的竞争非常激烈,建设海洋强省、海洋强市,必须对接国家战略,发挥重大作用。关于深海领域制高点的争夺非常激烈。“国家深海基地将深度参与蛟龙号等深海利器的研发工作,从应用化的角度,极大促进大型深海设备的业务化运行、产业化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