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西:中庄扶村治“秃”11年,荒山野岭变金山银山

2019-03-12 06:34 半岛网阅读 (121982) 扫描到手机

半岛记者 王永端

在七旬老人刘树江的记忆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庄扶村的山上绿树成荫、满眼葱茏。可在30年前,山上的大树和植被被周边村民砍光,留下了光秃秃的大山。

2008年,村党支部书记董言杰面对秃山上被大风卷起的沙尘,他扛起镢头带领村里党员干部,于3月12日植树节那天开始上山义务植树。自此,义务植树在中庄扶村西的仙足山和大架山上坚持了整整11年。

如今,秃山绿了、村民富了、乡村美了。

昔日的荒山野岭因绿植繁茂、瓜果飘香,不仅让村民富了起来,这里还被评为2A级景区。

中庄扶村周边曾经的3000亩秃山如今都已披上绿装。中庄扶村供图

植树治荒,这件事没得商量

今年72岁的刘树江是莱西市水集街道办事处中庄扶村的一名村民。生长在中庄扶村的他,对这个村子有着深厚的情感和漫长的记忆。

“村西的大架山是个好地方。”刘树江老人说,“那里至今留存着战国时期墓葬群,墓葬群的对面就是仙足山。”据老人回忆,在他很小的时候,村西的这两座大山上被郁郁葱葱的植被和参天大树覆盖着,这种景象一直持续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

就是被十里八乡村民视为“风水宝地”的仙足山和大架山,自1990年始发生“骤变”。

“当时农村穷,周边数个村庄的村民家中都缺少柴禾。”中庄扶村党支部书记董言杰说,从1990年开始,一些村民就偷偷上山,将植被砍掉背到自己家里当柴烧。

在董言杰的记忆里,当时山上最粗的大树一个成年人都抱不过来,就是这样的大树,在周边村民的锯斧之下也未幸免。

“有些村民趁夜跑到山上去砍树,砍了再连夜往家里运。”董言杰说,“那时候一团糟,根本无法阻止。”

短短10年间,山上大树几乎被砍没,生态遭到严重破坏。

大树小树被伐光,大架山和仙足山就成了两座秃山。气候干燥的春天和秋天,大风四起时,两座山上的风沙直逼东侧不远处的中庄扶村。

显然,这样的景象是绝大多数村民不愿意看到和接受的。“尽管不愿意看到,但风沙肆虐,已成事实。”董言杰说,此时周边村庄尤其是中庄扶村的老百姓才真正意识到保护生态对于保护家园是如此的重要,“生态不好,家园就会遭殃”。

之后,董言杰被选举为村党支部书记。在董言杰看来,身为党支部书记,首要任务就是带领村民富起来。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中庄扶村西靠两座大山,不过留给董言杰的却是两座秃山:“连基本的生态都无法保护,何谈致富?”

“首要任务是治‘秃’。”在村党员、干部大会上,董言杰第一次提出“治‘秃’”的设想。

没成想,这句话刚刚提出,现场就有人笑了:“你前面植树治‘秃’,后面树可能就进了炉灶。”“以前砍伐树木的历史过去了,回不去了。”董言杰说,“从现在开始,村里将派专门人员护树,我看谁再去砍树!”

“植树花费巨大的劳力,谁去给你干?”现场有人向董言杰发问。“谁干?”董言杰说,“咱们今天开的是党员干部大会,党员干部是什么?党员干部是先锋!党员干部不干,谁干?我带头植树,你们跟上!”

“砍树容易,植树难。”对于董言杰的设想,还有人现场提出异议,“两座大山,数千亩,何时能绿?”“只要我们年年植树不毁树,秃山在我们这代人手里一定能变绿山。”董言杰掷地有声。

从2008年植树节开始,每年的植树节前后和夏季汛期,中庄扶村总会发动全体村民进山植树。中庄扶村供图

义务劳动,村党员干部带头

这次大会之后,董言杰就带着村两委人员来到了当时的莱西市林业局,开始向林业局要树苗。林业局一听村里主动来申请树苗绿化秃山,很快就批准了村里的请求。

这一年是12年之前的2007年。

2008年植树节之前,莱西一场小雨突至,中庄扶村向林业局申请的2000棵松树苗也被运到了村里。

“村里现在没钱,咱们说好了,现在是义务植树。”董言杰再向村党员干部重申:“我们是义务植树,所有党员干部必须扛起镢头和铁锹干。”

2000棵松树苗,被运到了光秃秃的大架山和仙足山脚下。

植树节这天,村里一场史无前例的义务植树活动在两座山坡上展开,而扛镢头和铁锹的全是党员和村干部。“当时我在山坡上的农田里种菜,看着在山上植树的都是党员干部,有些震惊。”村里一名村民告诉记者,“一开始我不相信村里会坚持下去,后来发现我的判断是错误的。”

