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不明扣费须掐住支付“七寸”

2019-03-15 09:02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阅读 (149270) 扫描到手机

文/房清江

治理“不明扣费”,掐住支付的“七寸”最为关键。第三方支付在市场合作特别是消费关系中,应当谨守独立、中立的地位,所行使的代为支付的权利是用户授权之下的执行权利,而非代为处分权。

3月13日,360发布了《3·15中国网民互联网消费投诉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消费者账户被“不明扣费”的投诉量最多,在总投诉中占比高达34.2%。“因软件引起的扣费”成为主要原因。关于扣费方式,报告显示“不明扣费”中最主要的扣费方式为手机话费,占比81.3%,第三方支付占比达到12.6%,网上银行占比5.4%。(3月14日《北京青年报》)

何谓“不明扣费”?报告指出,主要是指消费者在不知情、未确认,或消费者完全不明白何种原因的情况下遭遇了账户被扣费的情况。从这些类型的案例来看,利用消费合同条款规则与消费欺诈的模糊地带,设置消费陷阱,通过扣费套牢目标客户群体,这既是一种消费侵权的行为,同时也是一种非正当的竞争手段。

更值得关注的是“不明扣费”的“扣”字,才是种种乱象的关键,被扣费首先让人有“钱不由主”的感觉,无论是手机话费还是网上银行以及第三方支付,自已账户里的钱如何就不明不白地到了商家的口袋?很明显,有账户资金保管权利的第三方机构难辞其咎,试想假如没有这种居中扣费角色的存在,必然缺少可掘出这类消费陷阱的土壤。

不难看出,问题的根本还是支付权利与支付安全问题。虽然第三方支付使得消费交易的便利性得到空前释放,特别是它的存在为“互联网+”发展与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第三方支付在市场合作特别是消费关系中,还是应当谨守独立、中立的地位,行使代为支付的权利是用户授权之下的执行权利,而非代为处分权。也就是说,不管消费者与商家在消费关系中,合同怎么制定、怎么执行,在发生支付时,必须有用户明确而清晰的授权程序,像消费者吃碗面扫码支付一样,有完整的用户操控流程。  

治理“不明扣费”,掐住支付的“七寸”最为关键。此类现象暴露出第三方支付的管理不规范问题。从360发布的报告来看,“不明扣费”所涉的支付渠道既有典型意义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也有网银,更有占比过八成的话费。话费沦为“不明扣费”的帮凶并不陌生,也是由来已久的痼疾,一度被诟病为电信运营商的“乱收费”。其实,不得不说在第三方支付平台诞生之前,电话费就已经是非典型意义上的“第三方支付”,只不过是被打上了增值服务的幌子,无限度地自我赋予“代收代支”的权利。

掐住支付的“七寸”,一方面应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规范支付权利的边界与权利保障的流程以及法律责任;另一方面则应明确第三方支付的市场边界,特别是对电信收费等代收、预收费用的管理权限作出严格的界定与约束。比如,电信运营机构不得提供代扣代付等等同于第三方支付的服务,并因其特殊性对其所谓增值服务作出精准界定。