扛着铁锹上山植树的是党员干部,而且植树没有工钱,完全是义务的。这件事情很快在村里传开,而且也议论起来。

“当时我就在想,如果村里再义务植树,我也要扛起铁锹上山。”另一名村民告诉记者,“党员干部带头为百姓,咱百姓不能无动于衷。”

在董言杰看来,村里植树首要的任务是护坡阻断汛期的泥石流,除了种植松树外,刺槐这个树种不但能成材,而且其根系还能自生繁殖新的树苗。

“种植松树次年的植树节,我们漫山遍野开始种植刺槐。”董言杰说,次年的这次植树,让他想不到的是当党员干部扛着树苗进山时,一些村民也主动加入到了植树的队伍中。

“村民不用发动就义务上山,党员和干部的先锋作用在农村不能忽视。”董言杰表示,群众的主动性让他看到了秃山绿起来的希望。

当年8月份汛期,董言杰带着上百名党员、干部和村民,经受着蚊虫叮咬,又开始在山上植树。数天里,山坡上栽下了2万棵刺槐。

董言杰告诉记者:“看着先前由自己亲手种植的小树渐渐长高,就好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情感深着呢。”

2015年,中庄扶村举办首届桑葚采摘节。依靠良好的自然环境,大批游客被吸引至此观光体验。中庄扶村供图

扬尘少了,向青山要来效益

从2008年开始,每年的植树节前后和夏季汛期,中庄扶村总会发动全体村民进山植树。慢慢地,村民发现原本光秃秃的荒山野岭渐渐绿了起来,昔日春秋扬尘的天气也少了,山林里的鸟类和野生动物也纷纷前来安家并繁殖生存。

“植树之前的汛期,山水裹着泥沙往山下冲。”刘树江说,“现在山坡被树根和草丛保护着,冲都冲不了。”

如果说之前全村老少在山上义务植树是为了让大山披绿装,经过多年努力,这样的目标基本达到了。

“植树首先是保护生态,保护我们家园的青山绿水。”董言杰说,当早年种下的树苗在山坡上茁壮成长并蔓延开时,村两委考虑的是如何让村民的日子富起来。过富日子,位于山下的中庄扶村的村民仍离不开土地和绿树。

“依靠青山致富,不等于让你前边种树后边去砍树卖钱。”董言杰觉得,现在山上绿了,山下的沟坡也应该靠树“绿”起来。

如何让山下沟壑增绿的同时,换取更高的经济价值?

“一直以来,我在考虑这个问题。”董言杰说,中庄扶村多年前就有种植板栗的传统,传统不但不能丢还得在当下得到延续,继续鼓起老百姓的钱袋子。

村两委于是开始发动村民大面积在沟壑、地头种植板栗。除了种植板栗之外,村两委还鼓励村民在山下自家的农田里种植李子、桃树、无花果、大樱桃等经济树。

显然,这些经济树的成片发展,在当地也成为一大特色。山下和村庄的春天被花香包围着,秋天则被果香包围着。

“我和我老伴,现在光板栗一项,每年就收入上万元。”刘树江老人说。

早在10年前,村民人均年收入还不足5000元,村党支部不但让秃山披绿,还要向青山要效益。如今这个有着563户、1720口人的村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万元。

一名农民向游客推介自家的桑葚。

桑树致富,不厌其烦做工作

如今,村民的钱包鼓了,中庄扶村依靠绿水青山使全村发生了深远变化。

中庄扶村两委觉得,村民的钱包鼓了的同时,理应壮大集体经济。集体经济的强弱关系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质量,关系到党在农村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

董言杰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

如何在乡村既要保障村民财产权益,又要让集体经济得到不断壮大?这在中庄扶村两委看来,集体经济的壮大仍离不开他们祖祖辈辈依靠的“青山”。

在思考壮大集体经济这一重大关系民生和基层党支部在中庄扶村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这一事件前,村党支部着实动了一番脑子。

“靠山吃山,还需让农村经济这汪水活起来,流动起来。”董言杰说,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他知道“桑树浑身是宝”,桑葚可采摘,桑叶不但可以养蚕,而且还可炒茶叶。

之后,村两委开始发动村民在大田里种植桑树。

一个新上项目,当村民还未看到利时,实施起来总不会顺畅。

“当时让一些村民种桑树,绝大多数村民有顾虑。”董言杰说,村民知道桑叶可以养蚕,但村民多少年都不养蚕了,让他们突然种桑树他们有顾虑。于是村两委成员上门进行动员,并告诉他们种植桑树不是让他们养蚕,而是借助桑树搞桑葚采摘,将嫩桑叶和霜后的桑叶炒成茶叶出售,而夏季的桑叶可采摘了做中药材出售!

当这些理论讲给村民听时,村民仍有顾虑。

“搞桑葚采摘,谁来?莱西是个农业大市,很多地方都有桑树,春夏之交在山上都可摘到桑葚。”一名农民告诉记者,“还说桑叶炒茶,我想都想不到。”

这位农民起初的顾虑,代表了绝大部分村民。于是村两委成员不厌其烦地做工作:只要桑树种植成规模,就不怕没人来采摘桑葚;只要桑树种植成规模,村两委会高出市场价收购村民的桑叶,并将桑叶炒成茶叶出售,形成一个以桑树为源头的经济产业链。

在村两委的不断“攻势”下,有村民开始在自家地里植起了桑树,当年发展桑树100多亩,次年又发展起了100多亩。在这些桑树成为两年生的秋后,村两委开始上门收桑叶了。

村里其他种植户看到了“钱景”,此时纷纷效仿。桑树种植基地在中庄扶村初具规模。之后,村两委专门辟地种植起了桑树,全村桑树种植面积达800余亩。

办采摘节,产业链换来新貌

“(党支部)向村民承诺的必须要做到,不然谁会相信你?”董言杰说:“当时说了要搞桑葚采摘,党支部承诺了,老百姓期待着。”

2015年,中庄扶村要举办第一届桑葚采摘节。

当时,要举办桑葚采摘节,不但村民有顾虑,村两委也有顾虑。无疑,两者都在顾虑“谁来采”、“谁知道中庄扶村有桑葚”?

为了将人“请进来”、“玩得好”、“来年留住人”,村两委着实下了一番功夫:为了将城里人“请进来”,村两委开始通过种种渠道拉人;为了让城里人在农村“玩得好”,村两委发动村民开起农家宴;为了让“来年留住人”,村两委时时处处为来人提供各种便利,让来客在中庄扶村感受家的温暖。

第一年举办采摘节,效果出乎村民的预料,村民和村集体的收入也出乎村两委的预料,当年就赚了个盆满钵满。

此后,村里每年都举办桑葚采摘节,到今年就将连续举办五届。

当漫山遍野的桑葚透着红紫时,一个问题又随之出现了:近千亩的桑葚单靠采摘无法完全消耗。如何将桑葚完全利用?除了采摘外,村两委开始引导村民摘下桑葚向外出售,在出售不了的情况下,村两委在村里成立茶叶公司,收购桑葚深加工制作成桑葚干出售,做茶饮。

如此一来,一个依靠桑树形成的采摘、出售、桑叶茶和桑葚茶制作的产业链在村里形成。

当村集体经济逐步壮大了,村容村貌在中庄扶村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马路变宽了,水泥路一直修到了山顶。

■延伸 

实践“莱西经验” 小山村大放异彩

依托植树改造青山、留住青山,是中庄扶村让村民的钱包鼓起的第一步。利用好青山,使得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是中庄扶村的长远规划。

当这里的春天花开飘香、秋季硕果累累之时,村两委有了一个大规划:他们要利用这里的“花”和“果”,将仙足山和大架山打造成一个风景区,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拉动村民收入。

一个村要打造风景区,这在刘树江等老人看来“实现不了”。“村有多大能耐,要打造风景区?”刘树江笑说,“小打小闹行,打造景区我们压根就不信。”

在一些村民的质疑声中,村两委按照规划,开始往山上修路、引水、打造葡萄长廊、统一规划果桑园、石榴园等采摘园,之后又种植了云雾茶园,先后在两座山上建成仙客广场、居仙亭、悦然亭等景点。当一个个景点建成时,这个由乡村自行打造的“莱西仙足山景区”开始开门纳客。

此前,记者到中庄扶村采访时,中庄扶村党支部书记董言杰正带着村干部在山上对一片空地进行新的规划。“我们准备在这片草地上种植竹子。”董言杰右手指着前方说,“这一片山,未来将打造成一个竹林,形成一个新的景点。”

一个位于两山不远处的村庄,从昔日秃山到后来披绿,从发展林业树木到发展经济树木,从发展特色树木再到形成集采摘、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集体经济产业链,中庄扶村的生态面貌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明星村。村民家中有冰箱、空调、汽车,在这里成为现实。

村民富了,村容美了,在村两委看来,所有村民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不仅不能丢,而且还应不断学习和升华。为此,村里专门在村委大院设置了道德讲堂。“不但给村民讲课,还要给孩子讲课。”董言杰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应当从娃娃抓起,让孩子自小学会尊老敬老。

3月6日,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到莱西市调研时强调,“莱西经验”的本质是农村党支部充分发挥了组织群众、凝聚群众、领导群众的核心作用。要深化拓展新时代“莱西经验”,以组织振兴统领乡村振兴。

“实际上,这些年我们带领村民上山植树,誓让秃山变青山,就是以多年前开始倡导的‘莱西经验’作指南。”在董言杰看来,村两委和村民一道守住了绿水青山,才让村民真正有了眼前的金山银山,“莱西经验”在中庄扶村不但得到了实践,而且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